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属3D打印技术具有无需开模、成型复杂零件、成型精度高、周期短、轻量化和定制化的优势。金属3D打印技术为汽车车身零件提供了新的制造工艺,极大推动了汽车行业车身制造的技术变革。文章从试制车身实际造车应用的角度,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试制车身零部件,研究了零件打印成型、强度、硬度、致密度、粗糙度、焊接性能、成本对比等,并针对金属3D打印零件性能特点,分析了各自应用特点及应用场景,进一步讨论了金属3D打印技术在试制车身上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加速进行,用铝合金挤压型材制造的零部件数量也会逐年增加,这就对挤压铝零件的断面设计和工艺优化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挤压铝零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同时通过对具体产品的挤压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优化产品断面,调整挤压工艺参数,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挤压性,有效保证了产品的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产品性能指标提升、技术创新、降成本、缩短制造周期、个性化定制目标,现阶段对金属3D打印激光选区融化(SLM)工艺制作铝合金(AlSi10Mg)与不锈钢(316L)材料零件进行了深入技术研究,主要对金属3D打印支撑工艺优化、无支撑技术探索、零件力学性能研究以及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其实际应用场景;根据探索结果,总结了金属3D打印支撑技术工艺指导规范及无支撑技术工艺探索规律、总结打印零部件力学性能所能达到的具体数值,同时开发了汽车零件应用场景,通过金属3D打印激光选区融化(SLM)工艺替代复杂长周期高费用的传统工艺零件,为汽车零件进一步应用金属3D打印工艺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际应用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冷锻技术制造的汽车零件,基本上都是汽车上几何形状比较复杂,精度要求高而难以用其它方法制造的零件。本了冷锻技术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中的应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零件及其冷成型的方法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车身零部件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GT)、硬点技术应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装焊夹具、定位样架和样板的设计、制造和调试中要坚持统一定位基准的RPS定位系统原则的同时,还应采用成组、硬点技术对参加装配零部件的安装、定位孔进行分组精度控制。这样,才能做到为每个零件选取最合理的加工方法,在保证零部件装配精度的同时节省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6.
将精益生产的哲理应用于纵梁钻模板的工艺改善之中,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钻模板本体制造工艺.利用山积表平衡纵梁钻孔工作量为切入点设计钻模板.从品质保证和作业性角度出发对结构件进行设计.从而降低钻模板的孔位偏差.从根本上提高车架纵梁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车身上纵梁外板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新的结构设计方案,在满足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对冲压成形工艺和板料工艺进行优化,降低零件制造成本。在车身轻量化需求日益迫切,汽车的制造成本急需降低的今天,对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的深入优化变得更加重要。在已经量产的车型上面进行设计优化,以期望在小改款时实现减重和降本需求,或者在车型设计之初选择合适的轻量化结构和制造工艺,是进行车身设计的重要方向。把结构轻量化和  相似文献   

8.
车辆采用轻型零部件可有效降低CO2排放,因此Mahle公司与FraunhoferICT公司合作开发出了1种通过高强度纤维加强的塑料凸轮轴模块。目前,该模块已成功地通过了零件试验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制造工艺和模块结构型式,并合理实现塑料的功能组合,能有效降低模块的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汽车行业中变废为宝、提高报废汽车材料利用率的重要环节,这使得汽车再制造产业在当今的中国日益重要。根据变速箱再制造表面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文章阐述了变速箱再制造的含义和变速箱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零件的失效形式,提出了表面修复技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各种技术在修复零件中的应用范围。同时,文章也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中表面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1会议背景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汽车制造业的产业更新,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快速迭代升级。压铸是汽车常用铸造方式之一,但主要以中小型零件为主。一体化压铸是一种新兴的大型零部件铸造技术,可以实现多种零件集成、大幅减少零部件数量、综合成本降低、提升生产效率及大幅减重的效果。为加快推动汽车产业技术的创新及加速落地,上海徽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携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制造分会于2023年3月22-24日在中国武汉组织召开《2023中国汽车零部件压铸技术创新发展论坛暨洞察新汽车发展趋势,探索材料工艺装备策略&一体化压铸技术高端论坛》,欢迎汽车行业专家以及相关单位上下游供应商出席本次峰会。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表面工程技术——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核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工程技术能使材料或零部件表面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使零部件具备所需的特定性能或功能。表面工程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以多种工艺方法制备优于零件本体材质性能的表面覆层,从而使零件表面具有耐磨、耐腐蚀、润滑、耐热、抗氧化、密封、导电、绝缘、辐射和防辐射等单一或综合的性能,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高端技术。工程机械中,大部分零部件常见的失效形式是磨损,而磨损常常发生在零件的表面。要将表面磨损失效的零件翻新再生,主要是依靠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因此,表面工程技术是工程机械再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由于各失效产品的具体工况和失效情况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表面工程材料和工艺方法对其进行再制造。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在工程机械再制造业中的应用已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汽车钢板零件的失效大多是由于应力集中效应导致的,了解和掌握应力集中效应及材料对应力集中的适应能力,并有针对性地通过改进设计或制造工艺,可降低因应力集中导致零件开裂的几率,提高零件寿命。详细阐述了应力集中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失效案例对应力集中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解释了应力集中效应与零件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为零件设计及生产制造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管件液压成型技术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汽车产业主流制造技术之一。与传统的冲压工艺相比,液压成形工艺在轻量化、单位零件成本和加工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许多汽车制造商在车辆的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液压成型技术生产的零部件。此次北美之行,笔者访问了Vari-Form公司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特洛伊的总部,参观了该公司独特的压力顺序液压成型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中,夹具在保证工件加工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薄壁零件具有重量轻、用料少、结构紧凑等优点,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薄壁零件具有刚性差、强度弱等特点,在加工中极易发生形变,使零件的形位误差增大,不易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文中采用弹性夹具,并对弹簧夹头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了利用优化的夹具对薄壁零件进行装夹加工能有效保证此类零件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先进高强度钢车身零件局部几何特征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提出并举例说明了零件局部几何特征设计意图的图示方法,讨论了该方法在零件冲压工艺设计中的应用。采用这种表达方法,冲压工艺分析人员根据车身零件设计人员提供的设计意图可针对性地提出几何设计变更,改善零件的可制造性;车身零件设计部门根据冲压工艺分析部门提供的设计意图,优化零件设计。该方法的完善和推广,有望降低车身零件制造难度,缩短车身零件设计与制造周期。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管件液压成型技术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汽车产业主流制造技术之一.与传统的冲压工艺相比,液压成形工艺在轻量化、单位零件成本和加工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许多汽车制造商在车辆的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液压成型技术生产的零部件. 此次北美之行,笔者访问了Vari-Form公司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特洛伊的总部,参观了该公司独特的压力顺序液压成型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分析总结了拨叉轴零件钻锥孔加工所用工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半专用夹具——斜楔定位块结构。在拨叉轴零件新产品的试制中使用该夹具,可稳定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玻璃升降器异响问题,通过改进滚轮、电机等零部件的材料和结构从而改善齿板的生产制造工艺、优化零件涂抹油脂、尺寸检测等过程管控方法达到改善零件的质量表现、降低售后客户抱怨的目的。由多方组成的问题解决团队从车门系统着手分析,集成各种优势资源,改善了玻璃升降器异响问题,为后续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汽车制造的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技术。主要零件制造、车架制造和喷涂工艺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零件装配和车身制造的柔性自动化上。在这两大领域.日本走在世界的前列;欧美汽车厂家正力求在柔性自动化技术上加大开发力度,以缩小与日本汽车工业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对汽车零部件快速试制模具中最常见的硅橡胶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解决了如何降低模具制作成本、提高模具热效率、提高材料的性能、成型形状复杂的精细件、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等问题,并着重研究了如何提高汽车零部件精度的问题。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