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是驾驶室与车架的固定,实现支撑驾驶室、驾驶室翻转和衰减振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支座及托架是驾驶室前悬置的重要连接部件,其结构强度关乎车辆运行、支撑和固定驾驶室的安全问题。文章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对某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支架及托架进行了多工况分析,验证其结构强度要求;采用压铸铝替代精铸钢,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2.
驾驶室后悬置系统是固定驾驶室与车架,实现支撑驾驶室和衰减震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悬支架总成是驾驶室后悬置的重要连接部件,其结构强度关乎车辆安全运行问题。文章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对某重型卡车驾驶室后悬支架总成进行了多工况分析,验证了其结构强度要求;采用高强度钢减薄的优化方法,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3.
陈小华 《时代汽车》2023,(8):119-122
本文旨在通过某中卡驾驶室前悬置的结构优化设计过程,阐述如何在给定空间,根据车辆结构的使用要求寻找出其材料的最佳布局方式,从而使车辆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轻量化。传统结构优化设计过程大致为假设-分析-校核-重新设计,有时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多次,很难找出最佳设计方案,用材裕度一般较大。本文前悬置的结构优化设计中,直接优化出其结构材料的最佳布局从而实现前悬置的轻量化。其优化设计方法过程如下:确定前悬置相关的极限强度工况(七种)和安全法规要求的前拍工况,运用多体软件建立中卡整车模型,分析提取极限强度工况载荷;建立驾驶室前拍工况模型,计算提取前拍工况载荷;建立前悬置的优化模型,施加前面提取的工况载荷,以优化设计区域密度作为优化设计变量,把各工况下的计算应力和体积作为响应,把材料屈服强度作为约束边界,以体积最小作为优化目标进行优化分析,从而得出前悬置结构材料的最佳布局方式。根据优化结果,设计人员设计出的样件一次性通过了实际强度试验验证和碰撞安全前拍工况的摸底试验,这一优化方法大大地缩短了前悬置结构的开发周期和试验时间,也节省了开发试验费用。也说明CAE技术在产品概念开发和产品设计阶段具有重要的指导参考作...  相似文献   

4.
对某商用车进行ECE R29法规正面摆锤冲击试验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驾驶室失效原因.并应用CAE工具分别对前悬置和近点驾驶室地板进行了结构优化.试制优化结构样件装配整车,进行了正面摆锤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前悬置支架未发生断裂现象,驾驶室与车架未发生脱离;地板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乘员生存空间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ADAMS软件建立驾驶室及其悬置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驾驶室悬置橡胶衬套的刚度进行匹配设计,解决了驾驶室前悬橡胶衬套的轴向受力问题。同时,采用FEA分析方法对衬套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橡胶衬套对驾驶室悬置系统减振效果及衬套的疲劳寿命,验证了新结构衬套的优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ANSYS软件为工具,对某型号越野汽车驾驶室后悬置支架进行受力分析,详细准确地确定了汽车驾驶室后悬置支架的受力情况和应力分布部位,依托分析结果对支架结构进行优化,达到降低驾驶室后悬置支架关键部位应力的目的,并通过实际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支架有效地改善了关键部位的应力,解决了支架断裂问题,提高了整个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可靠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某商用车驾驶室强度性能,文章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驾驶室进行了强度分析,同时采集试验场实车驾驶室应力应变,试验结果显示,特定路面钣金位置应变很大,对驾驶室结构进行了局部优化,CAE分析结果满足要求及路试考核通过。  相似文献   

8.
对某重卡下支架在设计工况下的静强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该下支架结构进行了轻量化设计。采用拓扑优化方法,以最大设计空间为优化的基结构,以重量最轻为目标函数,以结构的静强度性能为约束条件,进行了优化迭代计算。轻量化设计后,减轻了下支架的重量,且轻量化结构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CAE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汽车性能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分析结果可以找出结构的薄弱区域,进而对其进行优化修改,满足相关的力学性能。副车架对整车的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其在阻隔振动和减少噪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底盘悬架系统的刚度。本文结合某公司开发的副车架进行强度分析,并在满足应力的要求下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优化后副车架的总重量明显减少。副车架几何模型的建立根据设计要求,该副车架上需安装动力总成悬置支架、转向机安装支架、下摆臂连接支架以及稳定杆支架,主要结构为槽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将模型存为IGES数据格式,导入到Hypermesh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某双前轴车辆的Ⅱ簧前支架进行强度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该支架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应轻量化要求,对原支架进行拓扑优化,优化后的支架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成功减重2kg,达到轻量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HyperWorks10.0软件为工具,对某电动重卡的电机控制器支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确定了支架的应力分布情况;同时对支架结构进行了拓扑优化,并将优化前后支架的应力、位移和质量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支架既满足刚度和强度的要求,又有效地减轻了质量,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优化设计在汽车零部件轻量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某车型驻车手柄组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该组件横向刚度校核和静强度校核,结果表明其横向刚度和静强度均满足标准要求.为实现该驻车手柄组件轻量化,分别对其支架和手柄进行拓扑优化和形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新结构驻车手柄组件在满足横向刚度和静强度标准要求的同时使新结构支架质量减轻了3.5%.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重型载货汽车驾驶室翻转液压缸下支架存在结构强度过剩、零件种类及数量、装配工序较多等问题,对结构进行综合优化设计。采用正向设计思路,提取支架准确载荷,优化原力学模型,借助CAE软件进行拓扑优化,实现等强度设计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方案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材料利用率提高,实现了质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对东安汽发汽油发动机空调压缩机支架结构优化为实例,通过CAE对空调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支架及轮系组成的系统进行模态分析,根据CAE分析结论对空调压缩机支架进行结构优化,介绍了系统模态对空调压缩机支架结构强度的影响。优点如下:①CAE模态分析有效的分析出空调压缩机支架在动态载荷下变形趋势;②通过分析结论对空调压缩机支架进行结构优化,有效的提高空调压缩机结构强度,提高其工作可靠性,缩短了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5.
张翔 《汽车实用技术》2014,(11):48-49,52
本文以HyperWorks10.0软件为工具,对江淮中重卡变速箱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确定了支架的应力、形变分布情况;同时对支架结构进行了拓扑优化,并将优化前后支架的应力、位移和质量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支架既满足刚度和强度的要求,又有效地减轻了质量,达到轻量化、降成本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某款全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在Hypermesh中建立了该客车车身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及频率响应分析,得出了整车的振动特性及关键位置处的幅频特性曲线.同时为了降低驾驶室座椅支架处振动峰值,通过频率响应灵敏度分析确定了优化设计变量并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驾驶室座椅支架关键频率处的响应幅值在15.5 Hz处降低了30.7%,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车身质量也减轻了0.026 t.  相似文献   

17.
文中针对某型轻卡驾驶室前横梁处出现开裂,以全新的五十铃700P驾驶室为标杆车,建立轻卡样车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仿真分析。同时采用试验分析法识别出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振型及驾驶室的模态性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驾驶室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快速地解决驾驶室开裂的问题,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减轻了驾驶室的质量,降低了汽车生产厂家改造的成本,此方法也可以为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某轻型载货汽车为例,建立驾驶室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态与数值模态对比进行模型验证。驾驶室与车架通过翻转机构连接,决定了载荷工况的特殊性。分析驾驶室的受力情况。在外载不变的情况下,基于各部件板厚的灵敏度值,对驾驶室进行轻量化处理。轻量化结果用于外部载荷大小的更新,计算得到结构改进后的驾驶室强度。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灵敏部件的板厚修改,在总车身质量减小的情况下,白车身的强度也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王力  申苗  杨蔓 《上海汽车》2013,(3):17-20,28
从车身附件与支架的连接方式和附件的功能特点两方面总结了附件支架的4种主要类型,并分别举例描述了这4种支架的结构。同时,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支架提出了强度分析工况和NVH分析要求。通过提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为车身附件支架的CAE工程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某越野车的双向鼓式制动器进行受力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制动销轴和制动支架受到的力,同时对材料进行硬度测试和金相组织分析,通过CATIA进行建模和有限元分析,并对其强度进行分析和计算,求解它的应力状态和位移变化。结果表明,该制动器的销轴和支架不能满足在强度上的设计要求,需要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材料强度的加强,为该制动器的改进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