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动体视力与道路交通事故之间的相关性,课题组借助动体视力检测仪共采集4 944名驾驶员动体视力均值有效数据,调查其发生的交通事故次数,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驾驶员动体视力与交通事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驾驶员动体视力对其行车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且动体视力均值越高,道路交通事故次数越少,驾驶适宜性越好.   相似文献   

2.
深度知觉作为评价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1个重要检测项目,为验证其与事故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选用课题组自行开发的深度知觉测试仪,对营运车辆驾驶员的深度知觉进行了准确测量,并得到5 008个深度知觉有效样本.通过统计事故组与非事故组驾驶员深度知觉与事故对应关系,得出驾驶员深度知觉与事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然后通过对事故组驾驶员按年龄与驾龄分类,得出年龄、驾龄对深度知觉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只是年轻驾驶员与低驾龄驾驶员在深度知觉的把握性上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交通标志对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程度问题,从禁令标志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外业采用自然驾驶调查、录像观测、表格记录等方法调查和记录驾驶员驾驶行为,内业根据区间时间间隔和区间距离,计算获得每公里停车次数、每公里车道变换次数、每公里加减速次数、区间运行速度等表征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法,获取调查数据内在规律特征,得到每公里禁令标志分布量与车道变换次数、加减速次数影响因素显著相关,并分别构建了指数模型和立方模型予以拟合.结果表明,在调查路段和调查周期内,城市路侧禁令标志分布量显著影响公交车驾驶员操作行为;可将1.6作为禁令标志分布量变化量指标的判断阀值,当车道变换次数平均值变化量低于0.8、加减速次数平均值变化量小于1.1时,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较为稳定;当禁令标志分布量变化量高于1.6时,驾驶员操作复杂性增加,表现为车辆频繁车道变换和加减速.   相似文献   

4.
限速条件下驾驶员行车速度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速行车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不仅导致交通事故次数、事故严重性的增加,还加重交通噪声和空气污染。对驾驶员在有速度限制的道路上行车时其速度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对自身行车速度的判断是以所在路段的速度限制为依据的。即使在限速条件下,仍有61%的驾驶员超速行车。驾驶员行车速度的选择普遍受同向行驶其他车辆的影响。最后为有效控制行车速度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汽车驾驶员暗适应能力与夜间安全行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暗适应测试方法的同时,调查了夜间事故组驾驶员与非事故组驾驶员的暗适应水平的,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事故组驾驶员暗适应时间明显长于非事故组,提示暗适应功能障碍是夜间交通肇事的原因之一,并提出夜间行车安全速度。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省际客运行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 采用互信息及贝叶斯网络方法构建模型, 分析各因素变化与事故严重程度的定量互动关系。鉴于行业样本量较小及专家知识建模存在主观性, 采用改进离散算法挖掘数据, 提出结合互信息与交叉验证的先验网络构造方法。以上海市2005—2019年741起省际客运事故数据为例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对事故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为驾驶员性别、天气和车辆类型; 其中“女性驾驶员”“雪、大风、雾”“中型客车”对事故严重性的权重占比分别为13.5%, 8.8%和5.7%;此外, 驾驶员年龄对群死群伤事故贡献较小; 客车尺寸与安全性非单调关系; 00:00—05:00引发7人以上受伤的概率同比上升9%;季节、天气、时间因素与财产损失无直接关联。模型泛化能力优于对比模型, AUC均值为0.644 588, 命中率达到97.3%。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为减少城市道路事故发生,考虑到由于人为疏忽导致的意外,文章采用面向驾驶员的二元模糊控制器进行辅助跟驰系统设计:即获取当前车辆速度和与前车距离,按车辆行驶要求及驾驶员水准进行隶属度函数设计,根据驾驶员及路况信息的多样性,由不同输入得到当前需要作出的操作。该设计可以为驾驶员提供辅助跟驰并起到警醒作用,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道路事故。  相似文献   

8.
梅迎  李龙辉 《北京汽车》2013,(4):35-36,46
针对影响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实效性,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点检测的思路。通过对事故组与无事故组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数据调查,从速度估计、选择反应时间、动视力和暗适应4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并制成图表。结果表明,对于年龄较小的驾驶员,应提高速度估计的检测权重;对于年长的驾驶员,特别是50岁之后的驾驶员,应突出动视力以及暗适应的检测权重。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7,(11)
对湖州市德清、长兴县2012年~2016年的工程车肇事驾驶员的年龄、驾龄、属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肇事驾驶员特性进行分组。以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为评价指标,通过灰色聚类法,计算驾驶员的肇事倾向程度,分析工程车驾驶员肇事倾向性情况。  相似文献   

10.
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的驾驶员表现为日间嗜睡,驾驶中易发生错误操作,因而导致交通事故。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应识别 OSAHS 驾驶员发生事故前的驾驶状态。从驾驶员的生理角度,通过脑电波识别驾驶状态,提出交通事故前的预警指标。招募20名已被确诊患有 OSAHS 的驾驶员在模拟驾驶舱中进行模拟驾驶试验。被试者的驾驶环境、驾驶要求(如驾驶中不能接打电话、不能超速等)相同;在驾驶中采集 OSAHS 驾驶员的脑电波(α和β节律)变化、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和类型。通过宏观(波形图)及微观(数据)2个方面分析脑电波在不同驾驶状态下的变化。研究得出,交通事故发生时脑电波α节律受到抑制或消失;正常驾驶状态下和发生事故前的β/(α+β)均值具有显著差异性。以上2项均可作为驾驶嗜睡预警的指标。此外,提出事故发生前30 s的β/(α+β)均值作为预警的临界阈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驾驶员视觉行为特征,保障交通安全,采用Smart Eye Pro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记录了驾驶员的眼球运动数据,并选用瞳孔面积、XY视角、注视次数百分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下坡路的事故黑点路段驾驶员瞳孔面积较其他路段大,表明瞳孔面积可有效地表征驾驶员心理压力,且驾驶员对于左转弯路段更为敏感。驾驶员主要关注于前方中间区域,其他区域以短时间注视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BRT驾驶员的个人属性对行车速度的影响,采用现场取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156份BRT驾驶员行车的有效调查数据.根据BRT驾驶员行车速度区间的不同,将BRT驾驶员的行车速度选择行为划分为4个区间.运用改进的Mixed Logit模型,以BRT驾驶员的年龄、教育水平、驾龄、性格、是否矫正视力等个人属性为影响因素,并将4个选择区间作为4个选择肢,建立BRT驾驶员个人属性对行车速度的影响度量模型.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诸多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性别、教育水平、是否矫正视力等5个因素所对应的弹性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000,说明上述因素对BRT驾驶员行车速度区间选择行为缺乏弹性;但在4个选择区间上,驾驶员的年龄、驾龄、性格等因素所对应的弹性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000,说明年龄、驾龄以及性格等3个因素对BRT驾驶员行车速度区间选择行为均富有弹性,影响显著.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BRT驾驶员开车时长与行车速度的关系,发现开车时长与行车速度之间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反应能力与最高时速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驾驶员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能力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提出了不同反应能力的驾驶员按一定的限速行车,以此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频数,首次提出行车最高时速的安全域范围,同时笔者在事故失误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驾驶员反应能力的诸因素进行判别,建立合理的驾驶员失误率计算模式,对反尖能力不同的驾驶员确定不同的可靠性度量,提出了不同反应能力与危险行车速度域和安全行车速度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海南省国道G224海榆中线交通事故特征的时空分布分析和事故形态分析,得到双车道公路事故与速度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车速与事故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小型车速度离散率的概念;基于海榆中线3年的事故统计数据及多处事故路段的连续车速观测统计数据,建立了大小型车速度离散率与事故率的关系模型,据此给出了大小型车速度离散率表征的具体路段事故状况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大小型车速度离散率与事故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模型采用指数分布拟合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为从多方面掌握影响高速公路事故严重程度的因素,基于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事故严重程度模型,分析其与道路、环境、驾驶员及车辆等因素间关系.鉴于多项Logit模型难以解析异质性及各因素对事故影响的交互作用,构建了混合Logit模型,并提出了刻画参数间相关性的方法.结果表明,考虑参数间相关性的混合Logit模型比多项Logit模型有更好的拟合优度,且能更合理地反映各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作用效果;碰撞护栏或桥墩、女性驾驶员或驾驶员超过56岁时,更易产生受伤和死亡事故;能见度低于200 m、驾驶员驾龄小于3年或超过10年、责任车辆为重型货车或车辆变更车道时,发生财产损失事故的概率增加,而发生死亡和受伤事故的概率有所降低;湿滑路面将导致受伤事故的概率增加3.7%,而混凝土护栏和夜间无照明时将使死亡事故的概率分别增加8.7%和28.8%.   相似文献   

16.
长隧道中发生的事故大多是由于驾驶员对速度判断失误引起的,长隧道内驾驶员行车速度感知及控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隧道内的侧墙环境。通过模拟驾驶实验,分别从速度感知,速度选择,速度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长隧道侧墙安全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美公路运行速度与交通安全相关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中国对运行速度概念存在的一些误解,通过现场采集的车辆运行速度分布数据,解析和讨论了运行速度的明确定义。对中美公路车辆运行速度分布、运行速度统计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中美驾驶员对限速值的遵守情况与限速值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探寻了中国大、小车运行速度差大于美国的根源,并进一步探讨速度差与事故率,以及速度差与事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限速值需要综合考虑运行速度、设计速度与其他因素;为了增进中国公路的行车安全,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分车道对大、小车分别限速。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辆自动驾驶功能的轿车直接撞上一辆正在作业的道路清扫车,轿车当场损坏,驾驶员不幸身亡。事故发生前:车辆有超速驾驶行为从事故车辆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当中可以看到当天天气晴好,车辆速度也并不快。驾驶员在发生事故的一分钟前还哼了几句歌,而随后便毫无防备地撞上了前面的道路清扫车。事故发生后,道路清扫车的驾驶员进行了报警。由于事故发生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高速交  相似文献   

19.
公路弯道是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路段,尤其是在冰雪环境下,车辆事故数是非冰雪天气环境下的14倍。在死亡交通事故致因中,车辆超速和速度不当约占1/3,因此合理控制速度是保障公路弯道处行车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驾驶员的操作行为主要由获取的视觉信息决定,视觉是驾驶员重要的速度感知源。为了减少冰雪天气环境下公路弯道处的事故发生率,从驾驶员视觉信息角度出发,通过视错觉减速标线的合理设置,提高驾驶员的速度感知能力,达到控速的目的。基于视错觉减速标线作用机理和恒定闪现频率,对标线的颜色、宽度、形状3个设计参数进行正交组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9种参数组合方案。采用3ds Max建立仿真试验环境,将驾驶员感知加速率作为指标对不同组合标线的减速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冰雪弯道施划减速标线可使驾驶员产生感知车速偏高的错觉,且纵向宽度为0.1 m的绿色梳齿形减速标线具有相对较好的减速效果;在显著水平α=0.01的条件下,减速标线的颜色、宽度及形状对驾驶员的车速感知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颜色因子形状因子宽度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乘客对摩托车事故的影响,基于2014年湖南省摩托车事故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分别从载客倾向性、事故责任认定、事故类型以及事故严重程度4个方面,全面研究搭载乘客对驾驶行为及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年龄阶段的驾驶员相比,16~24岁之间的驾驶员载客现象更为普遍;②良好的照明条件和平峰时段会增加载客现象的发生;③与未搭载乘客的驾驶员相比,搭载乘客的驾驶员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的比例降低48%,发生严重/死亡事故的比例降低20%;④载客事故中,单车事故比例比多车事故比例低54%,女性、幼年以及老年乘客搭乘摩托车时,驾驶员发生严重事故的比例比搭载其它乘客时低30%~50%,事故严重程度也更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出有依据性、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摩托车事故风险、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