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颖 《交通标准化》2011,(12):132-134
通过选取山区某三级公路的某一路段为研究对象,该路段内含有不同半径大小的平曲线。采用动态GPS仪,现场测试车辆行驶的动态速度,并与路段内各种平曲线半径相对照,收集不同半径曲线段的线形资料及速度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获得该三级公路平曲线半径与行车速度的回归模型,并利用运行速度理论分析该路段平曲线设计指标使用的恰当性和平曲线上实际行车状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旧路改建选线工作中,当无原设计资料时,可采用简易方法确定平曲线半径。  相似文献   

3.
浅谈公路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公路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5.
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是针对一般公路编制的。其中一些指标并不适用于风景区道路设计。针对风景区道路与一般公路在行车速度、交通组成等方面的区别.分析适用于风景区道路设计的横向力系数阈值、最大超高的取值.可推算出风景区道路设计极限平曲线最小半径的合理取值。在相同设计车速下,该值要比现行公路规范规定值小5m—10m,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景区道路设计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浅谈公路平曲线半径的区域划分与有关的缓和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择平曲线半径的区域划分与有关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同时对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线形组合的基本形式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四川省川西山区农村公路的调查,分析了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特点和功能特点,根据汽车行驶速度和汽车行驶理论对山区农村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所采用的设计速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山区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保证夜间停车视距的公路平、竖曲线半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及其危害性都远高于白天,一个重要原因是夜间停车视距不足。为了满足夜间汽车停车视距的需要,保障行车安全,根据汽车前灯散射角、高度和仰角,计算出满足汽车夜间停车视距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满足汽车夜间停车视距的最小平、竖曲线半径均大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的极限最小半径,某些情况下甚至大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的一般最小半径。就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供公路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及其危害性都远高于白天,一个重要原因是夜间停车视距不足.为了满足夜间汽车停车视距的需要,保障行车安全,根据汽车前灯散射角、高度和仰角,计算出满足汽车夜间停车视距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满足汽车夜间停车视距的最小平、竖曲线半径均大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的极限最小半径,某些情况下甚至大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的一般最小半径.就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供公路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军 《交通标准化》2007,(5):109-111
在干线公路设计中,三单元平曲线是较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平面线形,因此深入剖析其设计原理,对其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路平面线形自动化设计中拟合曲率图的识别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 ,如何将样条似合曲线转化成传统的平面线形 ,两者曲率图之间的转换是关键 .笔者重点阐述了拟合曲线曲率图转化成传统平面线形曲率图的自动识别方法 ,并用实例论证其可行性 ,然后利用得到的曲率图转化模式采用最小二乘法实现了曲率图和平面线形的转化 .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平竖重合曲线段存在几何连续性衰减并引起列车运动状态突变的现象, 以三维曲线的Frenet标架为基础, 结合曲率、挠率建立三维车体运动状态模型, 得到了曲率、挠率与车体加速度、急动度的关系, 并通过该模型从三维角度分析了三维曲线的几何连续性等级对车体运动的影响; 考虑几何连续性对曲率、挠率的要求, 提出以曲线曲率、挠率变化最小为目标的线形选择方法, 利用三维欧拉曲线创建平竖重合段高阶连续曲线。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平竖重合段曲线连接点处几何连续性存在衰减, 仅为1阶几何连续, 曲率、挠率对列车加速度和急动度起主导作用, 几何连续性的衰减是竖向急动度突增的主要原因; 二维设计曲线在起点处的竖向急动度为1.206~1.264 m·s-3, 超过乘客舒适性运动学阈值0.240 m·s-3, 难以实现二维线形的高阶几何连续; 提出的曲线设计方法对连接点处的曲率和挠率都有明确定义, 容易在连接点处实现高阶几何连续, 且不存在几何连续性衰减, 曲线的曲率、挠率变化最小, 可有效降低线形参数变化给车体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所建曲线的加速度与急动度在全程均连续且满足运动学阈值, 实现了2阶几何连续, 最大竖向急动度为0.149 m·s-3, 为阈值的62.0%, 为二维设计的11.7%~12.3%, 有效地改善了行车稳定性与乘客舒适性; 所建曲线路径与二维设计相比变化小, 在2%~3%坡度差时, 水平、竖向坐标差分别为0.907~2.305、1.085~2.498m;所建曲线的设计参数同时也是车体运动状态的计算参数, 从而可根据列车运行条件直接优化线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柔性路面路基的力学响应与服役性能,回顾了安定理论在柔性路面路基设计过程中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沿进展,阐释了经典上限、下限动力安定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交通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阐述了下限安定的判别准则与数值分析方法;结合人工边界-动力有限元案例揭示了交通移动荷载作用下路面-路基系统的动力响应,讨论了材料横观各向同性、轮-路摩擦等因素对道路结构动力安定性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结构的动力效应对安定极限有重要影响,下限安定极限水平随车辆移动速度的增大而降低,当移动速度增至结构体系的Rayleigh波速时,道路结构体系的安定极限降至最低;路基材料力学属性与各向异性程度、轮-路摩擦因数等因素对柔性道路结构的下限动力安定极限也有重要影响;道路结构体系的下限动力安定极限随结构上层与下层弹性模量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对应最大安定极限的最优模量比表明安定极限临界位置从下层路基向上层路面的转变;考虑水平向摩擦时,轮-路摩擦因数的增大会明显降低结构的动力安定极限,同时减弱荷载移动速度对道路结构动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机场跑道长度可靠性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可靠性理论引入跑道长度计算,对有关变量作了统计分析,获得了空气相对密度、风速、驾驶误差系数、着陆接地点到跑道端的距离等变量的分布规律。采用遗传算法和重要抽样法进行了跑道长度可靠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性理论的跑道长度设计方法,对永备机场进行了可靠性评价,其平均失效概率是4 75×10-4,实际失效概率为2×10-43×10-4,两者比较接近。计算结果表明可靠性方法对跑道长度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统计了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与车型分布, 分析了试验路段道路条件与交通事故成因。采用断面观测法测定长大下坡路段小客车运行速度, 建立了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采用DHS-130XL红外观测仪测量车辆制动毂温度, 建立了货车制动毂温度预测模型。对长大下坡定义进行了界定, 确定了长大下坡路段合理平均纵坡指标值及对应坡长值, 提出了长大下坡安全设计与评价程序。分析结果表明: 在长大下坡路段, 小客车与货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超速及刹车失灵; 对小客车可采用运行速度作为安全评价指标, 而对货车可采用坡长与制动毂温度; 建议安全坡长、一般安全坡长、极限最大坡长对应的制动毂温度分别为200℃、220℃、260℃; 采取安全改善措施后, 试验路段交通事故减少42.3%, 伤亡事故减少76.2%, 改善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6.
公路路基特长箱涵顶进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公路路基特长箱涵顶进施工顺利实施, 基于模拟试验模拟涵洞顶进的实际摩擦性状, 将箱涵及周围土分别简化为混凝土模型与土模型, 分析采取减阻措施前后混凝土与混凝土、混凝土与不同含水量的土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 利用摩擦系数计算实际箱涵需求的顶进力。发现混凝土与混凝土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平均为0.31, 石蜡机油混合物作为混凝土与混凝土滑动减阻材料效果明显, 摩擦系数平均为0.12, 减阻61%, 涵周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与土之间的摩擦系数影响较大, 含水量越大摩擦系数越小。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实际箱涵顶进时, 须对涵洞轴线周围地质情况进行勘探, 以掌握涵周土体的工程特性, 进而提出合理的减阻技术。  相似文献   

17.
车辆的径向加速度是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驾驶行为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加速度的分析,可对驾驶员加速和刹车的行为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对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处的车辆运行车速现场进行行车实验,获得车辆转弯时的径向加速度,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车辆加速度与平曲线线形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平曲线处车辆行驶时的加、减速行为:车辆从直线进入到曲线时逐渐以较大的减速度减速至该圆曲线半径所对应的运行车速;当汽车离开曲线时,会适当加速至期望车速,然后做匀速行驶.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本文从城市空间的探求出发。揭示城市道路的空间类型和本质特性,进而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行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设计, 以多尺度效应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基于保护冻土由粗到细、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的分层目标选线方法, 构建了理论模型。结合不同地形地貌、既有工程、构造物与建筑物在不同比例尺下的表现形态, 给出了分层目标法的层次划分, 确定了每个层次下公路路线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路线节点重要度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给出了第1层次下多年冻土区选线模型。利用公度原理给出了第2层次下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年平均地温、冻土分布、融区构造和既有工程等影响因素的标度分级, 并构造了第2层次下多年冻土区公路选线困难度模型。综合考虑冻土地温、冻土含冰量、冻土病害和植被覆盖带来的冻土危害, 同时兼顾多年冻土区既有工程的热干扰, 构建了第3层次多年冻土区公路选线可靠度模型。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秀水河至雅玛尔河段为例, 运用分层目标法进行了公路选线。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分层目标法确定的路线方案可以准确避绕高病害率的冻土区域, 避开既有工程的相互干扰, 从而获得工程困难度低、可靠度高的路线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