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组下落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定位车组、必可调车组和传递可调车组的概念,并从确定待编车列中各列到站定位车组的位置入手,探讨了计算机编制摘挂列车编组钩计划时车组下落及确定可调车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切地描述编组场尾部货车溜放的运动规律,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溜器的安装方案提供依据,根据车列纵向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车列溜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纵向力,采用面向对象模块化设计方法编制了编组场尾部货车溜放仿真软件。本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实时模拟各种工况下货车溜放过程。  相似文献   

3.
摘挂列车编组调车方案优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在计算机编制摘列车编组钩计划条件下调车方案优化的分析计算法,提出了变异方案的概念,改进了按调车图编车的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待编车列首组和尾组的广义定义,以消除列车编成后运行方向不同对摘挂列车编组调车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的影响,利用镜像映射原理把调车机车在调车场左方转换为调车机车在调车场右方,从而统一了牵出线与调车场不同相对位置和列车不同运行方向条件下摘挂列车编组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该方法更简便易行,为计算机编制列车编组调车作业计划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5.
成组,混合选编方法及其计算机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了成组选编、混合选编的适用条件及其调车作业构计划编制原理和计算机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直达列车车流的混沌吸引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直达列车车流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该系统的输入为众多各异的车列所产生 某去向列车的集结车辆,而输出为某去向列车车列.利用波谱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系 统物入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发现其轴入的波谱为一连续谱,从而揭示了该系统输入的 非线性振动的内在机理—这种不规则的振动具有混沌特性,其吸引子为一混沌吸引子.   相似文献   

7.
组合列车常用制动特性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气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的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模型,预测了在“过管”条件下主补机不同匹配位置和不同动作时间差时,组合列车常用制动特性。预测结果表明:主补机同步制动时,补机的最佳位置应位于列车的约3/4处;调整补机位置和主补机动作时间差都可以改善列车制动同步性,但通过改变补机位置调整列车制动同步性效果更加理想,本工作的开发对组合列车的运输组织及操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外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的制定通常以车流和车列的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而我国大多以车流的集结和改编车小时消耗最小为目标,很少考虑每个车列的运营费用,造成理论开行费用偏小,其方案未必最优.此外,我国现有开行方案模型将车流树形改编策略递归表示,不利于对不可行流的处理.鉴于此,本文对现有模型进行改造,在总目标中增加车列运营费用;在约束中引入新的决策变量,实现线性化的车流树形改编策略.设计并行禁忌搜索算法实现对模型的求解.结果表明,单位列车运营费用中的固定费用对开行方案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费用越高,总开行列数越少,列车平均运距越长,但总改编车流量增加;线性化的改编策略直观展现车流的改编路径,便于对不可行流的运输方案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合理的岔桥相对位置,建立了列车-道岔-桥梁耦合系统的振动分析模型,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了350 km/h、18号渡线道岔布置于6×32 m的连续梁上,岔桥相对位置对列车、道岔及桥梁的各项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岔桥相对位置对最大动轮载、轮缘力、尖轨及心轨开口量、车体运行平稳性的影响不显著,对最大减载率、脱轨系数、钢轨动应力及桥梁振动加速度的影响较大;最优的岔桥相对位置是道岔辙叉部分布置在列车运行方向上距离第3跨桥墩1/8~1/4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列车运行图编制专家系统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外对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已进行大量研究,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本文提出建立编图专家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知识表示,推理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铁路车站(场)列车到发与调车作业过程仿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造车站列车到发和调车作业的仿真模型,并辅以站场数据和联锁模型,在计算机上构造虚拟的车站及列车、机车,车辆,实现铁路中间站和大站车场的基本生产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12.
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是其薄弱环节,雨水侵入会加剧层间损伤.为研究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内动水压力分布规律,建立无砟轨道层间脱空平面计算模型,分析脱空深度与开口量对脱空区域垂向位移的影响,确定与现场实测接近的脱空深度;并设计无砟轨道层间脱空模拟装置,验证高频荷载作用下该装置的有效性;基于此装置,开展层间离缝动水压力试验,研究荷载频率、离缝开口量对动水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荷载频率为25 Hz,幅值为1.1 kN时,层间脱空模拟装置板端最大垂向相对位移与现场测试结果吻合,表明该装置能模拟层间动水;在高频荷载作用下,层间离缝内水压力正负交替变化,动水压力沿离缝深度方向增大,在离缝尖端水压力最大为15.794 kPa;荷载频率从15 Hz提高至25 Hz时,最大动水压力从1.646 kPa增长到15.794 kPa,约增大10倍;开口量从8 mm增加至14 mm时,最大动水压力从8.320 kPa增大到15.794 kPa,约增大2倍.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个典型的舷侧纵骨与肋骨框架连接节点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用ANSYS对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分析,讨论了该节点处腹板开口的几何尺寸及补板位置对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根据ABS规范对选取的两个热点进行了疲劳计算,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适当注意腹板开口的几何尺寸及补板位置可有效降低应力集中和减轻疲劳损伤,此外疲劳损伤需要给出更为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老路中央分隔带的保留所增加的潜在行车风险,对高速公 路改扩建工程中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出入口中央分隔带的开口长度及位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基 于交织理论、可穿越间隙理论、排队论等相关理论,从服务区交织和冲突的驾驶行为特性分析出 发,以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为例,对中央分隔带进出口开口始端、开口中间区、开口 末端长度进行计算,确定了高速公路单侧加宽工程立交、服务区前后老路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设 置的方法,并在分析了其安全性之后,结合出入口预告标志牌的布设位置得到中央分隔带合理的 开口位置。研究结果表明,该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及位置设置可以通过定量计算 得到,能有效诱导驾驶员安全、舒适地出入中央分隔带封闭区。  相似文献   

15.
确定直通旅客列车开行的效益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客运形势的分析,提出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效益观念,对现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原则中的直通客流量原则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区间撒点和车站撒点储备分配模式的列车运行方案铺画模型,对两种模式下的列车运行效果进行了多方案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应用价值的结论,丰富了列车编图理论。  相似文献   

17.
网状线路列车运行图实验平台基础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详细分析我国传统编图理论和网状线路编图理论主要区别的基础上,从铁路局网状线路列车运行图实验平台编制角度出发,提示了两层网络表示法构建基于铁路局路网的网状线路理论,宏观层用来描述网状线路的结构和线路衔接关系,计算客货列车的运行径路;微观层以轨道电路、道贫等单元计算列车的接、发车进程以及平行、敌对进路。实验仿真结果证明该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组织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伪距差分GPS用于高速列车实时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进行高速列车实时定位的差分GPS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基准台和车载定位台同时互相传输差分数据的方案,即基准台广播位置修正量,车载定位台实时数据处理,使列车司机可及时得到列车实时位置,与此同时,车载定位台广播实时列车位置,基准台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其实时传输给调度控制中心的方案。这种方案具有定位精度高、修正速度快、系统完善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高速列车隧道会车压力波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维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体流动理论的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发展了高速列车在隧道内会车所引起的隧道内空气压力瞬变的数值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计算、列车隧道内三种不同位置的会车压力波瞬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单复线隧道设计参数选择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隧道内会车引起乘客舒适性等问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在高速列车车顶安装升力翼后引起的列车周围流场剧变,以三车编组1∶10缩尺比某型CRH高速列车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升力翼的2种高速列车时均和瞬时列车风的发展规律;利用涡旋识别方法探讨了尾迹区瞬时涡结构分布特征,通过比较尾迹区不同流向位置的列车风分布特征与尾流涡旋移动规律,验证了列车风速度峰值与尾涡非定常特性的相关性,采用频谱分析方法获得了尾迹区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升力翼的几何外形结构加剧了车身表面边界层分离,令列车顶部和侧表面边界层厚度增大;升力翼使列车风速度峰值增大,其中在轨侧和站台位置最大时均列车风速度分别增大了1.556和1.327倍,且相较原型列车第2个峰值位置延后;由于翼尖涡不断向下游发展和累积,升力翼列车尾流结构表现为大尺度涡对中夹杂着一对更为破碎的细小涡旋,相较原型列车,涡旋与地面之间的剪切作用更强,升力翼列车尾流时均列车风速度在展向分布上有所增大,但垂直分布上有所降低,并在水平面上出现更明显的剪切分离;升力翼列车尾迹中包含较多破碎的小尺度涡,进而影响了尾迹涡脱落频率,使之比原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