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股市的长期走势取决於经济周期前景。熊市预期经济会出现萎缩,并在价格中得到体现。牛市预期经济会进入复苏及增长阶段.同时在价格中予以体现。然而,牛市往往会出现三个不同的阶段。最初,在股市感到坏消息已被消化,复苏近在眼前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郭家耀 《经济导报》2007,(43):42-42
港股走势持续波动,恒指单日动辄出现超过干点的波幅.投资者如欠缺定力,随时会给这个大浪淹没.纵观现时市场利好利淡因素均存在,但由于资金充裕下.港股后市仍可审慎乐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何洁霞 《经济导报》2007,(46):38-39
本月以来,港股寻底格局已呈技术性变数,在利淡因素冲击下,大市出现中期调整。财经界人士说,从近期香港股市舆内地股市的走势来看,两地市场之间的关联度越发密切。目前中资股已经占据香港市场的半壁江山,中港股市是祸福相依’短期港股有机会借势调整。后市则要留意热钱会否停止流人,又或者大鳄会否鸣金收兵,抽资离场,那时便要格外小心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朱磊 《经济导报》2007,(17):29-30
台湾股指近期在8000点高位上徘徊,是六年来最高的走势。一方面台股比亚太其他股市低迷多时,引发外资涌入推高股指,另一方面台当局通过政策性手段影响股市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愈接近明年大选,股市就愈呈现利多”,这已是台证券界人人皆知的规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经济导报》2007,(21):48-48
有关内地股市泡沫论的争议已扩散至国际层面,除了香港的富豪如李嘉诚和李兆甚相继发言,表示内地股市出现泡沫外,连前任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亦对中国股市表现提出警告,谓有可能出现急速下挫(dramatic contraction),以及现时中国股市的升势显然是不能持久的(clearly un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6.
《当代汽车》2007,(7):10-11
车市与股市,这是两个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个是需要花钱消费的市场,另一个是期待投资增值的市场,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汽车市场而言,目前中国股市的昂首向前是好还是坏?股市的蒸蒸日上会不会对车市产生影响?股市与车市的交锋,空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人们对此有正反两种观点,正方认为股市的红火将会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发展;而反方则认为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会对汽车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股市抢走了车市的蛋糕。那究竟这两个市场间有着怎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影响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报》2007,(23):46-46
两星期前中央公布的调高股票交易印花税令中国股市风起云涌,上海A股指数在六个交易天内由高位4545点下挫逾20%,至上周二的最低点3570点。根据着名的道氏投资理论,假若指数一旦由高位回落超逾20%,熊市应该开始,牛市应该终结。这种理论技术派走势人士大多认同,但可惜此种理论对中国股市并不适用,笔者大胆否定此种提议的可能性,并认为今次的中国股市大调整对后市有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香港经济数据进一步转差,失业率上升,市民收入相对下滑,但近日香港的楼市及股市走势,就出现背道而驰的奇怪现象。地产界及金融界人士表示,按目前经济数据,楼价不应该维持高位,楼市小阳春早该结束。只是近期有大量热钱流入,属于一个消息市,加上有投资者加入炒卖行列,令到短期楼市走势更加难测。还强调目前经济数据,很难支持楼市长时间上升,估计第三季会进入整固期。  相似文献   

9.
2008年无疑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非同寻常的一年。年初的雨雪冰冻、5·12汶川大地震、夏季的南方水灾、中国股市的连续下跌,以及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带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前星期恒指重上久违了的两万点大关,交投炽热,而楼市又十分活跃,楼价攀升至金融海啸爆发前的水平。面对外资滚滚涌入,楼市股市双双畅旺,这单单是财富效应?还是真正的经济复苏呢?业内人士及学者均认为,香港经济最坏的情况已经在今年首季出现,现时经济数据改善,实体经济正好转,至於股楼热炒,只是反映热钱看准这个机会,  相似文献   

11.
于占波 《运输车辆》2012,(15):63-63
“预料到今年市场不好,但却没有预料到市场会如此不好。”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此刻的感受。重卡市场何时见底,市场是否会反弹,对于企业而言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并利用好市场下跌中的机会。自2011年5月开始销量出现负增长以来至今,我国重卡市场已经持续了14个月的下跌走势。2012年1I6月,重卡销量累计57771605辆,同比下降51.62%,最大单月跌幅超过55%,与金融危机后2009年的市场颇为相似。都说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重卡市场又何尝不爰呢,  相似文献   

12.
安华 《经济导报》2007,(19):5-7
中国股市狂升不仅是股民们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一对数字显示,中国股市流通总市值约17万亿元,而居民银行存款总额也为17万亿元。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股市若继续上扬,仍有雄厚资金支持。经济专家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中国股市疯涨不止的根源。目前多有迹象显露出,收缩流动性已成为内地调控股市的重点,而更大的回收流动性的行动还会陆续有来,政府仍保有足够的调控手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车市与股市,这是两个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个是需要花钱消费的市场,另一个是期待投资增值的市场,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汽车市场而言,目前中国股市的昂首向前是好还是坏?股市的蒸蒸日上会不会对车市产生影响?股市与车市的交锋,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昵?人们对此有正反两种观点,正方认为股市的红火将会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发展;而反方则认为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会对汽车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股市抢走了车市的蛋糕。那究竟这两个市场间有着怎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影响呢?  相似文献   

14.
徐晓恩 《经济导报》2007,(22):36-37
内地股市走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继5月18日人行公布“三招”调控手段后,中央再度出手,调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升至0.3%,即时令深沪股市出现下调情况.30日,上证综合指数收报4053.09点,下跌了6.5%,深证成份指数收报P2627.P5点下跌了6.16%。证券业预期,印花税只是中央为股市降温的导火线,往后宏调措施或陆续有来。  相似文献   

15.
《汽车导购》2005,(3):21-23
2004年从第二季度开始,汽车市场开始出现逆转,由一季度41%的增长率不断下跌直至负增长。车价也由年初的加价购买到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尽管新车不断出现.降价声不绝于耳,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而到了2005年,从各厂家的销售数字来看,又是形势一派大好。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有人把车市比作股市,车价涨涨跌跌,消费者到底该如何跟进呢?《汽车导购》编辑部就2004年.2005年汽车市场的分析.预测采访了几位汽车厂家的相关负责人。从对他们的采访中,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状况及2005年将会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易宪容 《经济导报》2007,(18):12-13
内地股市内幕交易问题严重,监管水平无法跟上已变化了的股市,大量股票异动,庄家操纵市场十分明显。内幕交易可以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最大“毒瘤”,不仅会破坏股市的市场秩序,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迟早会破坏股市的健康发展,严惩内幕交易是维护股市发展的必然之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易宪容 《经济导报》2009,(38):22-24
自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发布之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势如何,这个问题基本上成了国内外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报告提出了货币政策将出现微调,再加上7月份信贷增长突然下降到3.559亿元,国内股市立即恐慌了起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内股市指数下降了22%,上海综合指数从3480点下降到2677点。  相似文献   

18.
黄耀明 《经济导报》2007,(27):44-44
在今年3月初时,环球股市调整与日圆汇率显着上升的情况出现后.市场开始关注环球资产市场与日圆套息交易的互动关注。虽然自3月后环球股市再次上升,而日圆亦兑主要货币进一步下跌,但是在6月25日国际结算银行提出日圆上升的风险后,日圆兑主要货币出现了震荡走势.在三个交易日内日圆兑主要货币均出现明显的上升。虽然该次日圆回升并未影响环球股市,但是在该次日圆回升事件却值得注意日圆回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已开始了差不多一个月。本港股市经过多个月大升市後.上周五终出现“回气”迹象。恒生指数於上周升逾20900点的历史高位後.因中国移动(941)遭沽压而下跌回20200水平,但总括而言全月表现仍力保不矢。相反,国企指数在月初创出10800点新高後便急转直下,渐渐下滑回9600点水平,全月出现了约一成多的明显跌势。蓝筹股和国企股的走势南辕北辙,亦使投资者相信本年两指的走势和去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已经过去,中国市场最悲观的,一个是汽车,一个是股市。汽车工业存在很多的行业问题。需要一个比较正确的姿态对待,认为这个行业前途一塌糊涂,过分悲观,是没有必要的。2005年又会怎样呢?这里我从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汽车工业的战略定位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