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6月3日,随着中铁148号盾构盾体顺利到达端头密闭钢套筒,由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施工TJSG-11标朝阳广场站—新民路站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南宁市第1条重叠隧道安全顺利完成。朝新区间右线隧道全长621 m,其中重叠隧道段长达332 m(占区间长度的54%),且重叠段位于半径350 m曲线范围内,最小  相似文献   

2.
申文明 《路基工程》2013,(4):120-124
地铁隧道下穿大量建筑物,评估隧道施工引起的影响是控制工程风险的关键课题。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中山路西站—中山路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抗浮锚杆基础,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区间隧道开挖对既有建筑物抗浮锚杆的影响,对工程可实施性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工程辅助措施。实践结果表明:区间隧道开挖引起的变形满足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建新坡区间隧道上跨八一隧道和向阳隧道,设计施工时需考虑新建区间隧道的开挖及轨道梁与列车等荷载对既有隧道的安全影响。对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建新坡区间隧道上跨八一隧道、向阳隧道的设计与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总结,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蔡振宇  黄旭 《隧道建设》2014,34(5):478-483
为减少小净距重叠隧道爆破开挖对结构及中夹岩的不利影响,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大龙山站—花卉园站区间重叠隧道(长约500 m)爆破开挖为依托,首先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相关施工经验,说明重叠段总体施工方案优选为"先上洞后下洞"的开挖方法,但需根据净距大小采用不同的施工措施;然后通过理论计算论证了上下间距较小时爆破开挖不能保证结构安全,需要采用减震爆破及非爆破的开挖技术,才能保证中厚层状岩最小净距重叠隧道"先上洞后下洞"开挖方法的实现。实施效果证明:对于中夹岩厚度小于3.5 m的最小净距地段(长约25 m),可先行开挖上洞上台阶,预留下台阶,并待后行下洞减震爆破通过后,再采用非爆破开挖预留的上洞下台阶,以完全消除爆破开挖对最小净距中夹岩的影响,确保了最小净距段结构及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民安大道站—重庆北站(北广场)区间隧道下穿渝怀铁路隧道施工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岩质地层隧道常见的全断面法和台阶法2种施工方法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以研究不同施工方法对既有隧道应力、位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种隧道开挖方式在未穿越上部既有铁路隧道时,对围岩的影响无明显区别,而在穿越既有隧道及开挖完成后,对既有隧道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全断面法较大,但全断面法在施工速度上较台阶法开挖更快。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五里店站—山羊沟水库区间隧道为开敞式TBM掘进,为了掌握重庆典型地质条件下TBM掘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重庆地铁以及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以该工程TBM掘进前300 m(里程K17+300~+600)隧道为依托对象,对TBM掘进区间隧道附近的房屋结构、桥台、围岩以及地表等进行了地表沉降和微振动的监测和对比分析。对TBM掘进的不同工况、不同地质条件的围岩及其支护进行了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等的监测和对比分析,通过监测分析得出部分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 《隧道建设》2011,31(5):597-597
10月8日,中铁隧道承建的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TBM试验段左线胜利贯通,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TBM试验段工程全线贯通。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TBM试验段工程是从江北区五里店站至北部新区山羊沟水库的2条各长12 096 m的城市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8.
依托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南坪站及上部基坑开挖工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隧道埋深以及基坑分层开挖、岛式开挖和盆式开挖过程中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以此分析基坑开挖对下部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上部基坑深度一定时,隧道埋深越大,则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越小;不同的基坑开挖方式对下方隧道的影响存在差别。推荐此类基坑工程采用岛式开挖方案。  相似文献   

9.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上湾路站—环山公园站区间隧道需下穿富水、欠固结深回填土地层,针对在富水、欠固结深回填土地层采用矿山法长距离修建隧道工程时,可能会发生诸如塌方涌水、突泥等事故,提出了大面域降水井水位自动控制,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分层分级控制大变形的双层组合初期支护,新型“桩基+二衬混凝土”的刚性组合及全包防水结构施工,区间隧道狭小低矮空间内密集钢管混凝土桩快速施工和差异沉降理论监测控制等综合措施。经施工组织优化并结合工程实际,证明了综合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确保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0.
地铁区间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埋深及跨度大、覆土内管线密集等原因造成地表沉降、地层移动等工程事故屡见不鲜。以某地铁区间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借助peck地表沉降理论研究分析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沉降规律,得出了地表沉降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借助Midas GTS数值模拟软件选取试验段区间隧道,对其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分析计算,将其变形沉降曲线与peck沉降理论进行比较,得到济南地区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规律,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以厦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集美中心站-诚毅广场站区间隧道为依托工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设置了9个工况研究不同注浆参数对盾构隧道管片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片所受到的最大压应力值远小于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但随着注浆浆液重度或注浆层厚度的增加,管片所受到的最大拉应力值可能达到或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从而导致管片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6月29日,由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自主研发的类矩形盾构"阳明号"在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翠柏里站—盾构工作井区间破土而出,这标志着全国首条穿越核心城区的类矩形盾构隧道区间顺利贯通。这条由"阳明号"打造的类矩形盾构隧道区间长801 m、断面宽11.83 m、高7.27 m,实现了2个隧道(盾构区间)双线一次成型。"阳明号"从翠柏里站始发,历时1年零1个月完成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南昌地铁1号线八一广场站至八一馆站区间下行线实现贯通,该区间下穿繁华的商业街区中山路,为南昌中心城区盾构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区间。安全穿越中山路多座建筑物南昌地铁1号线八八盾构区间下行线隧道全长961.82 m,盾构于今年3月20日从八一广场站始发,途中旁穿或下穿康王庙61号南北住宅楼、中山商住楼、省科技大楼、南昌市青少年宫、省立图书馆和南昌市电子器材公司等众多建筑物,同时还下穿了东湖。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科学城永和隧道最大开挖宽度18.5m、开挖高13m,隧道长1072m,隧道跨度之大国内罕见。本工程在8个月的合同工期内顺利完成,创造了大断面隧道快速施工的记录。本文对永和隧道的设计情况进行了介绍,为后续国内大跨度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詹涛 《隧道建设》2017,37(Z2):205-210
为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泥水盾构穿越断裂破碎带施工技术,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秋水广场站—中山西路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NFM-07泥水盾构穿越赣江F5断裂破碎带施工难点进行分析,从掘进开挖控制、出碴量与泥水质量控制、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4个方面研究高水压条件下破碎带开挖面稳定施工技术,并通过对施工记录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泥水盾构掘进参数、泥水参数、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参数建议值,最后针对穿越破碎带可能出现的施工风险提出建议措施。本工程泥水盾构穿越破碎带施工过程安全、顺利,采取的稳定控制技术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八达岭长城站大跨过渡段最大开挖跨度为32. 7 m,开挖面积为494. 4 m2,是目前世界上开挖跨度最大、开挖断面面积最大的交通隧道,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确保八达岭长城站施工安全,对超大断面隧道的支护参数设计、开挖新方法以及围岩变形控制原则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采用设计的支护体系,通过检算得到施工期安全系数为1. 16~2. 46,运营期安全系数为1. 59~3. 54,证明工程结构是安全可靠的; 2)超大跨度、超大断面隧道采用创新的"品"字形开挖方法,具有"方法简洁清晰、结构安全可靠、机械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的特点; 3)八达岭长城站大跨过渡段总变形量控制标准,按不同围岩级别和不同跨度划分,Ⅱ级围岩总沉降值为20~30 mm、总水平收敛值为15~20 mm,Ⅲ级围岩总沉降值为30~40 mm、总水平收敛值为20~25 mm,Ⅳ级围岩总沉降值为60~90 mm、总水平收敛值为40~55 mm,Ⅴ级围岩总沉降值为130~180 mm、总水平收敛值为90~105 mm; 4)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品"字形开挖方法的变形量主要集中在隧道成拱阶段,约占总变形量的95%;其次是落边阶段,占总变形量的4%;最后是仰拱实施阶段,仅占总变形量的1%。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单洞双线区间隧道某标段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回填土隧道围岩应力应变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应力释放率以及注浆不同尺寸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跨径回填土隧道开挖完毕,拱顶沉降最大值出现在隧道开挖起始端,水平净空收敛最大值出现在开挖末端;隧道应力释放率增大,拱顶沉降和水平净空收敛增幅剧烈;管棚注浆起始厚度为0.4m时,隧道拱顶沉降、水平净空收敛值、路面沉降分别减少36.5%、47.0%和18.6%,注浆厚度由0.4m增加到1.6m,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净空收敛值分别减少14.2%和14%。  相似文献   

18.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一些区间隧道须穿越原来低洼区因城市建设而填筑的土石回填区,隧道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隧道内施工桩基础困难,目前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为解决土石混合深回填区近接多隧道的施工难题,依托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二期兰花路站—南湖站左右区间隧道和兰花湖停车场出入线隧道形成的近接3隧道施工过程,采用帷幕注浆...  相似文献   

19.
水平层状岩体力学性质不仅受岩层组合和结构面控制,而且与层间黏聚力密切相关。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层间黏聚力考虑不当时,极易造成设计支护参数不合理,导致拱部掉块落石、离层、弯折,甚至局部坍塌、超欠挖等工程问题,严重影响工程安全、施工质量和建设进度。目前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顶板一般简化为锚固梁和简支梁模型,但未考虑层间黏聚力。根据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开挖的不同阶段,将隧道顶板分别简化为开挖初始阶段的锚固梁模型和施工扰动后的简支梁模型,并利用顶板梁体模型的协调变形条件,得出梁模型的层间黏聚力计算公式。以大梁峁隧道为工程依托,分别应用考虑层间黏聚力和不考虑层间黏聚力的梁模型进行隧道临界开挖跨度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层间黏聚力和不考虑层间黏聚力对水平层状围岩隧道临界开挖跨度影响较大。考虑层间黏聚力时,锚固梁模型临界开挖跨度为3.36~4.75 m,简支梁模型临界开挖跨度为2.74~3.88 m;不考虑层间黏聚力时,锚固梁模型临界开挖跨度为0.14~0.30 m,简支梁模型临界开挖跨度为0.12~0.24 m。结合大梁峁隧道工程现场,隧道开挖跨度3~6 m时,拱顶会出现平顶现象,产生离层和掉块,因此考虑层间黏聚力的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顶板力学模型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张迪 《隧道建设》2013,33(11):897-902
杭州铁路东站西广场地下室为2层的超大开发空间,位于已竣工的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上方,影响范围约358 m,二者之间的垂直净距约6.73 m。为评价西广场地下空间约10 m深的基坑开挖施工工艺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从而选择合理的基坑开挖方式,通过采用FLAC 3D大型岩土分析软件,模拟西广场基坑开挖分层分块施工工艺对地铁隧道的变形及受力性能的影响,得出分层分块开挖对下方盾构隧道不会造成破坏的结论,并提出地铁隧道的监控要求,监测结果表明分层分块基坑开挖工艺满足地铁隧道安全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