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永久磁铁置换成等价的电流磁铁,电流回路中与悬浮力相关的只是磁铁长度方向的电流,把面电流看成是微小线电流的集合,把磁悬浮机构装在带有滑动阻尼的可调导轨式座椅上,计算悬浮力并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使悬池力减少的原因之一是漏磁,减少漏磁的方法是用强磁性即铁制造滑轨,并将磁路闭合以提高磁通密度,试制的座椅前后滑动时,与以往座椅相比,滑动阻力减少到1/5-1/10,这个阻力值随磁铁性能的离散而减少,通过滚针轴承的树脂化可进一步降低阻力值。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汽车座椅对乘坐舒适性影响极大,不仅要求乘坐舒适,而且也要求具有和住宅及办公室等居住空间中与高级家具一样的形象,即高质量和高级感。汽车座椅的面料,在高级汽车中一般采用的都是长毛绒一类的厚织物或手感良好的高级织物,其次是乙烯塑料革类,特殊规格的则使用皮革。  相似文献   

7.
8.
9.
卡汀 《汽车驾驶员》2002,18(12):23-25
  相似文献   

10.
11.
碳纤维增强汽车摩擦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D—MS摩擦试验机研究了碳纤维增强汽车库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显著,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都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碳纤维的质量分数不宜超过5%。SEM分析表明,其摩擦磨损机理亦与碳纤维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朱则刚 《天津汽车》2009,(12):17-18,35
汽车节能、环保及安全既是国际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要求,玻璃钢复合材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理想材料。文章介绍了车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国内外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状况,指出玻璃钢复合材料应在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领域等3个方面发展,使玻璃铜复合材料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涌现,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融雪化冰的性能.利用ANSYS热分析模块,建立了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与室内、室外混凝土板的升温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气象情况,计算了在不同环境温度和风力等级下,不同发热线布置间距、不同输入功率下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时间曲线,进而得到了不同厚度的冰层完全融化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强度高,在力学性能、老化性能、热性能及工艺性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增多。文章根据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用途,介绍了其性能优势,并分析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在交通、车辆制造等方面的现状,指出其发展趋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产品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在交通车辆、建筑领域、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锋  林贵平 《汽车工程》2002,24(2):157-159,F004
本文阐述了热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分析了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上的可行性,介绍了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设计并加工制造了针对HS663型大客车用的热管换热器,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有关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中应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埋设有碳纤维发热线的机场道面的化冰效果,通过开展室内化冰试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不同风力等级条件对道面化冰的影响.结果表明:距离发热线越近,温升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加热功率、风力等级对道面化冰时间与耗电量影响显著,加热功率在一定范围内每提高50.0 W/m2,化冰时间缩短约2.15小时,耗电量减少约0.30 k...  相似文献   

17.
汽车座椅头枕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软件MSC.PATRAN/NASTRAN构建了国产某轿车驾驶员座椅骨架总成有限元模型,并对座椅头枕后移量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参数化设计语言PCL编写了座椅头枕结构参数化设计程序,分析了座椅头枕结构参数对头枕后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做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材料,因其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和低比重性能,在汽车上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车辆外观件、发动机舱内、车内门板或是饰板等,皆可以看到碳纤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国内外有关座椅舒适性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论述有关座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分析技术.重点针对座椅的静态舒适性,建立了汽车座椅静态不舒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