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交宣 《汽车与安全》2014,(12):18-19
<正>2014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七类违法: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七类违法行为多发,社会危害较大这七类违法行为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违反法律、野蛮驾驶、背弃文明。目前,我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任务艰巨。与快速进入汽车社会的现状相比,我国汽车文明滞后,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法治意识还比较薄弱,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  相似文献   

2.
《汽车与安全》2014,(12):135-135
2014年12月2日,云南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云南省各级公安交管部门针对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等七类突出违法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云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及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昆明交警向广大市民发放了《昆明市交通安全行车手册》。云南东方时尚驾校总经理梁华、常务副总陈剑云、副总经理刘宇光及公司部分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呼吁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抵制七类交通违法行为,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安全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文明礼让意识,努力形成“遵守交通法规光荣,违反交通法规可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正>第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严查七类交通违法行为统一行动,其中不礼让斑马线首次列入七类重点查处的违法行为之一(即: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笔者不禁为之叫好,这是法律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立法者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主题的  相似文献   

4.
<正>为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央文明办、公安部自2010年起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普及安全知识、安全理念,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提醒人们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摒弃交通陋习,为维护道路交通公共安全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邹伟 《汽车与安全》2014,(12):75-75
<正>刚刚过去的12月2日,是第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正是因为交通安全日,"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成为连日来被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针对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这七类发生最多、危害最大的交通违法行为开刀问诊,可谓切中了当下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要  相似文献   

6.
《驾驶园》2015,(1):62-65
<正>2014年12月2日是第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这七类违法分别是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超速交通违法在查处的交通违法中,20%以上是超速交通违法。"十次事故九次快"、"一次超速有十害",超速行驶危害多:一是易发追尾。数据显示:在干燥水平路面上,时速为80公里时,制动距  相似文献   

7.
安徽     
《汽车与安全》2014,(12):42-44
<正>举行"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签名活动举办"欢乐家庭·平安出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推出"革除陋习·做文明好司机"系列报道开展"寻找美丽文明交通参与者"直播活动开展"交通违法随手拍""大家一起来学法答题""交通文明我献言"等活动开展"寻找文明行者""牵手平安文明出行"等大型媒体行动  相似文献   

8.
《驾驶园》2018,(6)
正2010年1月26日,中央文明办、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起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正式实施。该计划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等"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等"六大交通陋习";抵制酒后驾驶等"六大危险驾驶行为";改善城市过街安全设施等"六类道路通行条件"。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  相似文献   

9.
《驾驶园》2015,(12)
<正>12月2日是第四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为了使"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深入人心,甘肃省公安厅、文明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2015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工作方案》,倡导全民抵制追逐竞驶、醉酒驾驶等构成危险驾驶罪的交通违法行为,抵制不礼让斑马线、占用应急车道等危险驾驶行为。甘肃省要求各级公安交管、交通运管部门对在道路上驾驶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的机动车  相似文献   

10.
<正>现实生活中,一些驾驶人包括行人,认为交通违法是"小事",交通违法无大碍,无视交通法规,导致交通陋习随处可见,交通违法行为比比皆是。尤其是"飙车"、醉酒驾驶、假牌假证、遮档号牌、闯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更是冲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交通违法行为,侵害的是道德、法律,危害的是人身安全,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并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12月2日是第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根据主题活动统一部署,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在12月2日开展统一行动,集中查处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等七类突出违法行为。据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介绍,从近年查处情况看,这七类违法行为占所有交通违法行为总量近四分之一,超速排在首位,是"马路第一杀手";超载、占用应急  相似文献   

12.
《驾驶园》2015,(5)
<正>为进一步开展"七类重点车辆、七种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全力把好源头管理关口,3月13日,肥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五中队组织民警走进辖区鲁岳化工厂约谈安全负责人和车辆驾驶人。活动中,民警通报了"双七"整治行动以来查处的危化品运输车辆交通违法行为,结合去年全国发生的几起典型事故,讲解了涉及危化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的严重危害。同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2月2日是第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这七类违法分别是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  相似文献   

14.
朱健 《汽车与安全》2014,(12):68-69
<正>我开车十几年,自诩"资深"。不管是交通陋习,还是今年抵制的七类违法行为,我都有一箩筐的亲身经验可以信手捏来,说说这些行为如何让驾驶人陷于危险,又如何干扰到其他车辆甚至将其他车辆推向危险境地。值得庆幸的是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不过也只有在体验惊险之后才会觉得后怕,才会对这些违规行为有愤怒也会有顾忌。  相似文献   

15.
郑锋  黄伟 《汽车运用》2011,(5):32-33
一、交通肇事罪的构成交通肇事罪,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一)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条件。①侵犯主体是交通运输安全;②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  相似文献   

16.
《驾驶园》2015,(9)
<正>招远市公安局为切实加强辖区剧毒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结合正在开展的"七类重点车辆、七种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五措并举,扎实开展危化品运输车辆整治活动。截至8月19日,共出动警力500余人次,出动警车230余辆次,排查危化品运输车180余辆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900余起,其中不按规定车道行驶120余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2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天津交管局举办了主题为"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倡导全民抵制追逐竞驶、醉酒驾驶、不礼让斑马线、占用应急车道、"路怒"等危险驾驶行为,努力形成人人抵制交通违法、人人践行文明交通、全社会共建共享文明交通的良好风尚。天津市副市长王宏江、天津市公安局局长赵飞、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清相、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苗宏伟等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以及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和行人的交通事故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良好的交通秩序离不开我们大众的积极参与和遵守,但很多人由于长期以来养成的交通陋习和麻痹的交通安全意识让我们的交通法规变成一纸空文,这直接给城市的交通造成巨大压力,也影响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更主要的是会给人身安全造成突发性伤害。交通法规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空泛的行为准则,如何让交通法规来约束人们不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如何改变人们交通安全薄弱的思维模式,是急需解决的一个公众课题,让全社会的公众都能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尤其是尊重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深入结合辖区半农区、半牧区的具体实际,始终将农村牧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列入当地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农村牧区交通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以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七进宣传"等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强和创新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春运是一年中人员流动规模最大、公路客货运流量最集中的时期,交通安全风险加大。各地交管部门,紧盯"两客一危一货"重点车辆,严打严处违法行为,为平安"回家路"保驾护航。同时,客货车等重点车辆驾驶人应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安全驾驶,杜绝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乘客在乘坐大客车返乡时要到客运站选择正规营运车辆,坚决抵制超员客车,并积极举报驾驶人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