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桂兴高速公路灵川西互通A匝道路面病害状况为例,介绍了匝道的工程概况,详细调查了匝道的路面病害类型,并结合路面结构和材料、交通量情况以及路面结构层位的钻芯情况,分析了匝道路面病害的形成原因。根据旧路处治原则,针对四种病害工况提出了处治方案。行车道网裂沉陷及横向裂缝:挖除原有路面,加铺AC-13C和AC-20C沥青混凝土;纵向裂缝沉陷:清除原有路面,修补基层,加铺AC-13C和AC-20C沥青混凝土;硬路肩纵向沉陷:挖除面层基层,加铺C35水泥混凝土基层和AC-13C沥青混凝土;水泥路面破损:凿除原有破损水泥路面,重新采用C35修补压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山区隧道路段路面进行"白改黑"设计,设计方案采用将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按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处治方案局部维修后,再整体加铺4cm SMA-1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改性沥青)+6cm 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保证极重载交通量下公路路面的日常运行,为隧道路段"白改黑"路面维修与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路段软土路基较多,经过多年的运营沉降,部分路段出现病害。该文对路面出现的龟裂、坑洞、唧泥、车辙、开裂等病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办法,同时提出了病害处治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加铺方案。  相似文献   

4.
曾胜  张杰  李振存 《中外公路》2012,32(5):71-74
通过对湖南省(湘)潭—邵(阳)高速公路宽域沥青路面破损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宽域沥青路段的典型病害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宽域沥青路段已采取铣刨加铺、微表处的处治效果进行了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宽域沥青路段的典型病害类型为裂缝类、坑槽类;导致宽域沥青路段典型病害的主要原因有路面结构类型、环境、交通荷载等;采用铣刨加铺、微表处对湖南省潭邵高速公路宽域沥青路段进行处治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能有效地防治反射裂缝,使用寿命只有2~3年;考虑典型病害产生机理及已采取处治对策的效果,提出了铣刨加铺与增加应力吸收层的处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山市南三公路改建工程,论述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改建设计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具体介绍了该路段旧水泥路面病害的分类,处治重点排序和处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西国道G322桂林至全州段是广西区桂北重要的出口通道,全路段116km,原路面为水泥混凝土,2004年经路面大修加铺了40 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5 cm沥青混凝土面层。经多年运营,部分路段出现路面抗滑性能差、车辙、裂缝等病害,为恢复路面面层使用功能,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技术进行修复,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蒙华  唐伯明 《公路》2003,(9):77-80
针对西部地区大量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严重的现状,介绍采用冲压稳固技术处治破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作为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补强,简易加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加铺技术。  相似文献   

8.
张帆 《国外公路》1998,18(4):32-34
混凝土路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路面状况会越来越差,病害越来越严重。若全部挖除重建,则所需的资金多、工期长,对正常交通的干扰也相当严重;若直接做粘结式混凝土加铺层,又需要进行大量的路面病害处治工作;而此时,若选用非粘结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而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该文对其优点、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连续跟踪检测广西2008年、2016年建成通车的2条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分析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提出设计车道承受累计标准轴次1亿次的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为32 cm混凝土+4 cm沥青混凝土隔离层+透层+40 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 cm级配碎石底基层,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不小于5 MPa,每道横向缩缝设传力杆,支架法施工;服役期内水稳基层底部可能脱空,需采用地质雷达探测识别;主要养护内容为表面功能修复、缩缝填缝料更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脱空和路基空洞注浆处治。  相似文献   

10.
该文依托实体工程,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处治前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即分别在同样的加载位置、同样的弯沉测试点位先后测试了横缝两侧的弯沉,分别评价了处治效果,并且沥青加铺层施工结束后跟踪观测了5年,比较了旧路横缝反射到路表所需的时间.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处治措施有助于提高接缝传荷系数,但处治效果仍然需要经过检测与后评价,并应保证在加铺之前使旧板处治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18,(12)
为了研究防裂基布(一种聚丙烯土工布)在西藏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防反射裂缝的效果,文中采用一定的施工工艺修筑了包括7种工况的试验段,通过监测基层预锯缝对应位置处路面结构层的应变、变形、温度和测量路面横缝密度对防裂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采用试验段的施工工艺在路面结构中加铺防裂基布能够减少或抑制反射裂缝的产生,防裂基布加铺于基层顶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通用的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对破损水泥混凝土路面(CCP)加铺半刚性基层和沥青混凝土路面(ACP)结构进行力学响应分析。考虑试验路段旧路面结构的实际几何形状及其接、裂缝情况,进行力学建模,首先将试验路段的理论分析结果同弯沉测量结果及振弦式传感器的应变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接着分析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裂尺寸、加铺基层的厚度、沥青混凝土面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得出加铺路面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加铺设计,应对现有路面状况进行调查评定。其存在病害的,应根据病害的成因、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处治。城市道路由于处于城镇内,交通特性、服务对象及建设条件等具有与公路不同的特点,城市道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加铺补强设计,确定适宜的加铺厚度、加铺类型、结构组合及材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一期路面进行病害处治和加铺工程,分析了各种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处治方法,并简述了整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京珠高速广珠北K22+900~K23+120段基底分布厚度13~20m的软土,具有典型珠江三角洲地区淤泥特性。施工时采用袋装砂井进行等载预压,路堤为吹填砂和包边土组成,高度4.6~6.0m。通车后路基出现下沉、开裂病害,通过工后监测数据,该路段土体水平位移较大,路基稳定性存在隐患。通过路基稳定性处治、路面裂缝注浆处治和路面裂缝处治后,路基已稳定,裂缝已基本灌满,路面行车畅顺。  相似文献   

16.
以南方某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对加铺层反射裂缝发生的性状进行现场调查、钻芯取样,并从加铺层结构、材料以及原水泥砼路面接缝传荷等方面进行加铺层反射裂缝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基层和土基强度明显较弱、旧水泥砼板接缝传荷差且脱空病害未作处治,导致加铺层反射裂缝病害过早出现;同时,应力消散夹层的合理设置也是延缓反射裂缝产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介绍了路面检测的方法,通过智能检测,检测出路面的龟裂、块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坑槽、松散、沉陷、车辙、波浪拥包、泛油、修补等破坏类型的数量、程度及位置,分析各路段路面破损率和PCI值。探讨了病害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路面病害处治的方法,并分段实施路面改造加铺设计。  相似文献   

18.
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车辙病害的产生受诸多因素影响。车辙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给路面及使用者带来许多危害。结合车辙病害特征和成因分析,选用特立尼达天然湖沥青加聚酯纤维进行病害处治,收到较好效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病害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广东省三水市大南一级公路K14 +2 0 0~ +6 0 0右及塘九线K76 +90 0~K77+10 0右两路段采用板底灌浆法防治水泥砼路面病害的灌浆机械设备、原材料及水泥砂浆设计、施工工艺等。处治后 ,水泥路面及基层的整体强度提高 ,每m2 成本仅 5 7元 ,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依托广西宜河高速公路开展橡胶沥青路面结构形式的试验路铺筑(7 cmARAC-20C下面层+5 cmARAC-13C上面层),与正常路段的SBS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8 cm 70号道路石油沥青AC-25C下面层+6 cm SBS改性沥青AC-20C中面层+4 cm SBS改性沥青AC-13 C上面层)进行对比,并开展沥青胶结料、成品混合料室内性能、现场抗滑指标试验以及长期路用性能观测评价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