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43次地震中获得的350条地震波,进行单自由度(SDOF)系统的非线性时程分析。运用统计回归方法,得到4类场地上SDOF系统强度折减系数与弹性周期和位移延性比的关系谱。将规则桥梁等效为SDOF系统,提出利用弹性反应谱和强度折减系数谱计算规则桥梁最大弹塑性地震反应的简化方法。等效SDOF系统的恢复力关系通过桥墩塑性铰截面的弯矩-曲率分析确定,并考虑了桥墩基础弹性变形的影响。运用给出的简化方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32 m铁路简支梁桥在罕遇地震下自振周期及墩顶最大位移进行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既可用于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也可用于抗震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2.
丫髻沙大桥主桥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有限元方法 ,根据丫髻沙桥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地震动参数对丫髻沙桥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计算采用反应谱方法和时间历程两种方法。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影响。进行主要构件强度的校核和重要位移的计算 ,得到的结论是 :在丫髻沙桥工程场地的地震环境下 ,现有的设计方案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不会因地震而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场地条件对矮塔斜拉桥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影响,明确空间变异场地条件对矮塔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性,采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抗震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从PEER数据库选择与不同场地反应谱兼容的实测地震记录.以一座主跨为176 m的矮塔斜拉桥为例,基于OpenSEES建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对该桥梁进行一致激励和多点激励...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取脉冲型地震记录100条,拟合脉冲型加速度反应谱后与中美规范谱进行比较,利用拟合的反应谱转换成需求谱,对一10层RC框架结构进行基于Pushover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脉冲型地震动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比拟合谱与中美规范谱,我国规范谱不考虑脉冲效应,在速度敏感区内取值偏小;UBC97规范谱通过增大加速度敏感区的宽度及增加位移敏感区的平台段来考虑脉冲效应,取值偏保守。8度多遇、罕遇地震时,拟合需求谱下结构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都远大于规范需求谱下结构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8度罕遇地震时,规范需求谱下只有框架梁出现塑性铰,框架柱未出现塑性铰;拟合需求谱下底层框架柱柱脚出现塑性铰,局部框架梁塑性铰变形加大且塑性铰分布范围更广,表明脉冲型地震对结构提出更高的位移和能量耗散需求。  相似文献   

5.
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与菲律宾国家结构规范(NSCP—2010)中关于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进行对比,重点对场地类别的划分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种规范抗震设防基本原理相同,在设防水准和参数使用细部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能力谱法的位移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几十年里提出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直接从结构的性能目标出发,以位移为前提,受到了土木工程界的热切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大多使用具有有效刚度和阻尼的等效弹性结构来代替非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并需要经过反复迭代计算,使得计算步骤档当烦琐,本文在Fajar改进的能力谱法的基础上,利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中的加速度反应谱获得了地震需求反应谱,并采用具有5%屈服后刚度比的双线性力-位移模型来得到抗震结构的能力谱,使用该方法不同线性置换结构和迭人过程即可完成结构的抗震设计,给出了单自由度桥墩的设计过程说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一种简便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对不确定变量的信息掌握较少时,由概率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值得怀疑的.本文采用对信息要求少得多的凸集模型描述设计目标位移、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的不确定性,结合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针对钢筋混凝土桥墩,提出一种界限性能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考虑不确定设计参数的界限范围,得到抗震设计结果的区间,从而可以评定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结果的可靠性或抗震设计结果对不确定性设防参数的敏感性.算例结果表明,由我国规范方法得到的设计结果均处于本文基于凸变量分析得到的结果的下半个区间;设计基底剪力对目标位移的变化最敏感,其次为反应谱特征周期,最后为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  相似文献   

8.
遭受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桥梁由于非线性变形桥墩会产生残余位移,给桥梁震后的维修和重建带来困难。运用BISPEC程序,选择45条近场具有脉冲地震记录,进行不同基本周期、延性系数、双线性因子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时程响应及残余位移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残余位移的离散性很大;场地类型、结构周期和位移延性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不大,双线性因子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很大;双线性因子大于0.1时残余位移比很小,双线性因子从0.1变到-0.1时残余位移比迅速增加,双线性因子小于-0.05后,残余位移比接近1。针对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设计,提出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残余位移比谱。应用该谱的工程实例分析结果与非线性时程响应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10组典型特征周期的铁路减隔震桥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支座位置处延性位移作为地震响应参数(EDP),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减隔震铁路桥梁地震响应参数与多种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相关性。研究结论:(1)速度型IM指标最为适用于表征近断层减隔震桥梁非线性位移需求;(2)当结构初始特征周期与地震波高频能量集中区域频率及速度脉冲周期相近时,将导致EDP对IM值变化敏感,减隔震桥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避开结构周期敏感区域;(3)本研究成果可为近断层铁路桥梁的减隔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不足,通过引入核密度估计算法建立一种非参数化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基于分析型地震易损性框架,考虑结构参数及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将非参数化的核密度估计思想引入地震动强度和抗震需求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及地震动边缘分布函数的估计中,克服了经典易损性分析方法中人为假定易损性函数分布形式的缺点。以某铁路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桥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四种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用本文算法分析示例桥梁各构件的地震易损性,对比不同构件的地震易损程度,为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