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汽车》2014,(12):107-107
<正>日本国土交通省和汽车事故对策机构(NASVA)于2014年10月24日公布了汽车评估JNCAP项目中,26款车型的自动制动辅助性能的测试结果。获得满分40分的3款车型分别为日产汽车的Skyline、富士重工业的LEVORG/WRX、丰田的雷克萨斯LS。丰田、日产及富士重工各有3款车型进入前10名。此次测试是对自动制动功能和车道偏离报警功能的性能进行打分,相加得到总分。自动制动功能是通过让测试车辆以10~60km/h的速度靠近模拟车辆(目标车辆)来测试的。测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让目标车辆处于静止状态,另一种是让目标车辆以20km/h的车速行驶。当测试车辆在某一车速下靠近目标车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仪表盘设计也将发生变革。各种控制按钮、把手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声音、手势、触摸屏等各种新控制系统。IHS Automotive的调查显示,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转向盘控制系统、语音识别、触摸屏以及手势控制系统等将会迅速增长。其中,手势控制系统将增长35%,触摸屏系统增长13%,语音识别系统增长12%,转向盘开关系统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除了博世揭秘了测试车辆各项功能的各种测试场地外,我们在现场还体验了博世的最新汽车创新技术汽车测试中心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还是非常神秘的,因为这里不只是可以看到正在做各种测试的还处于研发阶段而不能暴露真面目的伪装车,还可以看到测试车辆各项功能的各种测试场地。如ESP系统,要经过怎样的测试才能让我们认识到它是一款合格的产品呢?ESP号称是主动安全的一个里程碑,它到底神在哪里呢?最重要的是,今天我们在现场还能体验到博世的最新汽车创新技术。我们进入博世(东海)汽车测试技术中  相似文献   

4.
车联网V2V环境下能实时获取自车和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驾驶工况和道路环境,为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为消除自动驾驶汽车(AV)和人工驾驶汽车(MV)混合行驶工况下的车头时距干扰对汽车纵向巡航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联网V2V的协同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车联网V2V实时采集车辆跟驰过程中车辆基本安全信息(basic safety message,BSM),进而获得车辆相对运动状态和驾驶行为序列;应用线性最优二次型方法建立驾驶操纵序贯链优化目标函数,再对扰动作用下的汽车运动状态改变量进行短时预测;在此基础上,以混合车流车头时距的最优均衡状态为目标,构建了车辆跟驰间距的滚动优化模型和协同自适应控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头车加/减速行驶工况下,改进后的车辆控制器能更快响应前车运动状态的变化量,并在保证车辆安全跟驰间距的情况下,降低了车头时距,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汽车研究与开发》2008,(2):110-110
汽车行驶5000公里或者3个月左右后,要按要求对汽车的发动机仓、底盘、车内外进行清洁、检查、调整、润滑,以消除各种隐患,保持和恢复汽车本身的各种性能,且预防了故障的出现。驾驭员对车的保养驾驶员每天出车前、用车中、收车后对车辆要做的保养内容为:打扫清洁、清洗汽车内外;观察仪表灯检查各种灯光和注意听声音;检查轮胎气压,检查雨刮喷水等。  相似文献   

6.
应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燃料电池汽车正向模型,描述了从人车控制界面的车辆动力控制部件开始,控制机械转矩发生装置产生转矩,沿转矩传递路线直至车轮使车辆前进的过程;而速度跟踪的纵向驾驶员模型,描述了驾驶员驾驶车辆按给定目标速度行驶的模型.对车辆正向模型与纵向驾驶员模型组成的人车闭环模型进行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准确性高.可对任意给定的循环工况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一款即将量产的概念车,博泽展示了其在车门和座椅功能之间的智能互联。汽车识别驾驶者后,车门自动打开、前排座椅侧垫下沉,方便驾驶者进入车辆。这一系列舒适功能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博泽新开发的电动侧门驱动系统。驾驶者可通过智能手机或手势控制车门的开闭。如果乘客在下车时没有关好车门,车辆能在驶离前自行将车门关好。在无人驾驶或汽车共享时代,这  相似文献   

8.
平稳控制车辆,按照期望路径安全、准确行驶是智能汽车实现无人驾驶的基础。汽车运动控制作为汽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对智能汽车运动控制分类阐述,并对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指出各种控制方法的特点。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提出多考虑极限工况,探讨多算法互相融合、相互协同控制并加强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9.
普通平面内后视镜因反射率单一,不具备防眩目功能;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通过楔形镜片设计实现手动防眩功能;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利用光敏电阻检测汽车前后方光线强弱,控制改变镜片反射率实现自动防眩目功能;流媒体内后视镜借助安装在汽车尾部的广角摄像头,将车后的信息显示在后视镜上的显示屏上,基本扫除车后盲区。通过对各种型式内后视镜的结构与功能实现进行分析,为不同档次定位的车辆内后视镜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常树坤 《汽车电器》2014,(4):52-54,57
<正>前照灯是汽车夜间行驶必不可少的照明设备。为了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很多新型车辆前照灯均采用了电子控制装置,对前照灯进行自动控制。1前照灯会车自动变光系统图1为自动变光系统工作原理图。在对方没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电式传感器测速、雷达测距来测量车辆的实时车速和前后车辆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入单片机进行分析、计算。在汽车处于一定车速时,当车距小于安全距离时,单片机就会控制车辆自动刹车,以保证车辆与前车处于安全车距。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来实现车辆的实时制动,使车辆处于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正采埃孚日前推出了全新转向盘概念,旨在支持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该系统通过图标显示结合手势控制,加强驾驶员与车辆之间的沟通,并具备先进的驾驶员离手检测功能。采埃孚全新转向盘概念旨在利用手势控制来触发车上各种功能,而这些功能可由制造商选装。它能通过犹如在手机或其它智能设备上常用的手势,直观地进行操作。转向盘有多个  相似文献   

13.
智能网联汽车多车编队行驶可有效缩短跟车间距和提升交通系统通行效率,但多车编队控制须解决异构编队控制器的普适性问题,且能够在执行器响应延迟和通讯延迟情况下保证车辆编队的弦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异构智能网联汽车编队的延迟补偿控制方法,在无须获取他车系统动力学参数及控制输入前提下,利用他车加速度信息即可实现车辆编队纵向跟踪控制;此外,提出一种基于Smith预测器的延迟补偿控制架构,分别消除和降低了执行器响应延迟和通讯延迟对车辆编队弦稳定性的影响。典型工况仿真结果表明,相较常见车辆编队控制方法,本文提出的异构车辆编队延迟补偿控制器的跟车误差降低了80.7%,有效减小了最小车头时距和跟车间距。  相似文献   

14.
汽车将更趋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车辆上各个系统更加紧密配合,协同工作。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的广泛应用,让车辆能够提前预知潜在的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来自欧洲的研究表明,自适应巡航、正面碰撞预警等主动安全技术可以使碰撞几率减少40%,如此高的比例足以说明电子技术的巨大作用。智能化技术带给消费者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可以让车辆更加互联互通。车联网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各大汽车生产商大多推出了自己的Telematics系统,OnStar、G-book、Sync也已进入中国。围绕车联网概念,各种新的应用陆续推出,带给人们全新的驾乘体验。但也带来安全驾驶的挑战。未来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必将与安全系统,以及其它汽车系统实时沟通,并进一步实现车与车、车与地面基础设施之间  相似文献   

15.
线控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具有较多的控制自由度,控制算法设计可将人的因素考虑在车辆集成控制中,进行人性化设计,变"人适应车"为"车适应人",最终实现车辆的安全、智能驾驶。文中确定了驾驶员特性辨识系统,以转向行为为例,对驾驶员特性进行分类,并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辨识模型,在驾驶模拟器上对所研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驾驶员特性辨识模型有较高精度,能对驾驶员特性进行预测,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电动汽车成为多家厂商的主打车型。在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CES展上,汽车相关厂商达到了创记录的464家,展出面积比去年增加了25%,新能源汽车成为2016 CES展重头戏。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也将会结合无人驾驶、自动驾驶车,成为新型态的车辆应用。大众:推出新时代的交通出行方式大众汽车在本届CES上首次展出了一款创新概念车BUDD-e,该车是基于电动车模块化平台(MEB)打造而成,同时还应用了手势控制、e-Mirror等多项新的技术,标志着大众汽车朝着未来交通出行方式再次迈出了重要一步。全新开发的电力驱动系统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速度的提高,对汽车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悬架限带I_了汽车性能的提高。通过采用电子技术实现汽车悬架的控制,既能提高汽车乘坐的舒适性,又能提高汽车操纵的稳定性。近年来,人们不断开发适应各种行驶工况的最优悬架控制系统。在车辆,尤其是高档车中,相继出现了性能更加优越的各种电子控制悬架系统。随之而来的电控悬架的维修也进入我们日常的检修范围。本文以LS400-UCF10为例介绍汽车电控悬架的检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排队论及优化方法,建立了装载机一汽车相互配合系统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该系统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出最佳的汽车与装载机斗容量之比,最合理的车辆数以及最佳组织形式。分析斗容比和车辆数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总结出各种装载机组配合的汽车载重量和车辆台数。  相似文献   

19.
运用排队论及优化方法,建立装载机一汽车相互配合系统的优化数学模型,并以此模型对该系统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出最佳的汽车与装载机斗容量之比、最合理的车辆数及组织形式,同时分析了斗容比和车辆数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总结出与各种装载机相配合的汽车载重量和车辆数。  相似文献   

20.
杨静 《车主之友》2016,(2):114-123
在2016 CES消费电子展中,很多汽车厂商带来了最新的前沿技术,更智能的人机交互系统、手势控制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后视镜技术,无疑成为最大看点。将电子技术与车辆显示信息相结合,来改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趋势,这也让我们的未来更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