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全操作是安全驾驶技术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及避免,都与驾驶员安全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安全操作技术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其主要内容有:安全起动、谨慎起步、准确转向、小心倒车、遵章超车、主动让车、礼貌会车、保持车距、合理停放、坚持中速,它贯穿于汽车驾驶的全过程,因此,驾  相似文献   

2.
问与答     
问:夜间会车究竟怎样使用灯光才对?交通规则上说的大光灯、小光灯到底指什么而言? 答:我国交通规则规定:夜间会车要互闭大光灯,改用小光灯。即会车时只能用小,光灯,而不能用大灯的近光。所以,目前在我国只有使用小灯会车是正确的,使用大灯近光是违法的。根据灯光设计,在头灯中设置有远、近光,其近光就是为会车而设计的。近光的设计必须满足会车的要求:①保证迎面来车的驾驶员不目眩,②要把车前30米内的路面照得清楚。  相似文献   

3.
距离错觉驾驶人有时会对来车的车长、会车间距、跟车距离产生错觉,使会车的距离不够和跟车的距离过近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常见的有:同样距离,白天看起来近,而在夜间较昏暗时感觉远;前面是大车时感觉距离近,是小车时感觉距离远。速度错觉行车过程中驾驶人大多是根据观察到的景物移动作参照物来估计  相似文献   

4.
汽车运输责任强,交通法规是保障;遵章守纪是根本,规范操作要舒顺;经营合作驾一车,检查车辆有技招;每轮运输绕车转,车辆无患放心跑;行车时刻须谨慎,中速行驶莫超强;一慢二看三通过,复杂路口嘹望早;超车会车莫斗气,优先礼让安全保;上坡下坡要小心,空挡熄火惹祸殃;  相似文献   

5.
基于NaSch模型的理论,考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对车流的影响,建立事故影响区域交通流限速管控模型。通过对事故影响区域限速管控与非限速条件进行分析,分别在车流为自由流和同步流两种情况下,统计道路的平均速度、事故区域的换道次数、事故区域车辆碰撞次数,并对以上数据进行模拟分析。表明在自由流和同步流两种情况下,对事故影响区域进行限速管控,会明显降低事故车道和非事故车道在事故缓冲区域内的碰撞次数,这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限速、车速与安全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3):97-100
探讨限速、车速与安全等的关系。事故数与车速没有显著关系,而是与车速差有关,车速与事故的严重度密切相关;限速值的增加或降低对车速的影响很小,高速公路限速值降低有利于减少严重伤亡事故。本文还探讨了限速标志、减速丘、减速标线等设置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汽车夜间会车频繁地使用变光开关,容易使司机疲劳,其次,部分驾驶员会车时违章不变换近光,造成对方驾驶员眩目等,这些都是交通事故的隐患。面对这个问题,自动会车灯应运而生,它可以清除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因而为用户青睐。在国外,自动会车灯也很受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公铁两用特大桥列车走行安全性,对铁路客运专线双线、Ⅰ级干线双线进行了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两个方面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列车多种编组方式分别测试了单线行车、双线会车及四线会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车速度在180km/h以下时,客运专线梁端伸缩装置处的脱轨系数高于轨尖温度调节器处脱轨系数,而行车速度在180km/h以上时,二者情况相反;各行车速度下,Ⅰ级干线脱轨系数规律是梁端最大、轨尖次之、主跨跨中最小;而主跨跨中的轮重减载率明显高于梁端和尖轨尖端轮重减载率,此时理论计算不能完全模拟梁端和尖轨细节致使计算结果失真,而其他部位的理论计算结果能够和实际测试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按照CIDAS的统计数字,威海地区夜间事故发生率要大于白天的发生率,其中由大灯灯光晃眼,影响对行车辆驾驶人的视线造成的事故要占到全部重大事故的近1/5,占到夜间事故的1/3以上。机动车驾驶人在夜晚行车会车时一直使用远光灯,不按规定转换成近光灯,致使对方行驶的车辆驾驶人眩目,失去对前方路面上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这种情况尤其以缺少照明的道路上更甚。机动车夜晚行车前照灯不合格或不按规定使用前照灯。行驶中的车辆前照灯远光光束眩目刺眼,会使对向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10.
超速行驶是交通安全的大忌,尤其是在事故隐患区,如何控制机动车车速,减少事故的发生是业内人士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行的交通管理中,相应的限速措施不乏其招,常见的有禁令标志限速,“事故多发”警示牌、“事故多发”路面喷字限速,“雷达测速区”警示牌限速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的限速作用的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机动车驾驶员对这些信息或以为是杞人忧天而不悄一顾;或以为是“空城计”而漠然置之,因而,驾驶员在实际行车时短往往以道路没途的地形条件、路面条件、交通条件以及驾驶员自身的加强技术去调控车速,面忽略了道路中隐性的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这在路面宽畅平坦而事故隐患此起彼伏的混合交通道路上尤为显,这也是上述道路事故高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驾驶园》2015,(7)
<正>由于受生理、心理、年龄、身体条件及行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驾驶员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导致错误操作而造成险情。因此,驾驶员(特别是新手)应了解这些易引起错觉的特性,并在行车中加以预防,才能保证行车安全。距离错觉:对于路上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员有时会对来车的车长、会车间距、跟车距离产生错觉,使会车的距离不够和跟车的距离过近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常见的有:同样距离,白天  相似文献   

12.
速度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制定了公路速度管理技术方案流程,采用实地观测试验和速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并提出了限速区划分和取值方法;根据几何设计参数、隧道分布、安全水平将路段规律划分为大限速区和局部限速区;提出结合运行速度、行程车速、路侧环境、历史事故等技术参数设定基本限速值的方法和修正基本限速值的方法,并采用实证分析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提出的速度管理方案制定流程、限速区的划分、限速值的取值方法、限速方法的选择等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能有效地解决速度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些新手及非职业驾驶员在行车中常遇到的"犹豫"心理,比如在会车时,对道路、对方车宽心里没数,能不能安全会车心里没底;超车时对能不能超过去一时拿不定主意,在到底是超还是不超之间产生犹豫;通过红绿灯时,正好赶上信号即将切换,是加快速度"赶上最后一班车",还是等下一个"轮回";在通过无信号灯指挥的人行横道线时,有的行人见有来车,既想抢在来车前快速通过,又怕有危险而停下,甚至出现向前走了几步又回退现象,而行人的"举棋不定",也会让驾驶员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加油还是该制动,是加挡还是减挡.  相似文献   

14.
张曹辉 《时代汽车》2023,(22):192-194
超限货物的运输与铁路限界的制定直接相关,通过阐述机车车辆限界、建筑限界对于超限货物运输的影响,分析判定超限货物及超限等级的依据,及超限货物运输特点、会车限速的规定,对于超限货物运输提出遵守铁路限界与超限货物运输相统一的原则、推进货车装载状态智能化检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系统是基于机械、电气等高科技手段的一种高智能化的危险路段车速自动限制系统,利用无线电、单片机、IP网络、计算机技术,将程序写入。该系统可以在车辆驶入限速路段时,公安交管单位在本路段设定限速指令,车辆接收到信号时降速至限速范围内,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收到降速信号的同时车辆后尾灯亮,给后行车辆指示、行驶车辆延时降速。若人为加速是不能实现。当车辆驶出限速区域限速解除,从而达到减少因违章超速行驶导致事故发生的目的。现某些品牌车辆上装有巡航限速系统,但必须要人操作,当驾驶员大脑失去理智他就不会去操作,使本功能失去作用,得不到应有效果,故本作者提出智能车速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为警醒驾驶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贵州交管部门在高速、高等级公路的事故易发路段和危险路段设立限速标志,严加管理、本是无可厚非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一网架构”是新西兰交通部门对道路网中的道路进行分类的工具。在“一网架构”下,聚焦于道路的二维功能,即场所功能和流动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七类。新西兰交通部门基于每类道路的功能定位,并运用社区福祉原则和交通伤害最小化原则为每类道路设定了限速值取值范围,以及确定限速值的判据。关于我国如何借鉴新西兰在道路限速值设置方面的做法,本文作者在如下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于存在人车交互的城市道路或区间,要正确认识场所功能;限速值设置工具的开发主体;限速值选择判据的细化;限速值设置决策规则;主动型限速值设置方法的缺陷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公路2013—2015年所有的追尾事故数据为样本,研究导致连环追尾事故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随机森林进行特征筛选,选取了与时间、驾驶人、车辆、道路和环境有关的14个相关因素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变量,建立了基于SVM的2车追尾事故与连环追尾事故二分类模型.得到分类准确率:训练集为97.42%,测试集为80.32%,AUC为0.7,说明2种事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SVM模型能够较好的将2种事故进行区分.根据SVM-RFE算法计算影响分类效果的特征变量的相对重要度,得到4个对2种事故产生区别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碰撞前首车的运动情况、道路的限速、季节和车道数.进一步对比各因素下2种事故发生的百分比发现,在首车停车或减速、道路限速超过80 km/h、夏季以及车道数大于2车道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连环追尾事故.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电视台的交通安全节目,节目中报道说有的驾驶人在夜晚行车会车时使用远光灯,不转换成近光灯,致使对方行驶的车辆驾驶人眩目,失去对前方路面上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该节目主持人呼吁:机动车驾驶人要遵守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在夜晚行车会车时该转换成近光灯要及时转换,不要一直使用远光灯行驶,只顾自己方便,不管他人安全。  相似文献   

20.
山区道路的建设,大量通视距离短、弯曲角度大和带坡转弯的弯道给道路通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设置智能预警系统、提升弯道会车安全成为当前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文章基于某三叉路口,指出了弯道安全现状和事故形态,对于弯道预警的功能和实际方案进行详细解析,最后通过工程运营,详细分析了弯道预警的经济社会效益,结果证明:弯道预警能够较大程度降低会车事故发生率。智能预警系统在公路弯道中的应用,可对未来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