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现在,"女司机"三个字对于记者来说是新闻点,对于段子手来讲是素材,对于男司机来说是笑话,对于女司机来说是有色眼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记者的报道中大家看到了的是把汽车开进人行地道的女司机,是边开车边喂奶的女司机,是不知车没油了而大闹4S店的女司机,是倒车挤死老公夹死自己的女司机。这样的女司机真的很"奇葩",所以"女司机"便获得段子手的青睐,他们的段子里,女学员在听  相似文献   

2.
野蛮价值观     
<正>有人建议卷首语别总谈些很技术的内容,最好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一些。好吧,今天就聊一个高大上的话题:价值观,但却是从一件暴力新闻开始,以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为引子。事件过程可分四步曲:女司机强行并线至他车急刹车;被别男司机报复反别女司机;女司机发疯般再次别男司机差点至车祸;男司机疯狂暴打女司机。整个事件正应了"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结果是女司机受伤住院,男司机被刑事拘留。此事件已成五一过后的热闹话题并长时间发酵,  相似文献   

3.
<正>打开电脑,骤然发现"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已成热门话题,点击量超过1000万。据报道,5月3日,女司机卢某驾驶私家车行驶至成都娇子立交桥下时,被男司机张某逼停后当街殴打,致使卢某脸部骨折,全身多处挫伤。视频里"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35秒内4脚踢中脸部"。这是什么仇什么怨,才会让该男士对一个女士下如此毒手?据打人者张某交代,卢女士在行驶过程中多次"随意变更车道",致使张某驾车躲避过程中车内孩子受到惊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运动》2014,(10):144-144
随着年龄的增加,"玩"似乎距离我们这些成年人越来越远,甚至会有人觉得那根本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电视里,收音机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各色艺人们把"玩音乐"、"玩艺术"挂在嘴边,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洒脱?难道我们这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就只能把"讨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拥堵的街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干干净净的新车慢慢悠悠地信步面行。这给后面的车逞来了极大的困扰:"开得这么肉,是新手吧?"超过去后,原来发现是个女司机。似乎"女魔头"成为路上慢悠悠驾驶的女司机的代名词。偶遇一位开着福克斯的女孩却为无数的女司机们正名。  相似文献   

6.
女司机喜欢在车的后窗吊上一排神情各异的"小精灵",殊不知,这一排玩偶会挡住你从后视镜里观望路况的视线,使驾车的安全系数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有不少女司机确实干了些出人意料的事情,闹出不小的动静,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女司机称之为"马路杀手",甚至谈女司机"色变"。另一方面,一些调查数据却在显示女司机的危害性远远低于男司机。从较普遍情况来讲,女司机可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弱于男性,但在开车好习惯养成方面女司机是强于男司机的。女性"先天"不足,但开车习惯比男性好许多男性司机认为,女性作为驾驶员,的确存在一些先天缺陷,否则不会经常出现一些"极品"失误,这是生心理条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最初以受害者姿态站出来谴责施暴者的女司机随着行车记录仪中视频的曝出,从道德舆论顶端瞬间跌入地狱,终不堪忍受大众指责连发两次道歉信,息事宁人。事件被关注之初是"女司机"效应的习惯性选择,后网友为施暴者叫好成功将对女司机的关注升级为对道德观、价值观的拷问,最后行车记录仪曝光事件发生的原因,舆论便向施暴者倾斜,从而引发对"路怒症"的大讨论。在被打女司机与舆论"斗法"  相似文献   

9.
当然,一年一度的地托拿海滨摩托车周上,各种摩托车比赛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最具魅力的重头戏也是各种摩托车比赛和千奇百怪的改装机车展览或展销.有人说意大利人爱开快车,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汽油.可如今的美国超级车迷,尤其是"哈利迷"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0.
日益增强的计算能力不但改善了分析,而且开始主导各行各业的决策。说起"大数据"的例子,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职业球队、社交媒体平台或者像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却鲜有人提及沥青行业。  相似文献   

11.
<正>夜深人静,本想安澜,不知为何"路怒"二字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路怒",对国人来讲,好像是个新名词。其实不然。"路怒",虽是近几年才见诸报端的新名词,但"路怒"行为却早为人们诟病。5月上旬,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成为舆论焦点,抢占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亦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路怒"更成为网络热词。本刊本期亦重点对"路怒"做了报道与评述。医学界把"路怒症"定义为阵发性暴怒障碍,主要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据说,有百分之三十五的驾驶人自称自己是路怒族。看到视频里施暴者下手之狠,下脚之厉,被遭暴打的女司机和骑电动车女人  相似文献   

12.
《驾驶园》2017,(4)
正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用车习惯的不同,很容易让大家忽略一些"违法用车"的细节,甚至还不太清楚是什么,自己的车已经违法了。所以并不是交警不可以查你,而是人家不想查你,或者不是时候。如果真要追究你,也是照罚不误的。乘客超载估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需要载着亲朋好友出行时,发现人太多坐不下。不过一些车主可能会说,"大家挤一挤,能坐下",因此可能一个5座的车里,会装下六、七个大活人。  相似文献   

13.
当然,一年一度的地托拿海滨摩托车周上,各种摩托车比赛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最具魅力的重头戏也是各种摩托车比赛和千奇百怪的改装机车展览或展销、有人说意大利人爱开快车,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不是  相似文献   

14.
<正>因为开斗气车,成都女司机被当街暴打,这事在全国都闹得沸沸扬扬,尽管如此,可还是有人在开车的时候我行我素,谁也不服谁。据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报道:在济南有两辆斗气车就撞到了一起,一辆奔驰一辆出租,两车紧紧挨在一起,谁也不让谁,说到原因,奔驰女司机说了,就是因为这出租车别了她一下,让他试试啥滋  相似文献   

15.
<正>"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人或者物高傲的表现,但是在我看来,有些东西就必须如此才能推动发展,反之则会停滞不前。在汽车界,MW 3系似乎一直攥着中型豪华轿车的"运动大奖",时间之久也让不少车企跃跃欲试,这不,凯迪拉克ATS目标明确地向它发起了挑战,相信我,这将会是一场激战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关于成都女司机变道后遭殴打事件在各大媒体上都上了头条。我们在纽约,有不少华人华侨,也都在议论这件事。其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这类事情发生在美国,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美国人的"路怒症"记得刚到美国拿到驾照时,就被人告诫过:在美国千万不能带着愤怒开车。"路怒症"在美国是让交警头疼多年的现象。拥堵、嘈杂、尾气、不知尽头的等待,都容易让人抓狂的。假如此时再有一句寻衅的口角,或者一个侮辱性的手势,后果可能无法想象。为什  相似文献   

17.
父爱     
徘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偶尔会遇到正在等待客人的摩的师傅,每次经过他们的身边,我都会习惯性地放慢速度,迈着小步,目不转睛地仔细打量他们;总希望有人会去搭乘他们的车,并试图借着我们相遇的这一短暂缘分,用眼睛把他们拍摄下来定格在脑海中,在回放时,忍不住从他们的外貌、着装去猜测他们的年龄、家庭.但每一回,还没来得及等我去猜测,记忆就长出了灵巧的双翼,将我送回往事温馨的怀里.  相似文献   

18.
小资在蔓延     
Jane Feng 《汽车生活》2009,(3):110-113
在繁忙的都市中生活,有多少人想停下歇一歇脚步?所以,他们说"慢生活"就是一种"小资"。于是,有人标榜要学习"小资文化",有人要给"小资"下定义。你见过"小资"真正的准确无误的定义吗?我告诉你,"小资"只是一个名词或者名字;所谓的"小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文化,最多算是一种文明。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在成都街头,因一位女司机的一次野蛮变道,引发两车"斗气"兑逐,最后,男司机别停女司机后对其暴力殴打。目前,男司机已被刑拘;而媒体报道,当地交管部门也已经表示,女司机的违法变道行为将受到处罚。但这起野蛮超车和路怒症引发的血案仍未画上句号,继续在网络上发酵。在网民大量的跟帖中,有一些过激之言,但也不乏理性的反思:如果没有汽车文明,我们的汽车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公安部交管局曾经推出一个创意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常常看到有人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在闹市区骑行。对很多人来说,这都太危险了。本来在市区里与机动车相伴骑行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耳机里的音乐又会极大影响你对周围情况的判断。但仍然有些人不以为然,声称耳机不会完全屏蔽掉外界所有的声音,这就像司机在车内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一样。他们还会说,就安全骑行而言,听力真的不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