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某自主品牌乘用车怠速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通过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率试验、车内噪声分离试验等方法定量确定车内各噪声源的贡献量大小,并从排气管口噪声源控制、悬置垫结构传递路径控制及防火墙隔音垫空气传递路径控制等方面分别提出怠速车内噪声控制的改进措施。采取改进措施后的试验样车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3.5dB(A),达到国内合资品牌水平。  相似文献   

2.
某车型在减速2500r/min左右时存在低频轰鸣抱怨和怠速扑扑声抱怨。通过噪声源识别,发现其来自排气系统,通过WAVE对排气系统后消声器进行仿真优化后,车内噪声在2500r/min左右降低了2dB(A)。  相似文献   

3.
通过重构某越野车车身表面声场,分析了噪声产生机理,并结合车内噪声特性,制定了车内降噪方案。对样车进行噪声对比测试分析的结果表明,改进状态车内降噪与声品质提升明显:定置工况,车内噪声平均降低3.3d B,声品质平均提升5.4%;巡航工况,车内噪声平均降低2.2d B,声品质平均提升4.5%。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越野车在怠速和急加速工况下存在车内噪声过大问题,进行了整车噪声测试试验,确定了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是主要噪声源。采用GT-Power软件完成了该车辆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前置消声器和后置消声器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可使排气尾管噪声得到明显降低,车内声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轿车怠速车内噪声高达48 dB(A),比同类竞争车高5 dB(A),并且主观感觉存在共鸣音、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利用噪声控制中的消元法识别噪声源。结果表明,由于管路内压力脉动过大,对管路产生了液压冲击而产生噪声,故该显著噪声的激励源为燃油供给管路。提出在靠近油轨处管路上设置蓄能器(缓冲罐)的措施来控制怠速车内噪声。采取措施后经驾乘人员主观评价,车内噪声消失,听觉感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某车型怠速时因拍频产生的嗡嗡声影响到车内声品质和舒适性,本文运用OPTA从源-路径-响应的技术路线分析车内怠速10阶噪声,采用模态试验方法验证OPTA分析结果。通过结构分离和结构优化,验证优化方案对车内10阶噪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排气系统结构噪声对车内10阶嗓声起主要贡献,通过排气吊耳和车身脱开及更改排气吊耳硬度(刚度)可降低车内怠速10阶噪声,车内嗡嗡声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中型客车进气口辐射噪声和车内噪声较大的问题,首先根据车内声模态试验结果和对道路试验数据的偏相干与频谱分析结果,找到了主要噪声源为进气口,并确定了消声目标频段。接着研究了空滤器滤芯与穿孔管的声学特性,建立了进气系统有限元声学模型,并通过对比进气系统传递损失仿真曲线与怠速进气口噪声频谱,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针对目标频段设计了进气消声器,使进气系统的传递损失在250~400Hz频段平均达24.7d B。最后进行了道路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消声器有效降低了进气口辐射噪声和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某商用车型的怠速车内噪声问题,通过怠速整车测试车内噪声的频率分析方法,识别了对于该车型怠速车内声品质有显著影响的噪声频率峰值。结合风扇转子动平衡的物理特点,应用三点加重法搭建发动机电子风扇动平衡测试台架,通过频率计算确认了风扇是该车型怠速车内噪声存在轰鸣感的直接激励源,并通过不同动平衡值的风扇与车内噪声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动平衡值与整车车内噪声的关联性,形成了完整的电子风扇动平衡值的目标定义方法。最终,通过降低风扇动平衡值进而显著改善车内噪声效果,并为整车车内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性能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试验样车怠速车内噪声大于46 dB(A)和车身振动量偏大的问题,利用噪声控制中的消元法识别出噪声源,并进行了怠速时燃油管和车身地板振动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减小油管的振动或提高管夹的减振功能可控制振动源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提出了3项降噪措施:对燃油管路做隔振处理、对发动机舱纵梁减重孔和排气管隔热罩与地板之间的部位做声...  相似文献   

10.
汽车的进气噪声能够直接影响车内的噪声水平和声品质。在车内动力感声品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进气噪声能量增强车内噪声的动力感,在发动机半消声室单纯测试进气噪声的传统方法无法满足汽车声品质研究需要。因此,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在整车半消声室NVH底盘测功机上同时获得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的方法,通过现场测试人员的主观感受和测试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够获得相对纯净的进气噪声;并对研究车型急加速工况下的进气噪声和车内噪声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4个典型的声品质客观参量的对比分析发现进气噪声是车内动力感声品质实现中比较优秀的噪声源,其研究对汽车声品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SUV整车振动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自主开发的SUV(多功能运动车)样车和参考样车的振动、噪声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分析,研究了噪声源定位和各主要噪声源对整车噪声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减振降噪措施,并在SUV样车上实施,使其车内噪声降低了2dB。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耳听觉测量系统对不同车型、不同速度下的车内噪声进行了试验,并采用成对比较法和语义细分法对车内噪声的声品质进行评价,同时还用语义细分法对车的豪华感和运动感进行评价,得出了在怠速下声品质偏好性和豪华感较好,而在80 km/h匀速工况下运动感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总贡献系数和的客车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中型客车中复杂噪声源对场点的贡献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噪声源对车内整体噪声贡献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衡量多输入对多输出贡献量的方法。首先对某型客车车内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车内噪声信号特征,计算怠速工况下不同噪声源对不同场点的偏相干函数。接着通过车内声学模态试验,分析了该客车车内空腔声学固有频率。最后,基于偏相干函数提出了"贡献系数和"和"总贡献系数和"两个新的评价参数,并结合声学模态特征,评价进排气、发动机和冷风扇等各关键噪声源信号对整车噪声的贡献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定了主要的噪声源和需要改进的噪声频段,为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B级轿车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大的问题,采用试验与CAE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内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噪声源及主要噪声频段,提出优化轮胎花纹结构、增加动力吸振器消除副车架共振模态、优化车身结构和增加阻尼垫的改进方案。改进前、后分别进行了整车NVH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降低3.2 dB(A)。  相似文献   

15.
李佳 《北京汽车》2012,(5):4-5,43,46
文中主要研究了车辆开发阶段NVH(Noise,Vibration,Hashness)方面出现异常现象的解决方法。运用频谱分析法和分别运转法,通过对车辆定置、怠速时车内出现嗡鸣声异响的分析,成功找出车内异响的噪声源为油泵的工作噪声,为车辆开发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款SUV变速器啸叫噪声,采用阶次分析法辨识出主要噪声源齿轮组,利用Romax Designer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对齿面进行微观修形,减小传递误差;通过实车采集优化前后的样车噪声进行对比,变速器啸叫噪声最高降低13 d B(A)。  相似文献   

17.
汽车怠速工况下的噪声是留给客户驾乘的第一印象,提升发动机怠速噪声声品质至关重要。对不同标定参数下某柴油机怠速噪声声品质进行研究。以搭载在某皮卡车型上的柴油机顶面近场噪声作为观测点,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不同标定参数下柴油机怠速噪声的多个声品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得到影响柴油机怠速声品质参数的标定参数,并针对声品质参数给出怠速标定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SUV怠速开空调车内存在"突突"异响的问题,运用源-传递路径-响应的分析方法,借助噪声和振动频谱相关性分析的手段,确定怠速空调开启时车内异响主要是由于空调系统管路隔振不足导致振动传递引起.通过采用增加空调低压软管长度及在空调管路增加质量块的优化方案,有效解决了空调开启车内异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某车型的噪声-振动-平顺性(NVH)设计开发为背景,针对其怠速关空调时车内噪声大的问题,根据噪声源隔离试验对进排气、发动机噪声进行分析,确认其主要噪声源为发动机。与对标车进行发动机噪声台架对比试验,得出传递路径中的前围隔噪量不足及存在漏噪现象为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噪声传递路径的方法对前围的密封性和隔噪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改进,最终改善了车内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20.
怠速工况下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怠速工况下车内结构噪声为研究目标,采用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和边界元法建立基于试验仿真数据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分析怠速工况下驾驶员右耳位置20~100Hz频率范围内各路径的激励力及声学灵敏度,计算各路径结构噪声贡献情况。通过对发动机右悬置车身侧支架进行结构改进、提高其1阶固有频率,使怠速工况下目标响应点主要峰值频率最大降幅为3.72d B,整体噪声水平下降2.50d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