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EPP材料的综合特性,并对比了汽车内饰常用的几种泡沫材料的散发性能,结果表明,EPP材料的气味性和VOC散发性要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泡沫材料;综述了EPP材料在汽车内饰部件中的应用,EPP材料以比重轻、低气味、低散发、可100%回收利用、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内饰件中;最后对EPP材料在汽车内饰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一系列原材料及零部件性能试验验证,开发出适用于门内饰板的薄壁低密度PP材料,并成功在量产车型的实现应用,减重可达15.6%;另外,薄壁低密度材料的成功开发应用,为我们实现非金属零部件轻量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汽车内饰件VOC"为主题,分析了车内VOC的产生原因以及危害,总结了国内外在汽车内饰件VOC控制方面所采取措施与现状。通过对汽车内饰件VOC的来源分析,探讨VOC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的可行性,针对汽车整车企业以及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汽车内饰件VOC控制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5.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之一,系统地分析及验证了汽车部件使用改性聚乳酸材料的可行性。改性聚乳酸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汽车用传统工程塑料(如ABS、PP等)相当,具有应用于汽车内饰部件的可行性。根据汽车一般内饰件对塑料材料的要求,对改性聚乳酸材料展开了一系列性能验证,结合内饰板试模验证结果,认为改性聚乳酸材料能够满足一般汽车内饰件的使用要求,具有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7.
汽车内饰件的材料、工艺和仓储环境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试验研究,总结了内饰件的注塑温度、注塑前的烘料工艺、仓储的温度和时间对其VOC含量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车内空气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内外对车内空气质量严格的管控标准条件下,为了指导车企更有效地控制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含量,从汽车内饰件所用材料的角度对VOC的产生和散发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分析车内VOC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剂等因素有利于VOC的释放、湿度对VOC释放的影响情况则与有机物本身的水溶性有关。同时,进一步从原材料的选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及工艺设计、汽车的结构设计以及消费者端等4个角度提出控制车内VOC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济型发泡又被称为薄壁发泡,是一种对材料性能、设备精度、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工艺控制等具有较高要求的复杂技术。该技术使内饰件具备舒适软触感及碰撞吸能特性的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内饰件的重量,满足节能要求,这一技术符合汽车轻量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选取PP玻纤板基材,从原材料组成、材料生产工艺、烘箱类型、零件模压工艺、模压设备、生产和储存环境及后处理方面系统研究了模压成型内饰件异味的主要来源和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选用低气味的PP纤维和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剂、适合基材烘烤的烘箱种类,合适的成型工艺(包含烘烤温度和时间)、干净的模具表面,良好的生产和储存环境,以及后处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低密度聚丙烯(PP)材料开发的思路、原理、材料性能测试、零件注塑和零件性能评价。为内饰塑料件轻量化提供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门饰板总成为目标进行分解研究,对总成及其子级件的VOC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材料和工艺对总成VOC的权重表现依次是PP类、表皮包覆类零件、表面处理类零件。其中PP作为用量最大的材料,直接关系到整个总成的VOC表现;TPO表皮、针织面料是目前相对环保的表皮类型;在一些非外观的骨架材料方面,本体法ABS相比于乳液法ABS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溶剂胶和热熔胶,水性胶是成本和性能综合优势明显的胶粘剂类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候箱法依据ISO 12219-4:2013标准对聚丙烯(PP)树脂在加热2 h、4 h、6 h、8 h后的VOC散发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树脂在气候箱内加热4~6 h散发达到最大值。根据绘制的加热时间与散发关系图,探讨了PP树脂的散发特性;通过Nist谱库检索并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PP树脂材料的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十溴二苯乙烷/三氧化二锑作为阻燃剂改性PP+EPDM-T20,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得PP+EPDM-T20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降低,耐刮擦性能提高,气味和VOC释放变差;采用三溴苯基三嗪/三氧化二锑作为阻燃剂改性ABS材料,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得ABS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冲击强度降低,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基本维持不变,气味和VOC变差;采用间苯二酚—双(磷酸二苯酯)作为阻燃剂改性PC/ABS材料,研究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得PC/ABS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冲击强度降低,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气味维持不变,VOC释放变差。  相似文献   

15.
汽车用聚丙烯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丙烯(PP)是汽车用塑料主要品种之一,具有密度小、性能/价格比高、耐热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及应力开裂等优点。综述了用于制造保险杠、仪表板、车身内饰件、发动机冷却扇和其它制品的不同种类改性聚丙烯材料的性能要求、改性方法和最新进展。介绍了介质(气体、水等)辅助成型工艺、模内层压注射工艺和长纤维增强塑料的注射成型等适合聚丙烯材料的新型加工工艺,并对国内改性聚丙烯材料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叶阳 《上海汽车》2007,(3):27-29
轿车内饰件设计是整车开发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营销重要的卖点之一。文章介绍了轿车主要内饰件的最新工艺、材料和结构,并从内饰件产品要求和性能要求的角度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客车内饰件的材料及特点,以实例阐述了客车内饰件产品的新材料、新工艺,得出可提高了整车档次、降低整车成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多年检测仪器研发经验,新近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汽车内饰件雾化测试仪,为汽车领域厂家选择理想内饰材料提供了科学高效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