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低碳交通重要趋势之一,是倡导慢行交通,如步行、骑自行车等,减少拥有和过度使用机动车。实现这一出行方式,最终转变生活方式,需要全民意识和全民行动。但这种转变需要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部门,高度重视慢行交通。这不仅需有政策的引导、推动,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形成有利于慢行交通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氛围。一、完善慢行交通路网1.形成系统,注重通达性以往在城市规划中也有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2.
为了防治机动车污染,提升慢行交通系统使用率与服务水平,针对慢行交通出行者特性开 展研究。以铜川市居民出行调查为数据基础,将其分为家庭属性、个人属性与出行特征属性3 个 类别,借助SPSS 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 模型,以优势比(OR) 为主要评判标准,从多种属性变 量中辨识影响慢行交通使用的主要变量,阐述出行者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出行距离一般小 于3km,自行车出行距离小于5km,各种属性变量对慢行交通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步行与 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变量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倾向于步行而男性使用自行车的几率更高;非通勤出 行以步行为主;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提升会降低步行使用率,而对自行车出行基本不产生影响;家 庭收入与是否选择慢行交通出行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大中城市当中,自行车所承担的客运交通的比重相当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自行车出行量占城市总出行量的比例约为36%,大大超过公交客运量。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非机动车出行的出行范围,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国内特大城市,甚至出现了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上升的状况。以广州的情况为例,实施部分道路的禁非改造后,交通方式构成中,自行车占总出行量的比例由1984年的34.05%降至1999年的21.47%,而摩托车、私家车及出租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其出行比例都在上升,公交系统(包括地铁)出行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因此,并不能说明禁止非机动车出行是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苏州高新区绿宝广场为例,研究了商业区域内部慢行交通的设计步骤和方法,从进出口管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线出发,梳理了内部交通流;增加和改进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强调非机动车地位;加强人行步道和休憩设施的建设,提高步行景观性;增加停车诱导和步行导向设施,对绿宝广场的慢行系统规划多方面提出了近期意见。  相似文献   

5.
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慢行交通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交通方式,在短距离出行中,慢行也是最健康、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发达的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归纳总结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慢行通道等级、道路断面要求和过街设施3个方面提出慢行通道的规划要求,指导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以克拉玛依市为例,规划其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便捷需求,提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小城市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快速公交走廊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建设成网,形成服务范围较小、可达性较差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多模式交通方式整合的方法,融合公交与轨道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多种出行方式,在对外交通相结合、慢行交通相融合、公共空间相契合三个方向进行基础设施完善,从而提高快速公交系统的可达性和覆盖面,吸引其他机动化出行转移,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交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潘昭宇  李先  陈燕凌  李伟 《城市交通》2010,8(1):53-59,73
针对步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排挤、出行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改善途径。依据对北京市两广路、CBD、中关村等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累计曲线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市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营造和谐、安全、便利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在咸宁市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中引入交通静化技术。首先,指出交通静化技术的内涵和工程措施。然后,解读咸宁市旅游区空间布局,并着重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最后,从宏观交通宁静带与交通宁静区划分、中观交通宁静廊道构建及微观交通静化措施应用三个方面对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质量,根据居民慢行出行体验反馈进行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数据,确定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舒适度感知与整体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构建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假设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和假设检验,分析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模型的路径系数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舒适性感知、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与舒适度感知是影响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舒适度感知对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比安全性更大,机非/人非隔离状态是影响出行者舒适度感知的最大因素。此结果可为慢行交通环境建设提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陈小鸿  胡显标 《城市交通》2010,8(1):44-52,80
目前,中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慢行环境日益恶劣,亟须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讨论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及慢行交通保护战略,并从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失、城市交通管理缺乏人人性化评判依据,以及干路机非冲突造成慢行交通安全隐患等角度解读了慢行困境与规划反思。指出明确慢行交通地位、保障慢行安全与便捷、保护慢行活力应成为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目标。据此,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机非分离规划、步行过街设施规划、自行车廊道网规划、宁静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