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8):I0011-I0011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最新科研成果,我们竭诚欢迎从事这些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3):206-206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最新科研成果,我们竭诚欢迎从事这些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  相似文献   

6.
DCKE  张守生图 《摩托车》2012,(11):112-113
皮衣客、雪茄客、嬉皮士、朋克、爱丽丝、NEWSCHOOL、OLDSCHOOL、小年轻、老头子、男同志、女萝莉、高富帅、白富美、吊丝男、拜金女、金属狂人、咬着奶嘴的小宝贝、控制不住心跳的绿巨人、刚刚沉浸在恋爱中的情侣、内裤穿外面就能飞的美国超人。  相似文献   

7.
逆变器、PLC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文中介绍整流回馈、逆变器、PLC在卸船机上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整个系统的构成、软硬件特点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新书速递     
《汽车工业研究》2012,(11):48-48
《为自由招魂》收录李敖先生的著述较丰富、全面。为尽可能保持李敖先生著述的全貌和原貌,文章只字未删。本书包含:记一位没有"流血的自由"的先烈、漫画的自由意义、不拍马屁的自由、梦做骆马的自由、论唱反调、"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独裁中的民主、张宗昌,我梦到了你、开玩笑的自由、没有演说的自由、月亮属于谁的、我们梦想"野蛮之自由"、读警总秘密会议记录、秘雕案的案外意义、还是第一声最像、"春风吹又生"、肚皮里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6):I0018-I0018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最新科研成果,我们竭诚欢迎从事这些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1):I0012-I0012
<正>《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是一份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技术类刊物,是一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刊物。主要报道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最新科研成果,我们竭诚欢迎从事这些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驱动的材料基因组方法是未来材料研发的趋势,尤其对于具有复杂材料组成、显著结构随机性和材料分布不均匀性的沥青混合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推动沥青混合料基因组方法的应用,综述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材料基因组体系及与使用性能的关联。首先,总结了目前材料基因组方法在材料工程领域的应用;然后,介绍了沥青混合料基本材料特征基因,主要包括沥青组分、沥青微观结构、集料矿物组成和集料形貌特征,并分析主要特征基因与材料性能之间的联系;进而,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基因,包括空隙分布、集料分布和集料接触关系,总结了细观尺度上的研究方法及特征基因与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联系;最后,展望表征沥青混合料性能的代表性材料基因组体系、基因组数据库、共享平台及数据挖掘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超速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研究多通道告警系统以及差异化矫正系统对不同风险等级超速行为的干预矫正效果。试验基于模拟驾驶三维仿真平台,搭建包含隧道在内的限速高速公路场景,将招募的48名被试平均分为对照组、告警组、矫正组以及告警-矫正组,采用自主设计的多通道告警系统以及差异化矫正系统进行模拟驾驶试验。结果表明:在驾驶表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告警组的平均车速离差减小,但可接受风险超速比例显著增加,矫正组的平均车速显著降低,比对照组低8.31 km·h-1,告警-矫正组超速时间比例最低,在可接受风险、低风险以及高风险超速行为下,其平均超速比例分别低至6.55%、0.18%和0.01%;在主观评价方面,告警-矫正组在有效度、接受度、使用度、推广度、满意度、理解度、轻松程度和注意力分散程度等8个维度的综合评分最高;在视觉特性方面,相比矫正组,告警-矫正组的积分界面注视频率以及积分界面注意力分配率均显著下降,对限速标志牌的注视频次最高,且单次视线离开路面时长在462~982 ms区间,表明告警-矫正组合系统在不干扰驾驶人安全驾驶的情况下,提高了驾驶人主动控制超速行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颤振和涡振是大跨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的核心研究对象,而被动气动控制措施是当前最常用的抑振方法。为了提高气动选型和优化的效率,系统调研了既有的颤振、涡振被动气动控制措施,发现对于有类似气动特性的主梁,被动气动控制措施在颤振、涡振控制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趋同性。在选择颤振、涡振气动控制措施时,有必要紧密结合主梁气动外型分类。为此,基于大跨度桥梁中最常见的4种主梁类型(双边主梁、整体式箱梁、分体式箱梁以及桁架梁),综述了被动气动控制措施在改善主梁颤振、涡振性能时的优化思路,提出了基于气动附属物(稳定板、格栅、风障、翼板、分流板、裙板、导流板、隔流板等)的形状和位置优化原则,推荐了考虑主梁固有外形(主梁开槽、槽内倒角、设计风嘴、调整栏杆和检修轨道形式)的附加构件尺寸设置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大跨度桥梁主梁选型设计阶段提供气动选型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在高原和平原地区完成相同配比混凝土的制备与养护工作,并结合强度、抗渗性、气孔结构、显微硬度以及扫描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等测试对比研究混凝土性能的差异,从宏观、细观和微观多个角度揭示高原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性能与内部结构带来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制备且标准养护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渗性都最优,其次是平原地区制备且标准养护组,高原地区制备且室外自然养护组性能最差;低气压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降低和工作性下降;高原标准养护下硬化混凝土含气量最低,平均孔径最小,而高原室外自然养护下硬化混凝土含气量最大,平均孔径最大;高原地区制备的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界面过渡区密实程度最高,结构均匀,其显微硬度最大,而室外自然养护条件下界面过渡区密实程度最差,微裂纹密布,结构粗糙,其显微硬度最小;而高原地区制备且室外自然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气孔结构参数和界面过渡区微结构整体最差,以上原因的综合作用给混凝土力学和抗渗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体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室外养护条件,而非制备过程。  相似文献   

17.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盾构施工影响下隧道埋深、地层损失率、颗粒级配对砂土地层变形规律的影响,设计由试验模型箱、隧道开挖模拟装置以及非接触试验监测系统组成的模型试验系统,利用该试验系统对10种试验工况进行研究。试验模型箱是由钢化玻璃板、底部钢板以及刚框架组合而成的开口箱体,砂性地层采用完全烘干的砂土来制作,盾构开挖过程通过一种能够精确控制地层损失率大小的小型圆筒状传动装置来模拟,试验过程中的地层变化利用视频测量系统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埋深增加,土体扰动范围逐渐向两侧扩展,地表最大沉降值逐渐减小;当隧道埋深临近土拱形成深度时,沉降槽宽度显著增加,隧道上方核心沉降区逐渐减小。地层损失率与沉降槽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砂土粒径越大,地表最大沉降值越小,沉降槽宽度越大;当最大粒径与最小粒径比一定时,地层沉降范围内的最大沉降量随着砂土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当最大粒径一定时,地层沉降范围内的最大沉降量随着粒径范围的增大而增大。不同隧道埋深、地层损失率和砂土颗粒级配下的地表沉降曲线均具有类似高斯分布函数的形态特征,向隧道中线处急剧下降,向远处逐渐变缓,与地层变形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9.
侯立鑫  牛彦文  李炜 《时代汽车》2022,(4):169-170,19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将不仅仅是人类出行的载体,更将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将成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汽车座椅都是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汽车座椅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最初的人体支撑,到现在座椅具备多项调节,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汽车座椅...  相似文献   

20.
沥青老化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沥青的老化机理对于老化沥青再生和沥青材料的循环利用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对于沥青老化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组分变迁和物理性能变化的阐述方面,对于老化沥青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较少。开发了一种沥青四组分分离方法-固相萃取法,其中软沥青和沥青质的分离借助了超声、高速离心和氮吹浓缩的方法,软沥青中的三组分分离则使用商品化的固相萃取柱进行分离,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进行依次洗脱分离,分离后的组分溶液经浓缩干燥后进行含量变化分析。组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老化沥青的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减少而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升高。为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将其与传统四组分分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可以将有毒溶剂的使用量减少1个数量级,方法重现性好,且非常适合用作质谱等分析技术中沥青样本的前处理方法。在建立了固相萃取方法后,将其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对固相萃取法分离得到的饱和分和芳香分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老化前后饱和分中化合物类型变化并不明显,而芳香分中化合物类型变化较为显著,通过谱图比对共发现了14种差异化合物,其中萘、甲基萘、苯酚和甲基苯等化合物在老化沥青中未检测到,而含有羧基的化合物在老化沥青中明显增多。最后,借助红外色谱对质谱分析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辅助验证,发现红外光谱得到的官能团总量变化结果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得到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