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泉州海丝旅游文化的语言具有文化负载量大,文化词汇多;隐性连接手段和词汇重复衔接;四言八字的词汇;无主句等特点,每个特点都有其对应的英语翻译策略。对于文化负载量大的信息,要根据其对上下文和中心影响的不同程度,灵活采用阐释、借用、省略等翻译方法。对于隐性连接,则必须添加连词使其显化。对于词汇重复衔接,则可以改用代词、助词等。对于四言八字的词汇,则只要译出其最基本的意义。对于无主句,则根据上下文添加恰当的主语。本文尝试深入地挖掘、细致地考究泉州海丝旅游文化的语言特点,以海丝相关的旅游景点介绍文本为例,考察这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泉州城市意象发展脉络的考察,指出其新海丝文化意象形成依赖两个方面,外来文化可接触的程度和城市与区域意象区分度。利用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对城市意象的物质载体城市文化景观进行量化,指出其可接触程度低,城市与区域意象区分度低,因而削弱新海丝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厦大国学院)从筹办(1925年12月)、开办(1926年9月)到停办(1927年2月),存留的历史相对短暂但发生的影响相当深远. 厦大国学院戴密微、张星烺、陈万里、顾颉刚诸教授及其合作者厦大哲学系艾锷风教授,共同倾心于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研究包含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纬度理论研究、言语行为的文化特征研究和非言语交际研究三方面。在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使我们更深的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于避免文化冲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在一片“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摒弃“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保守心态,又要防止崇洋媚外的发生。外语教学应该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导向,培养理念应定位为:实现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文物报>7月18日:泉州将投建"泉州伊斯兰历史文化"陈列馆报道.笔者多年来收藏有一部分蒙古草原发现的蒙元时期伊斯兰文化的收藏品.为弘扬草原丝绸之路为中西方文化艺术、宗教的传播交流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将把这些收藏品捐赠给将成立的"泉州伊斯兰历史文化"陈列馆.现对此收藏品做一简要说明分析.  相似文献   

7.
泉州磁灶窑生产的"小口陶瓶"在闽南、台湾澎湖、日本博多及东南亚各地屡有发现.这种陶瓶的用途虽然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但至今没有定论.本文以近年泉州中山公园出土的南宋"酒库造碾"和"小口陶瓶"为据展开讨论,为学术界关于这种陶瓶是用来装酒的酒瓶的推论提供了直接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泉州拥有的大量印度教石刻,在中国古代宗教石刻中非常罕见.不论其创作者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这些石刻的风格来源一直困扰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如果没有新的考古成果出现,这一问题将永远是个谜.本文认为泉州印度教石刻的艺术风格可能源自南印度朱罗王朝.笔者将泉州的每一方石刻与南印度的相应石刻进行了比较,它们是泉州石刻源自南印度朱罗时期的艺术风格,但出自当地艺术家之手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以来,泉州陆续发现一批珍贵的基督教东方教派景教石刻,为我们研究东西方交流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景教碑铭在泉州的发现情况,其次,重点对泉州发现的叙利亚文、回鹘文、八思巴文景教铭文进行了首次系统、全面的解读、考证和译释.这批石刻多是元代色目人,尤其是畏吾儿人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
泉州印度教石刻自印度学者库玛拉耍弥率先向世界介绍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随着石刻不断被发现,相关研究文章也陆续问世。近百年来的研究,理清了一些历史问题,尤其在石刻的图案解读、所属历史时期、文化艺术渊源、制作背景及工匠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笔者将近百年来的这些研究文章进行回顾总结梳理,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国宗教之中,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还有许多"中化"了的外来宗教.无论何种外来宗教,唯有适应华夏传统文化的气候与水土,方能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这种适应就是本土化.然而,不同的外来宗教,由于他们内在特质的迥异,以及传入历史环境的不同,其本土化进程必然呈现差异.  相似文献   

12.
泉州宋元石构建筑在11至14世纪间由逐步积累而至极盛,形成了中国石建筑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其中尤其以石桥梁、楼阁武石塔为杰出代表.本文通过对宋以前闽中、闽南石桥梁与楼阁式石塔技术传播路线的梳理,深入解析泉州宋元石建筑形式、风格、技术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成为这个时期教育思想的主流.而侨乡泉州,由于华侨力量和资金的注入,侨办、侨助学校发展迅速,其教育思想和制度受到很大影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与海外华侨教育有紧密关系.本文运用有关的档案资料,试图以新的视角探索20世纪上半叶海内外华侨教育重要时期的特点及其关系,以此揭示这一时期华侨教育的相互影响与促进.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代的福建泉州曾居住着众多来自阿拉伯、波斯地区的穆斯林.数百年后的今天,早期穆斯林的后裔是否如人们想像,已经淹没在强大的汉文化之中?他们如何认同自己的族群身份?本文将视角放在当代社会,并以陈埭丁氏家族为例,分析文化发生重大变迁后的泉州穆斯林后裔,如何保留集体的历史记忆,并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运用独特的群体优势,寻找最佳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对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挖掘传统资源合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更为广泛的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高速公路过江隧道入口段的行车安全性,以上海长江隧道为依托,通过调整匝道转弯半径、合流区到隧道口间距等局部线形参数建立不同驾驶模拟场景,并运用驾驶模拟实验的方法对行车安全风险进行研究.从纵向事故风险、横向事故风险及驾驶员负荷3个方面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高速公路过江隧道入口段行车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与驾...  相似文献   

17.
结合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对横断面加宽结构形式取定的方法及标准作了较系统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所谓冲突,&lt;中国大百科全书&gt;(社会学卷)中意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1]近代基督教自传入以来,即与中国本土发生激烈冲突.大多数中国民众心中的基督教,是妖言惑众,灭绝人性,心怀叵测,意欲侵我疆土的“洋教“,对之深恶痛绝;而基督教则自视救渡中国这一愚昧文明的福音使者,近乎傲慢而不近“人情“,正如孔汉思所言:“传教士和所有的白种人一样相信自己的种族优越,一旦面对它国本地传统问题,他们十有八九表现得不体谅、不变通并且倨傲不逊.“[2]是以,近代基督教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就主要外化为教会及其教士、信徒与中国绅民之间的“激烈对立“,成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