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根据对商用汽车四点悬浮驾驶室悬置结构的设计和结合整车试验验证数据分析,提出了四点悬浮驾驶室横向稳定性计算模型,并通过悬置系统弹性元件抗侧倾角刚度的确定和例算分析,介绍了侧倾角的计算方法及其推荐阈值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土方机械的乘适性,针对驾驶室液阻悬置减振问题,采用分段阻尼描述液阻悬置的阻尼特性,建立包括垂直、俯仰和侧倾的三自由度驾驶室悬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正矢脉冲作为车架瞬时位移激励,通过数值仿真,比较含有位移相关的三次方分段阻尼以及线性阻尼、分段线性阻尼对驾驶室质心加速度和驾驶室与车架相对位移瞬态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分段阻尼的驾驶室系统在3个自由度均具有更好的减振性能,次方阻尼的加入有利于减小相对位移响应的峰值以及俯仰和侧倾的质心加速度响应峰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ANSYS软件为工具,对某型号越野汽车驾驶室后悬置支架进行受力分析,详细准确地确定了汽车驾驶室后悬置支架的受力情况和应力分布部位,依托分析结果对支架结构进行优化,达到降低驾驶室后悬置支架关键部位应力的目的,并通过实际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支架有效地改善了关键部位的应力,解决了支架断裂问题,提高了整个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可靠性能。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此前多个文献中分别研究了半挂牵引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平顺性和悬置参数优化性问题,并进行了驾驶室悬置系统刚柔性限位能力分析,为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驾驶室悬置弹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存在失效的可能,项目委托企业需要了解在悬置系统失效的情况下驾驶室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本文面向驾驶室安全性问题建立了全浮式驾驶室主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分别针对驾驶室后悬置失效、前悬置失效和模拟跌落冲击的情况,对驾驶室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分析了结构失效的部位和形式,并提出了改进设计建议,为企业掌握其产品的安全性能提供了所需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驾驶室后悬置系统是固定驾驶室与车架,实现支撑驾驶室和衰减震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悬支架总成是驾驶室后悬置的重要连接部件,其结构强度关乎车辆安全运行问题。文章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对某重型卡车驾驶室后悬支架总成进行了多工况分析,验证了其结构强度要求;采用高强度钢减薄的优化方法,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红岩金刚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损坏和隔振差情况,对该车型进行道路试验,测试驾驶室的平顺性,并分析驾驶室悬置的隔振性能,最后通过对悬置的力学计算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装配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在整车上试装成功。此测试、分析、计算方法可供重型车驾驶室悬置工程师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兰  曾佳 《北京汽车》2010,(4):12-16
针对红岩金刚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损坏和隔振差情况,对该车型进行道路试验,测试驾驶室的平顺性。并分析驾驶室悬置的隔振性能,最后通过对悬置的力学计算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装配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在整车上试装成功。此测试、分析、计算方法可供重型车驾驶室悬置工程师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红岩金刚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损坏和隔振差情况,对该车型进行道路试验,测试驾驶室的平顺性,并分析驾驶室悬置的隔振性能,最后通过对悬置的力学计算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装配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在整车上试装成功.此测试、分析、计算方法可供重型车驾驶室悬置工程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重型货车全浮式驾驶室在路况较差时振动剧烈的情况,利用UG软件对全浮式驾驶室悬置进行建模,将模型导入ADAMS中作仿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厂家实际情况选择半浮式驾驶室悬置为改进方案,进行建模、运动仿真分析,主要比较全浮式、半浮式驾驶室悬置的仿真输出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案满足了厂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的平顺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现代虚拟样机技术进行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设计和计算分析方法,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整车系统的参数化振动模型,结合实际参数对典型货车进行了随机振动分析,以驾驶室座椅处加速度均方根值为评价对象对原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和底盘主悬架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和改进设计,解决了原车隔振效果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款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的开发,采用ADAMS/View软件建立其标杆车的全浮式空气弹簧悬置模型。研制了动力学等效驾驶室并进行了台架振动测试,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商用车开发车型的悬置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以隔振性能为优化目标,采用广义简约梯度法对开发车型空气弹簧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主驾驶座椅垂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下降了27.6%,改善了驾驶室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ADAMS软件建立驾驶室及其悬置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驾驶室悬置橡胶衬套的刚度进行匹配设计,解决了驾驶室前悬橡胶衬套的轴向受力问题。同时,采用FEA分析方法对衬套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橡胶衬套对驾驶室悬置系统减振效果及衬套的疲劳寿命,验证了新结构衬套的优异性。  相似文献   

13.
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是驾驶室与车架的固定,实现支撑驾驶室、驾驶室翻转和衰减振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支座及托架是驾驶室前悬置的重要连接部件,其结构强度关乎车辆运行、支撑和固定驾驶室的安全问题。文章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对某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支架及托架进行了多工况分析,验证其结构强度要求;采用压铸铝替代精铸钢,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14.
以某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道路试验,并建立了3自由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ADAMS模型。对比仿真与试验结果发现,该驾驶室前、后悬置共振频率吻合,第3阶固有频率处于共振频率范围内,为此提出了将后悬置垂向刚度降低20%的优化方案。道路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车速下,优化后的驾驶员座椅处加速度均方根值均降低,驾驶室舒适性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驾驶室前悬连接支架是连接驾驶室与驾驶室悬置的重要部件,其结构强度关乎车辆运行及翻转过程的安全问题。文章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对某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连接支架进行了多工况分析,验证其结构强度要求;同时采用拓扑优化方法,以重量最轻为目标函数,以结构的静强度性能为约束条件,进行了优化迭代计算,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同时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厂商自主研制的自卸车存在乘坐舒适性较差的问题,采用试验设计技术与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中对驾驶室进行模态分析,采用ADAMS软件建立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接着,对实车工地路试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以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弹簧刚度和减振阻尼为试验因子,以驾驶室座椅地板处的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幅值的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运用响应面法对悬置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驾驶室的振动明显减弱,提高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中型载货车在35km/h~40km/h车速附近出现的驾驶室异常共振问题,进行了道路试验,采集驾驶室内与驾驶室悬置周边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驾驶员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对载货车的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驾驶室振动异常,乘坐舒适性能很差;通过悬架、驾驶室悬置传递函数的计算与分析,发现驾驶室后左悬置对车桥传递至驾驶室的低频振动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是驾驶室内产生异常共振的主要原因。更换驾驶室后左悬置后,该车速段内的异常共振问题已消除。  相似文献   

18.
轻卡怠速时驾驶室抖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款轻卡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怠速驾驶室抖动问题,抖动较为严重,主观感觉明显,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率、转向系统模态、整车驾驶室模态等可能引起驾驶室抖动原因的分析,最后确定怠速驾驶室抖动为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差、整车驾驶室模态和发动机二阶阶激励耦合引起。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进行优化,以及降低怠速工况发动机转速,解决了驾驶室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中针对某商用车定置工况发动机怠速转速附近驾驶室轰鸣问题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首先通过主观评价初步判定问题工况,而发动机等部位的振动和驾驶室内轰鸣噪声信号测量结果发现,怠速转速附近(810-950r/min)驾驶室存在明显的轰鸣噪声。接着利用阶次分析法和模态分析法分析可知,发动机振动经悬置传递到驾驶室引起共振,进而引发轰鸣噪声。最后通过对比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对悬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振动传递率降低了46.25%,驾驶室轰鸣噪声降低了8.79d B。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针对某自卸车发动机悬置胶垫在市场上频繁开裂的现象,在进行详细的市场实地走访调研及服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致使胶垫开裂的原因较全面的分析.主要通过对胶垫自身的结构对压剪比的影响的分析,以及材料、加工工艺、车架抗扭强度和实际使用工况等方面的探讨,得出发动机悬置胶垫从结构方面减小压剪比,提高悬置抗剪切性能的改进方案,以进行市场验证及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