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系统性和革命性的变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正在改变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传统认知,而这种改变还仅仅只是开始。站在行业新旧转换的交叉点展望未来(至2035年),普华永道思略特观察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呈现出8个发展特点。1 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据主导,新车和二手车销售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203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接近 27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 1500 万辆(见图1)。  相似文献   

2.
<正>高盛发布的2025年汽车行业报告指出,全球汽车业将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而技术正是这一变革的驱动力。迫于环境压力,各国政府对节能减排日益关注,有关燃油经济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规陆续出台,这也促使汽车生产商采用更加高效的动力系统。从高盛的调研数据来看,到2025年,市场所售汽车的25%都将拥有电动发动机。因此,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研发新型动力系统是未来的方向。与此同时,制造出更高效的传统内燃机,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存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那些能够有效利用车辆高科技元素、移动设备以及数据分析的汽车厂商,将取得竞争优势。普华永道日前对全球汽车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得益于新兴市场的贡献,全球汽车产量预计将继续攀升,2019年时将达1.06亿辆。其中,欧洲市场随着部分国家经济回暖以及消费者意识的改善,预计2014年将首次增长。美国市场受益于有利的信贷条件,持续改善的消费者信心,预计将强劲反弹。发达亚太区的前景并不看好,预计该地区在2012~2019年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配件》2023,(3):24-26
<正>面对众多前沿技术和新兴零部件,如何挖掘、培育并有效利用供应资源?如何加速供应链重构,将供应优势打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结合普华永道思略特对行业实践的洞察和独家见解,从汽车行业的变革背景出发,分析汽车行业供应管理变革方向和趋势,以期为主机厂的供应管理变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普华永道的第六次全球汽车供应商并购调查发现,全球汽车供应商的并购活动在2013年呈现下降趋势,但金额有所上升,中国汽车供应商在全球并购市场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OEM不断开拓国际平台、推动技术进步,将会引发下一轮汽车供应商行业的并购大潮。  相似文献   

6.
<正>汽车共享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交通、环境、能源问题与出行需求日益增加的大环境背景下,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变局推动者。当然,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进才能实现。日前,普华永道汽车分析团队Autofacts发布了新一年度的全球及中国汽车市场动态及未来展望。根据预测,全球轻型车产量在2014年达到8600万辆,较2013年增长4%,这种增长势头仍会持续,预计2020年轻型车生产总量将达到1.095亿辆。未来产量增长最大的部分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2015年中国轻型车组装量将达到2350万辆,较2014年增长10.6%,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000万。如此巨大的汽车组装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7.
<正>一颠覆力量聚合,中国领跑全球当下的全球汽车行业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拐点上。历史上,汽车行业曾历经三大变革点:一是源于二十世纪初叶的汽车流水线规模化制造;二是上世纪50年代主流汽车制造商格局形成;三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与电子化。而今,随着技术突破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汽车行业的概念和边界变得更为模糊,"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数字化、电气化(MADE)"四大颠覆性趋势将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并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3月27日,普华永道发布《改变汽车行业的五大趋势》报告。报告指出:未来的汽车将是电气化(electrified)、自动化(autonomous)、共享化(shared)、互联的(connected)以及逐年更新的(yearly updated)——简言之,"eascy"。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会对行业和用户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同时,个人出行模式的不断变化又将会促使汽车行业进一步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9.
<正>在政策频出、变革不断的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毫无悬念地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大市场宝座。但由于增长基数高、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全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明显回落,低于年初行业预计的8%-10%的增速。2015年,中国车市又将如何发展?轿车、SUV、MPV各类车型前景如何?本文将从车市、车企、终端三个层面对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进行分析,探究汽车行业未来车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青山 《汽车与配件》2023,(12):64-65
<正>2023年6月11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碳博会”)在沪启幕。本届碳博会上,知名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举办“零聚汽车产业,驶向低碳未来”汽车行业主题分享与论坛。作为汽车涂料领域代表,立邦受邀发表主旨演讲,分享汽车产业减碳的全球趋势与中国洞察,并带来以立邦超低温电泳为代表的绿色产品矩阵,与产业共同展望汽车产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可持续未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灯光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体现新概念的产品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新的产品技术通过标准的实施得以迅速推广。文章就目前国际上最具全球意义的联合国ECE汽车灯光法规动态展望最新技术发展,ECE法规的技术内容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国的灯具企业,密切关注ECE法规的一些动态、关注灯光新技术走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本文首先介绍了汽车轻量化的核心思想,然后描述了线束轻量化的几种方式。之后重点探讨CAN总线技术,从其技术特点和优势进行阐述,接着以国际某高端轻卡为例,分析整车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信号情况。结果表明CAN总线技术对汽车轻量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日趋饱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金砖国家开始受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广泛关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迅速,汽车工业发展却普遍相对较晚,市场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各国经济状况、开放程度、市场潜力、燃料价格等汽车产业发展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各金砖国家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分别提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进入不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宋歌 《汽车与配件》2014,(27):82-85
<正>如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价格高、使用率不高、无法兼顾安全和娱乐等,针对这些问题,将来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发展又会走向何方?随着近年娱乐类消费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特别是智能设备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汽车也搭上了智能化的趋势,对于IVI的定义也相应的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数据简要地阐述了目前我国发展高效汽油机技术对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先进充气技术”和“缸内直喷技术”两项高效技术对汽油机节能的贡献率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最后还对我国加快推广应用高效汽油机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节能效果做了预判。  相似文献   

16.
马亮 《时代汽车》2008,(4):44-48
这是一家在中国汽车发展史留下浓彩重墨的企业:几乎与一汽同时推出中国最早的自主品牌轿车;自主研发的多款轻卡车填补中国汽车工业的空白;生产的吉普车曾风靡大江南北。作为县团级官员的标准坐驾;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其产品一度垄断了高端越野车市场……然而。这样一家在中国汽车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却渐渐失去了光彩。近几年。一场加速内部资源整合,实现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战役”,在这家企业悄然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中央充放气系统更多的运用在战术车辆上,充放气时间是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重要指标。本文对针对某军用8X8战术越野车辆轮胎的充放气时间的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供广大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是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本土企业是汽车强国战略中的核心要素,本文从产业主导权和控制权、本土企业区别于外国企业的主人翁精神和民族使命感、核心技术掌控主体、中国的大国地位和汽车产业的重要性等方面对本土企业的定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汽车强国必须以本土企业为基础,坚持"既求所在、更求所有",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做强,最终取决于本土企业的作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汽车平台"的生产概念,如今汽车平台已成为当前汽车公司在产品开发中最流行、最科学、最节省人力和效率最高的一个产品开发战略。文章介绍了汽车平台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跨国汽车公司汽车平台的介绍和同平台不同车型的参数对比,及汽车平台在整车的车身、底盘和内饰上的应用,指出"模块化"生产方式是汽车平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汽车燃料节约技术是以提高燃料利用率为根本为目的,采用此技术可以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污染和燃料的挥发污染。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汽车燃料节约技术的成果,分析了各项技术应用的手段,评价了其技术内容和特点,分析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并对进一步技术改进,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