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VOC数值,找出影响VOC性能不好的重点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重点零部件总成的VOC,以达到提升整车VOC的最终目的。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VOC各项数据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满足GB/T 27630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国标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将整车VOC控制目标分解到内饰各个零部件。目前各主机厂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VOC检测方法有德系车企的气候箱法和日系车企的采样袋法两大类,针对检测原理、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对2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做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我国及国外发达国家对车内VOC的管控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内VOC法规的状况,并将国内外VOC相关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整车、总成零部件和材料级别的车内VOC检测方法,通过对国外相关VOC法规及检测标准的介绍,为我国车内VOC法规及测试标准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为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气味性等级,找出影响整车气味性的重点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重点零部件总成的气味性,以达到提升整车气味性的最终目标。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气味性等级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满足Q/JQ 13128-2016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气味性等级,找出气味性不达标的零部件。通过提升零部件总成的气味性,以达到提升整车气味性等级的最终目标。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整改零部件装车,整车气味性等级达到3.5级,满足江淮企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强标要求,需要逐级控制乘员舱内饰零部件的VOC挥发量。建立了乘用车内饰零部件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采样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乘员舱中几种内饰零部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采样方法正确、可靠、可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某车型空调控制器挥发性有机物(VOC)中苯乙烯挥发量超标的问题,通过对空调控制器总成和其各个子结构(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确定超标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烯)的来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热脱附气相质谱联用仪对污染物进行含量测定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空调控制器VOC中的苯乙烯挥发量超标,对子结构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得知,面板中苯乙烯的挥发造成空调控制器总成的苯乙烯不满足性能要求,通过降低面板中主要原料苯乙烯的投入比例,使空调控制器满足VOC的性能要求,且不影响面板及空调控制器的整体工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车市发展,新生代家用车顾客对车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前驱车型,后驱车传动链长、传动结构复杂,传动系零部件容易受扭矩波动激励产生共振,并传递给车体,引起车体零部件加振,导致车内噪声显著增加。为解决后桥共振引起的传动系统轰鸣问题,文章建立了后桥总成约束模态CAE分析模型,在车型设计前期计算出后桥总成约束模态及振型,匹配模态使后桥总成零部件约束模态避开传动系能量大的激励频率,显著降低车辆振动、提升整车内噪声学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某车型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中的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分析顶棚总成中各组成材料,采用袋式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与配置热脱附仪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S-GC/MS),逐一测试分析各组成材料的VOC挥发量,排查出各组成材料中苯乙烯和甲醛含量最高的材料,并改进该材料的VOC挥发性能,从而使顶棚总成满足VOC限值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顶棚中的聚氨酯(PU)泡片造成了甲醛超出限值要求,顶棚背面的支架材料造成了苯乙烯超出限值要求,通过改进PU泡片和背面支架的原材料,顶棚总成达到了VOC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车型的动力总成在粗糙路面抖动大的问题,通过采用四立柱道路振动试验台和悬置系统6自由度模型,研究了液压悬置阻尼频率与整车平顺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立柱道路振动试验台上座椅导轨的振动峰值频率有两个,分别来源于轮心共振和动力总成垂向共振;基于6自由度模型计算的动力总成模态分布,与实际测试整车垂向模态有偏差,源于液压悬置的阻尼作用和整车悬置安装点不满足计算假设;通过优化液压悬置阻尼频率能够抑制动力总成垂向振动,同时降低轮心的垂向振动,有效改善了行驶在粗糙路面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5.
依托于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开发经验,系统分析了车身平台化开发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阐述了车身平台化开发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国外某汽车公司车型平台前舱总成、前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设计的研究,得出平台化设计原则,即在综合考量整车各系统要求、法规、制造工艺等前提下,以最高标准要求和限制条件来开发设计车身架构,使之在低标准要求情况下可以灵活对零部件组合配置进行更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车内异味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一个最为直观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座椅总成及其部件材料(约200-300件)的VOC及醛酮物质、气味和GCO数据的分析,深入解析座椅气味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座椅气味强度普遍较强且较为刺激,座椅的气味和VOC主要来源是泡棉材料,同时面料的选择也可直接影响其气味和VOC的散发;对座椅气味及VOC进行整改时,可重点考虑泡棉材料及其面料材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满足GB/T276300-2011《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VOC限值的要求以及上汽降低整车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要求,本文以车内座椅聚氨酯发泡为研究对象,采用DOE全因子实验设计法和Minitab软件对座椅发泡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得到发泡聚氨酯座椅TVOC值与关键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和发泡工序优化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8.
蓝先  黄敏鸫  徐伟  江上洋 《时代汽车》2022,(10):168-170
本文从材料、关键工艺、环境、其他、成品检测等环节开展汽车前门饰板总成散发性管控实践活动,为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及材料供应商联合行动来管控汽车内饰零部件散发性提供一个有效的范例,从而对整车的内饰零部件散发性管控探寻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到各车型使用的工作模式,以便提升汽车整车的散发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一种单边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为例,分析零部件材料和结构设计对座椅骨架总成的结构强度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理论分析以及与试验验证方法对单边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优化,并满足强度要求,可为单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及优化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整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需要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的VOC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这项检测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和样品分析两个步骤。目前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有5种,即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解析法和甲醛挥发法。主要介绍了这5种采样方法的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应用范围、特点和使用成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