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对城市机动车停车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观念淡薄;停车场定性不准,产权有待明晰;管理体制有待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城市机动车停车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了停车设施建设投资优惠政策,停车定价收费政策,停车违章处罚政策等政策保障;协调衔接停车规划与停车设施建设,建立“规模合理,结构适当,布局优化”的停车系统等规划保障;鼓励高技术的机械式立体车库,建立完善的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完善咪表停车管理系统等技术保障。为城市静态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很多城市,"停车难、乱停车"已经成为"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对城市环境与交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为实现规范停车,以2015年七部委停车指导意见为引领,各部门、各地停车政策密集出台,对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提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总体上看,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但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推进居住小区停车设施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需要从细化政策措施,严格停车执法、推动老旧小区示范、加强经验交流、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落实.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寒地城市的代表,结合齐齐哈尔市发展实际、停车设施现状容量和停车特征调研资料,剖析政策法规、设施使用、设施建设方面造成停车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停车治理经验,基于齐齐哈尔市的社会经济现状、小汽车发展环境、停车发展态势及寒地城市停车特征,从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整合停车资源3个角度出发,从政策法规、运营管理、规划建设3个层面提出解决措施,为齐齐哈尔市及寒地城市停车治理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因寻找路内停车泊位而在道路上低速巡航的车辆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负担.基于分析停车过程中的停车巡航时间、停车持续时间、停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步行时间以及停车费用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经济杠杆模型.该模型可以解析巡航停车过程中影响停车选择行为决策的关键变量,利用变量间的相关影响实现停车价格的优化调整,从而引导停车选择行为实现路内停车与路外停车的平衡.并以北京市中关村地区停车选择行为为实例,验证了经济杠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1995年深圳从香港引进咪表对道路停车进行管理,使得深圳的道路停车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交通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同时,咪表停车管理与体制上的种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并最终导致咪表在深圳暂停使用。该文从政策、交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咪表管理的自身因素上对咪表在深圳的实施进行分析,探索其在外部政策环境上和咪表停车管理实施上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挖掘咪表在深圳实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停车日益困难,而我国大部分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为了解决城市静态交通中存在的停车需求问题,基于传统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公共停车场的停车需求模型。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共停车场中的大润发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标地点进行调查与分析,建立了基于停车特性因素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并将计算需求量和现有实际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目标地点现有泊位可基本满足近期停车需求,但从长远考虑,该公共停车场的修建十分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三、汽车产业发展环境严峻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大、发展快、发展潜力大、持续发展时间长(快速增长期需20~30年),这是母庸置疑的,也是世界公认的。但是这也给汽车能源需求、环境污染、道路交通安全、城市道路拥堵、原材料消耗和停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实施精准化、动态化路侧停车管理策略,协调道路行车与停车之间的关系,剖析了路侧停车行为对交通流的干扰机理.选取北京市4处典型路侧停车带,基于路侧停车订单和实地调研数据,对停车设施利用特征、停车时长分布特征、停放车辆数目分布和驶入车辆数目分布等典型的停车行为特征进行了量化,建立了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与停车行为的映射关系;并根据以上特征规律建立路侧停车带设置于机非混行路段的仿真模型,分析最高允许停放时长、路段交通量和停车需求量等关键因素对路段机动车行程时间的影响规律,定量描述了各因素不同区间值对行程时间波动程度与波动范围的影响.选取新街下坡路侧停车带为例,以控制车流行程时间延误为目标,综合考虑各时段的交通流特征、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和停车需求量等要素,从停车泊位数目设置、停车需求控制和停车时长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限制停车时长为1h能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影响,道路机动车交通量低于440 veh/h或停车需求下降30% 时,行程时间的波动程度和波动范围趋于稳定,交通影响的改善效果达到瓶颈期.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停车问题也逐渐成为中小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不同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停车问题,无论是具体表现,还是深层次原因,都有其独特性。对中小城市的停车问题从现状、原因及对策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从土地利用角度均衡需求,发展公交和慢行以降低停车需求,供给侧改革增加停车设施,发展智慧停车和共享停车以盘活存量等对策,可为中小城市停车规划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停车规划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城市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停车结构单一、停车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在总结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即科学进行停车场规划;加强停车政策、法规的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完善停车配套设施;健全停车管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智慧停车基本概念和国内外智慧停车发展现状及案例,重点以上海市奉贤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建设为例,探讨了智慧停车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及系统模块功能,总结了智慧停车平台的主要创新点及建设营运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探讨内容可为我国城市级智慧停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学习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的集合体,受政府、企业、社会主体的共同影响。从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来看,优化营商环境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营商环境优化的制约因素,结合义乌实际从社会文化建设、数字化改革与法治化深度融合、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探索了优化营商环境路径,为市场建设及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停车收费价格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几个主要城市收费价格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现有停车收费价格形成机制:在继续完善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价。通过改革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停车领域,为停车产业解决资金困难,逐渐实现停车产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路内停车是缓解城市停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路内停车泊位的有效管理对城市交通状况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停车问题,在分析我国路内停车的主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从停车管理机构、停车收费标准、收费手段、停车管理设施、违法停车处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现状的路内停车管理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摆脱基于地理位置划分和建筑物分类标准来确定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的局限,切实改善建筑物停车配建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状态,增强停车配建的内稳性,采用本体论的理念,从停车配建的内在特征入手,对泊位功能进行划分,并结合区位条件属性的分析来修正已有停车配建标准,建立基于泊位功能划分和区位条件的停车配建方法,最后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泊位功能划分和区位条件的停车配建方法更能反映建筑物的具体环境条件,符合区域规划战略的实际要求,适应交通环境的较大变化范围,可获得比较有效的配建指标,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回顾现代大城市不同机动化发展水平阶段的停车发展策略,总结停车发展共性规律及主流价值取向.结合中小城市独特的出行特征,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条件下的停车发展之路,即通过构建高水平的非机动化出行环境,引导居民出行方式转变,在机动化可控范畴期间,转向主动式的"引导停车需求"发展阶段,以此为主线,从规划、管理、政策、技术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框架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据风险资本的运动特点,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是其实现循环增值的关键,是否拥有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决定着我国风险投资未来的发展。借鉴国际先进风险投资运作公开上市,出售和破产清算的退出途径,结合中国特定经济周期,特殊金融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制度,提出中国风险投资通过海外创业板,借壳上市,促进兼并与收购,发挥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实现有效退出。制定和完善规范发展风险投资的系列法律,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以及统一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适合的破产清算制度与程序,为实现风险投资退出扫除障碍,不断探寻我国风险投资最佳退出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心区停车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区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调查发现中心区的停车设施利用率却普遍不高。该文从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的停车现状着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托公共交通方式控制停车总量、利用外围停车引导车流、构建地下停车道路系统、建立停车信息系统等规划策略,并针对现状问题做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该文对其他城市中心区的停车系统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国内外停车视距及其计算方法;结合汽车制动特性分析推导了汽车制动距离和停车视距,结果显示,按汽车制动理论计算的制动距离小于相关规定值;从行驶速度和减速度分析了美国、日本停车视距差异的产生原因,进一步比较了美、日计算模型与汽车制动理论的减速度区别,结果表明,相对于紧急制动状态,停车视距规范值有较大富余,建议结合人、车、路和环境对停车视距模型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0.
不同市场经营机制下停车设施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均衡理论,在分析出行者交通方式、出行路径和停车设施选择均衡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市场经营机制(包括垄断、寡头竞争和社会最优3种类型)下市区内的路外停车设施和市区边缘的停车换乘设施的定价模型;并对所提出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同时比较了不同市场均衡解的效果。结果表明:垄断经营机制会导致最高的停车收费价格、最低的停车需求和社会福利及最高的总系统利润;社会最优与其相反,而寡头竞争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