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不同温度(25℃、65℃)条件零部件及整车(25℃、6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散发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整车及零部件VOC散发量增加,不同VOC物质散发增加量存在差异,其中整车及零部件散发的VOC物质中醛类物质释放增加明显,最大增加倍数达28.9倍。  相似文献   

2.
为了找到高温下车内零部件甲醛散发源,通过模拟汽车零部件在高温条件下的甲醛散发试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车内常用的13种材料进行试验测试,分析出不同材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甲醛释放量,结合不同材料在车内的使用情况,确认车内甲醛散发的主要来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采用"全谱分析+主观评价+GCO(GasChromatographyOdor)"工作思路,发明了一种整车气味性溯源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我们可以锁定整车主要散发恶臭物质,通过零部件散发物质与整车散发恶臭物质匹配,确认重点部件并进行整改提升,完成整车气味整改达标。  相似文献   

4.
汽车节能减排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汽车轻量化最为大家关注。在轻量化手段中,镁合金轻质材料的应用是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轻金属材料镁合金在转向盘骨架、仪表板横梁、变速器壳体、座椅骨架等零部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基于嗅阈值的车内气味溯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车型进行气味溯源,找到了引起车内气味的重点气味物质和气味高危零部件。结果表明,引起该车型的重点气味物质为苯并噻唑、己醛、丙醛、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壬醛、癸醛、乙酸等24种物质,气味高危零部件为顶棚、遮阳板、风道、三厢总成、车厢地板系统、门护板、前排座椅总成、方向盘等8种零部件。为主机厂进行车内气味管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18款儿童座椅的挥发性有机物散发水平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品牌不同价格的儿童座椅的VOC散发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国内外品牌、不同价位的儿童座椅的VOC散发量满足行业座椅限值的比例不到6%;儿童座椅的醛类物质控制的相对较好,主要超标物质为苯系物,特别是苯乙烯和二甲苯;国外品牌的儿童座椅的VOC超标比例仅稍微优于国内产品;1000元以上的儿童座椅的VOC超标比例相差不大,但是价位高的样品对醛类物质的控制更好。  相似文献   

7.
车用GMT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GMT材料属于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刚性和耐冲击性,且易加工成型,不但可满足汽车零部件所要求的均衡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而且能够回收再利用。介绍了GMT材料在轿车前托架、隔音罩、电池托架、保险杠、座椅骨架及仪表板骨架等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配件》2009,(41):11-11
多年来,结构轻量化一直是新车概念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整车制造商和他们的供应商们面临相同的挑战。除了轻质座椅产品,江森自控也正致力于在仪表板和门板产品中应用各种轻质结构设计。对产品表面设计、安全气囊集成以及零部件结构本身进行修改,无疑是开发轻量化仪表板结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车内异味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一个最为直观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座椅总成及其部件材料(约200-300件)的VOC及醛酮物质、气味和GCO数据的分析,深入解析座椅气味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座椅气味强度普遍较强且较为刺激,座椅的气味和VOC主要来源是泡棉材料,同时面料的选择也可直接影响其气味和VOC的散发;对座椅气味及VOC进行整改时,可重点考虑泡棉材料及其面料材料。  相似文献   

10.
对国标GB15083和欧标ECE R17中关于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国标GB15083中没有移动行李对前排座椅冲击试验的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前排座椅行李防护验证试验,对比结果,得出移动行李对前排座椅冲击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相关改进方向,为前排座椅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密封条的碳氢散发特性及气味特性,并针对不同种类密封条进行了溯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封条种类不同,其碳氢蒸发污染物散发量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差异,造成不同密封条的气味性及主要散发物质的差异。针对不同种类密封条的溯源分析研究,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产品碳氢散发性能提供技术路线和方向,从而保证整车碳氢蒸发污染物散发性能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巍 《汽车维修》2009,(1):34-35
故障现象:一辆2007款帕萨特领驭轿车,配备1.8T发动机、手动变速器。该车在一次检修前排座椅后,出现打开点火开关或起动车辆后,仪表板上的安全气囊警告灯一直点亮的故障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仪表板是汽车内饰中结构最为复杂,零部件数量最多的总称零件,其外观质量和风格决定了用户对整车内饰的评价。本文以某MPV车型仪表板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仪表板的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加工工艺。仪表板简介仪表板位于驾驶员正前方,上面一般配有行驶里程表、车速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燃油表以及警告灯等灯光信号等。仪表板是汽车内饰中结构最为复杂,零部件数量最多的总称零件,其外观质量和风格决定了用户对整车内饰的评价。仪表板组成1.仪表板本体:它是坐舱系统的载体和框架;2.各种电器仪表、开关及音响娱乐系统;3.通风系统:主要由空调机、空调控制器、各种  相似文献   

15.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2款奔驰C200车,行驶里程约为3.4万km,因前排乘员侧电动座椅无法调节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故障现象确实存在,尝试操作前排乘员侧座椅开关对座椅进行调节,发现各个方向均无法调节。经询问驾驶人并查阅该车的维修记录,得知该车并无涉水及相关的维修记录。连接STAR-D调取故障代码,得到关于前排乘员侧电动座椅的故障代码如图1所示。根据故障代码的提示,决定先对前排乘员侧座椅进行标准化设置,结果无法进行标准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消费者对于汽车内饰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仪表板作为汽车内饰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不仅体现了美学造型的诉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苛刻的性能要求以满足不同的工况正常工作。仪表板系统的开发成为了各车企内外饰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旨在对于仪表板系统中主要子零件的结构、材料、工艺类型进行了对比分  相似文献   

17.
<正>汽车内饰系统的设计工作量占到汽车造型设计工作量的60%以上,远超过汽车外形,是车身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选材时应选择质量轻、强度大、成本低、环保性好的材料。汽车内饰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仪表板系统、副仪表板系统、门内护板系统、顶棚系统、座椅系统、立柱护板系统、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行李箱内装件系统、发动机舱内装件系统、地毯、安全带、安全气囊、转向盘以及车内照明、车内声学系统等等(如图1所示)。由于汽车内饰零部件在汽车中所占份额较大,在选材时应选择质量轻、强度大、成本低、环保性好的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仿真技术研究不同车型前排座椅固定点在GB 14167试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提出等效载荷评估方法,给出适用于传统架构前排座椅固定点强度快速仿真评估的等效载荷带宽,并通过某架构开发项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前排座椅作为整车非常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在车辆受到前撞时,通过结构件、被动安全装置,能有效传递载荷,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在载荷传递路径上,座椅骨架、发泡等零部件都包括其中,最终都会通过座椅和车身的连接界面传导到车身。座椅和车身连接界面的刚度会直接影响整车动态碰撞时座椅的吸能性能,此性能主要体现在降低约束系统给乘员带来的惯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