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百叶窗翅片汽车散热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散热器微元结构的动态传热模型,把散热器传热过程分为水侧传热,翅片管传热和空气侧传热3部分来考虑,建立了相应的散热器传热及阻力特性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CLINK环境中建立了其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值与试验值的比较,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相应的百叶窗翅片散热器试验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内燃机的传热对研制高强化低散热发动机是很重要的。本文综合了世界先进的研究经验,从传热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发动机设计的影响,传热量准确分布的测量方法,建立传热模型和绝热发动机传热情况等方面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采用直接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一汽油机的活塞组一气缸套系统的瞬态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将润滑油膜假设为一维热阻,建立了活塞组气缸套整体耦合系统的三维传热模型,应用所开发的三维流体动压润滑分析程序对活塞环组沿周向瞬时变化的油膜厚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LJ377MV汽油机活塞组一气缸套零部件为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获得了更为清晰的多部件间的相互传热关系。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设计大多从电池封装层面考虑热管理与电池系统的结合,容易忽略对电芯本身传热行为和电芯级热管理设计的细节研究。为此,研究方形锂离子电芯传热行为和影响电芯传热的关键参数,建立方形锂离子电芯传热数学模型,通过不同传热位置、传热面的对比计算进行测试验证,确定方形锂离子电芯最佳的热管理设计传热位置。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平板传热理论和正交试验方法,探明了影响气缸盖火力板壁温的各换热边界的主次顺序和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可应用于气缸盖设计,为热负荷控制提供方向和参考。在某气缸盖研发过程中,结合上述理论,以控制火力面温度最低为目标,确定火力板厚度为首要的控制参数,并确定了最优值,同时验证了平板传热理论应用于探寻火力板温度影响规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沥青拌和机烘干筒的传热方式,各传热方式的传热量计算及影响传热量和传热效率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逆流换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其低温区段的温度梯度对传热效率和热能利用的影响作了明确阐述。结合实际设计课题开发了烘干筒热计算的计算机程序,并给出了其软件框图。对沥青拌和机的工程设计和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小秋  韩国园 《公路》2004,(5):37-40
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是未来公路养护发展的方向,作者对目前正在研发的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热再生养护机械作了简要介绍。并建立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传热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非稳态传热模拟研究,求出了路面内部温度场。通过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几个重要结论,这对后续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改变进气涡流,分别用快速响应蒲膜式热电偶实测柴油机缸盖壁面3个典型位置的瞬态温度,用压电晶体传感器测量缸内压力。在实测基础上,根据沿竖壁一维导热模型和热力学定律,分别计算了不同进气涡流比时缸盖壁面的局部瞬态传热率和燃烧放热参数,同时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得到了进气涡流对局部位置瞬态传热影响的基本规律,并表明有一个中等进气涡流比对燃烧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对表面温度法在内燃机缸内传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种获取缸内瞬态换热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功率柴油机润滑系统传热仿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大功率柴油机润滑系的传热仿真计算方法。采用集总参数法研究了车用柴油机润滑系的传热问题,建立了润滑系各部件的传热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某型特种车辆柴油机润滑系的传热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传热是研究燃烧过程和零件热负荷的基础,但目前所用的传热计算式子准确性较差。西德苯茨公司测量中心应用多种改进的测试方法对发动机传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工作的目标在于一方面达到高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发展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应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的重力型热管开展了建模与仿真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不同充液率、内壁面接触角和初始压力对热管启动性能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充液率的增大,传热性能在提升,当充液率为85.7%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随着接触角的增大,传热性能在降低,当接触角为60o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大,传热性能在降低,当初始压力为3 361 Pa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3.
空调客车围护结构隔热设计方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空调客车非稳态情况下四种结构车厢体的二维温度场分布,计算了车厢体的二维传热损失和热桥附加传热损失。在骨架和内衬之间加一层隔热组织改善了车的隔热特性,为客车围护结构隔热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涡轮增压器轴承体传热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涡轮增压器传热机理的研究,利用专业传热分析软件ESC建立了轴承体传热仿真分析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轴承体分别进行了稳态、瞬态的温度场计算,找到了仿真计算中需要优化的输入参数。为验证该轴承体传热仿真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同型号的涡轮增压器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仿真计算方法合理,计算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内冷油腔冷却可显著加强活塞的传热,但也会影响活塞头部的强度。为系统研究活塞结构与位置参数对活塞传热与结构强度的影响,优化内冷油腔的型式与其在活塞中的位置,以一款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为研究对象,结合活塞的温度场测试,建立了活塞流固耦合传热有限元模型,对活塞的传热与结构强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分析内冷油腔的型式、距顶面距离和表面积3个因素对活塞传热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最高温度的影响基本相当,但其中表面积的影响最大,距顶面距离稍小,型式的影响最小。适当减小油腔的表面积可改善活塞顶面受热和油腔、回油孔和销座位置的应力集中,并减小变形量。  相似文献   

16.
管带式散热器优化设计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研究散热器的传热特性、流阻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汽车散热器优化设计通用软件系统”进行管带式散热器结构改进优化设计的实例计算,求得了给定条件下结构参数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由于润滑油膜内部存在多热效应耦合作用,现有内燃机流固耦合计算中常采用的活塞环-缸套间传热经验估计或热阻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中在线接触润滑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各热效应随工况的变化规律和相互间的耦合作用,建立了基于CFD流动传热计算结果修正的活塞环-缸套传热模型。结果表明,与热阻传热模型相比,本文中建立的修正传热模型算得的活塞温度场更符合实测的活塞温度数据;该模型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活塞环-缸套传热计算。  相似文献   

18.
汽油机活塞组—气缸套整体耦合传热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直接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一汽油机的活塞组—气缸套系统的瞬态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将润滑油膜假设为一维热阻,建立了活塞组—气缸套整体耦合系统的三维传热模型,应用所开发的三维流体动压润滑分析程序对活塞环组沿周向瞬时变化的油膜厚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LJ377MV汽油机活塞组—气缸套零部件为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获得了更为清晰的多部件间的相互传热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板式换热器     
《经济导报》2007,(1):7-13
APV公司为一家生产铝设备和反应罐的公司,由Richard seligman博士在伦敦创立,该公司致力于为酿造业提供传热岐术。1923年,seligman博士根据表面积与体积比最大化可提高传热效率的原理,开发出了第一台板式换热器。这是液体间接加热和制冷技术的一大进步。板式换热器理念的成功很快使APV公司的业务在两年内迅速扩张,打入了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市场,并由此进一步向全球扩张。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用于内燃机壁面瞬态传热过程研究的一种新型膜温可控式表面热电偶,并给出了研制过程中某些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了薄膜材料的选取,镀膜方法及膜温和加热电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