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毓春 《路基工程》2016,(4):230-233
以牡绥线某隧道出口左侧高边坡防护加固工程为依托,基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对室内试验获得的滑带土物理力学参数和反算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边坡软弱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运用GEO-SLOPE软件对不同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了边坡防护加固措施,保证了该隧道出口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黎丽  梅薇  桂甜 《华东公路》2007,(5):83-86
岩石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是最具有特色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岩石高边坡稳定性的研究也是我国工程地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就岩石高边坡理论、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稳定性评价、安全监测技术和加固维护技术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汉十高速公路武当山至许家棚路段地质条件复杂,快速准确地对40余处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公路建设的一大疑难问题。以工程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这些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隧道避让桥梁导致高边坡时,容易诱发地质病害,并对后期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等手段,对尖扎隧道出口端进行"桥梁伸入隧道"的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加宽隧道衬砌断面相比,桥梁采用与隧道衬砌断面一致的变窄断面,可减小开挖跨度与面积,有效地降低结构安全风险,在安全性与经济性方面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二郎山隧道洞口处整治及办弱围岩偏压段衬砌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伟明 《公路》2000,(12):70-75
二郎山隧道出口端围岩软弱,地形严重偏压,施工过程中发生坡体失稳、衬砌开裂等病害。该文介绍浅埋偏压地段坡体稳定性评价,病害整治,推导了浅埋偏压段外侧覆土稳定性计算公式,对浅埋偏压段外侧围岩弹性抗力的合理确定及外侧覆土稳定性与弹性抗力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煤系地层路堑高边坡病害防治措施设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京珠高速公路粤境段煤系地层边坡的工程地质特性 ,对该类地层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针对工程地质特性和可能产生破坏的模式 ,提出了边坡加固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桥台施工、隧道爆破开挖和坡体长期风化三方面,分析了某隧道出口端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提出了确保隧道安全出洞的施工控制措施并分析了现场隧道爆破控制、边坡和桥台防护等重点控制环节的施工技术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路堑高边坡的工程地质特性和现场设计、配合施工所取得的经验 ,介绍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路堑高边坡在病害防治措施设计中的成功经验 ,为今后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南平杨真隧道工程为例,运用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隧道开挖对邻近高边坡稳定性、边坡变形以及滑坡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隧道工程施工前后临近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应力场、水平位移变化均较小,边坡围岩屈服区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年来山区道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真接影响着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运营安全的高边坡病害问题,针对性地介绍了高边坡及边坡滑坡病害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江  梁玺  吴银亮 《路基工程》2021,(4):232-236
以穿越一处大型崩塌堆积体的重庆市某公路隧道出口工程为依托,从堆积体的地质情况、物质组成等综合分析其成因机理,进而通过堆积体边坡的位移监测数据和典型计算剖面对其稳定性展开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此崩塌堆积体在长时期地质作用下,总体保持自然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因素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为1.254~1.604,没有足够的安全富余量,需要采取反压坡脚等措施增强坡体的稳定。最终提出该边坡的综合治理方案,消除了隧道出口崩塌堆积体的工程安全隐患,保障了交通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岳家岭隧道进口仰坡自然坡度45°~60°,高度约80 m,坡体为泥灰岩夹灰岩,整体形成顺向坡,洞口无作业场地,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岩体崩塌,给边坡稳定和施工人员作业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为了排除隧道进口仰坡的安全隐患,根据野外调查和钻探、物探结果,对隧道进口山坡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8级台阶式边坡清方、锚杆框架植草的永久防护措施和挂网喷混凝土的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进行仰坡防护,并设置施工便道圆管涵等排水系统,利用清方土形成施工作业平台,洞口边坡和作业平台稳定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我国西南部山区隧道施工期支护结构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将雅安—康定、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的典型隧道作为案例,归纳总结施工期存在的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次生地质灾害等潜在危险源,通过现场实测数据深入分析不同危险源环境下支护结构体系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当隧道穿越软弱围岩时,围岩强度低、自承载能力差,接触压力、钢拱架应力均显著高于普通围岩隧道,二次衬砌分摊荷载比例显著上升; 2)当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支护结构受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其力学行为呈现出3阶段演化规律,前期快速降低、中期缓慢降低、后期基本稳定; 3)当隧道洞口穿越松散堆积体时,坡体稳定性易受到扰动,其支护结构力学行为具有显著的偏压特性,围岩压力主要集中在深埋侧; 4)高地应力与围岩强度联合控制着围岩稳定性与支护结构体系的力学行为,高地应力硬岩隧道也具有一定的流变时间效应,但由于硬质围岩的强度较大、稳定性较好,支护结构受力相对较小,安全储备较高; 5)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围岩压力与结构受力显著升高,其支护结构力学行为在施工期便呈现出明显的流变特性,开挖约200 d后,仍然保持着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G318国道雅安市飞仙关隧道出口东侧约1 km处公路内侧失稳边坡岩体野外详细调查,运用三维离散元程序,对已失稳边坡还原地质体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阐明岩质边坡在失稳破坏过程中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失稳首先是关键块体受挤压发生剪切破坏,然后导致后缘岩体失去平衡而发生滑移;在失稳破坏过程中,整体位移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速度演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关键块体的位移和速度较失稳岩体要小,随着计算时步增加,他们之间的差值增大。  相似文献   

15.
连拱隧道边仰坡开挖范围大、受多次开挖扰动易失稳。针对常吉高速公路清水冲隧道节理岩质边仰坡,在现场勘察及量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离散元软件UDEC进行稳定性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层节理的发育情况对边仰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结合现场量测数据可以看到离散元法能很好的模拟岩质边仰坡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边仰坡加固措施,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于隧道受洞口立交及其上跨线的影响,使隧道洞口仰坡较高,因此,隧道仰坡的稳定,直接影响隧道进洞和隧道营运安全。介绍塘朗山隧道出口高仰坡在施工过程中变形的原因、仰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采取的加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小净距隧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分析,目前分析研究比较少。运用边坡稳定性分析适用的强度折减原理进行评价小净距隧道围岩整体稳定性,以围岩塑性区贯通、位移突变或位移超过规范值与计算不收敛3种方法综合作为围岩失稳破坏的判据。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在不同的折减系数下塑性区贯通基本与位移突变同步,且早于位移超过规范值及计算不收敛。塑性区贯通为围岩破坏失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采用塑性区贯通作为强度折减法判据所得为围岩整体稳定性系数的下限解。利用塑性区贯通作为判据,得到戴峪岭2号小净距隧道围岩整体稳定系数下限值约为2.7,表明该隧道具有足够安全储能。  相似文献   

18.
以沪昆高速贵阳至清镇段的灯草塘连拱隧道为背景,建立FLAC3D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口段隧道-仰坡体系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锚索对仰坡体的滑动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隧道三导洞开挖各阶段对中墙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有很大影响,隧道开挖完后,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在中墙的腰部和底部位置,滑动面附近的坡体产生了较大面积的塑性区;锚索的施加,对坡体和围岩的应力重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坡体塑性区的面积,降低了塑性区贯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控制隧道施工过程中进口段隧道仰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评价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基于权的最小平方法和物元概念的可拓学理论,建立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模型。构建多层次多指标的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构造经典域、节域和关联函数,计算等级关联度,得到边坡的稳定性等级。通过分析拉日铁路盆因拉隧道进口边坡稳定性的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