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博世成立全新的智能网联事业部,持续推动业务转型成为智能交通服务供应商。该事业部将拥有超过600名员工,专注于开发并销售数字化交通服务,涵盖共享车辆、共享驾乘以及为驾驶员打造的一系列互联服务。"互联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与此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类交通问题,从而实现零排放、零担忧、零事故的交通愿景。"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尔克马尔·邓纳尔博士在柏  相似文献   

2.
正面对未来趋势,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正期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进其业务发展。除新能源及自动驾驶外,新成立的智能网联事业部将专注于数字交通服务,致力于打造互联生态系统。技术以及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推动着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无论整车制造商还是零部件供应商,在新的时代驱使下,都在努力突破传统发展之路。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博世汽车技术创新体验日"上,博世展示创新技术的同时,也传递出数字化转型的信号。围绕自动化、互联化和电气化趋势,博世一方面持续进行创新技术研发,另一方面也正考虑全新互联交通战略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于11月5日正式亮相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中国观众全方位展示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和互联工业三大板块的创新互联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博世积极支持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交通出行不断增长的需求,博世在中国不断创新、引入全球最新技术、开发本土化产品,探索新的业务模  相似文献   

4.
企业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3,(5):16-16,18
博世汽车服务方案事业部成立发布会召开 2013年4月1日,博世汽车服务方案事业部成立发布会召开,来自全国100多家核心经销商出席了本次发布会。博世汽车后市场大中华区总裁郑兆和先生和博世汽车服务方案中国区总经理徐林峰先生分别为大家介绍了博世汽车后市场的全球业务及中国区业务,新的管理层也与大家分享了全新的市场战略和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4月,博世亮相2019上海国际车展,以"感智·感质·感知"为主题,展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个性化领域的创新与本土化解决方案。2018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华销售业绩达817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同比逆势增长了2.9%。(注:因汇率因素,博世中国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2018年销售额以欧元计为105亿,较2017年增幅1%。为体现数据的可比性,2017年的销售额均不包含起动机和发电机事业部。)"2019年是博世深耕中国市场的第110年。近些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发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7月31日,博世汽车多媒体事业部未来驾舱(上海)技术中心于浦东张江正式落成启用。新的技术中心办公面积达2 500 m~2,将成为博世汽车多媒体事业部继苏州和芜湖技术中心以外在中国的第三大技术中心。博世未来驾舱(上海)技术中心将专注于智能座舱领域内产品的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博世和阿里巴巴正式宣布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致力于推动基于智能基础设施的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在中国的落地。这项技术由云平台上的软件系统提供支持,不久将提供全自动代客泊车服务。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可让车辆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实现自动泊车,为迈向未来智能交通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利用这项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助推政府职能转变,赋能实体企业降本增效,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在社会服务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本文从政府职能的角度阐述现有的商业模式,提出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数据分类分级共享机制,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应用规范建设,提升智能网联数据共享安全防护能力,为构建车联网数据流通新生态助力。  相似文献   

9.
正4月16日,中国重汽集团与浪潮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重汽科技大厦举行。双方将积极发挥各自在产业链的作用,促进智能网联技术快速发展及商用部署,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共同推进云基础设施落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共同打造"车联网"及商用车大数据平台,加快云计算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产业的  相似文献   

10.
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度智能化和网联化是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车联网的信息安全因素,否则将会影响到车辆的智能化控制精度。本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简要阐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同时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及关键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智能网联试验场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分析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中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的测试和研究经验,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模块化柔性试验场,该试验场包括应用场景、感知发布、网络链路和管理服务4个层次。应用场景层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中的天气、道路和交通条件,验证智能网联交通设备和服务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适应性;感知发布层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设备以及可变情报板等信息发布设备,实现环境数据及交通信息的采集,并下发相应的控制信息和服务信息;网络链路层由车载异构网络构成,通过网络间的协同工作,为应用场景层和感知发布层的设备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层负责下层数据的存储、备份、处理和可视化,并实现下层测试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上述模块化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智能网联汽车室内测试台架,配合试验场进行交通场景构建、测试场景复现和单一要素分析,实现智能网联交通的柔性场景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试验场具有标准化的测试条件,可控可追踪的测试流程和科学的测试评价体系,能够模拟真实的道路交通场景,提高智能网联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测试效率。该试验场的建设、推广与应用,能够推进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化,为实现未来交通信息服务和交通系统的创新与变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博世展现的驾驶员辅助和自动驾驶新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驾乘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博世在苏州举行了"2019年博世智能出行大会",全方位展示了最新创新性技术与前沿解决方案,以及在电气化、互联化、自动化、个性化领域的全面布局。在"2019年博世智能出行大会"上,博世面对未来的技术解  相似文献   

13.
正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从四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一是标准先行、制定法规,将推动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法规制定;二是构建生态、完善基础,积极推进交通通信等领域的融合,建设覆盖全国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实现车、路、人、云的互联互通;三是保障安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等的安全等监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和系统构成。详细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制定情况。分析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技术发展集中体现在智能交通与大数据扩展,而标准体系与技术要求相结合势必将更加趋于完善化。  相似文献   

15.
<正>交通运输业正大跨步地迈入电气化、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时代。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电气化动力总成打造高效且可持续的货运和客运服务;驾驶员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卡车大大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智能服务不仅可以减少停工时间,还可为驾驶员和车队运营商提升效率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月21日,博世(东海)汽车测试技术中心正式启用,并举行开业典礼,这标志着博世底盘控制系统在中国战略深化的又一个里程碑。连云港市、东海县领导、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事业部工程执行副总裁Markus Kamp博士(右二)、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博士(左一)、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驾驶员辅助  相似文献   

17.
《时代汽车》2015,(4):62-63
互联生活正在彻底改变全世界。从互联家居到互联交通,智能设备不断革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将推出各种互联产品。罗伯特博世股份有限公司理事会成员、罗伯特博世北美分公司主席Werner Struth表示,博世潜心技术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注重整体的用户体验。“虽然大多数用户对博世品牌和产品并不陌生,但是博世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鲜为人知。这也正是我们参加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6日,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集团,以"博世·智驾未来"为主题,向观众展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交通解决方案。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门主席Rolf Bulander博士亲自在现场担任解说。他表示,中国  相似文献   

19.
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大量新技术和设备应用其中,极大的推动了汽车行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现代企业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互联网+与物联网混合发展,基于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装置,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可以实现数据云端传输共享,协同控制和智能决策,赋予驾驶人员更加高效、舒适与安全的驾驶体验。相较于传统交通出行方式,智能网联汽车出行方式更加安全可靠,对于推动汽车行业更高层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重点就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展开分析,把握互联网+与物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积极践行到实处,力求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博世与国内行业领先的智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斑马网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汽车多媒体软硬件及智慧出行解决方案相关领域展开合作。据了解,博世与斑马网络将在汽车智能网联、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人机交互、车队管理、移动出行等多个领域展开产品开发、运营和项目执行等各环节的协作,并共同拓展未来适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