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接2002年第4期) 4.3.5电子控制系统的维护 一般电脑的额定工作电压为直流低压(如5 V),但也有的摩托车专用电脑为了提高抗干扰的能力电压在10 V左右.电脑系统对高温高压都很敏感,当外界电压高于电脑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或外界温度高于额定温度的允许值时,都会损坏电脑.因此,在平时使用维护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上接2002年第7期) 假设在N型半导体薄片上通以电流I,如图53所示,则半导体中的载流子(电子)沿着和电流相反的方向运动(电子速度为v),由于在垂直于半导体薄片平而方向上施加磁场B,所以电子受到洛仑磁力fL的作用,向一边偏转,并使该边形成电子积累(见图中虚线方向),而另一边则为正电荷积累,于是形成电场,该电场阻止运动电子的继续偏转.  相似文献   

3.
(上接2002年第3期) 修正系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起动后燃油增量的修正系数:冷发动机起动后的数十秒内,应进行起动后的燃油修正.发动机越冷,燃油增量应越大,需要修正的时间也越长.它由发动机起动后的冷却水温所决定,由水温传感器或气缸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上接2002年第6期) 系统中节气门开度传感器和绝对压力传感器(或空气流量计)都是用来检测、计量进气量的.电脑ECU根据这两个传感器传来的信号进行分析,以提高检测计量精度.  相似文献   

5.
图30是另一种金属管连接快速接头,这种快速接头的保持器上有拉耳,在拆开油管时,可用螺丝刀放在拉耳下,将保持器顶起,松开接头,将油管抽出.  相似文献   

6.
(上接2002年第5期) 图46是一种改进型涡流室内喷射式结构图.其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相同,但性能更优.其主要改进处是将涡流室安装在温度很高的气缸壁上,可充分利用发动机工作时的热量,使喷油器喷入涡流室内的燃油充分雾化,燃烧效果更佳,排放污染物更少.  相似文献   

7.
(上接2002年第8期) 排气再循环EGR是控制NOx排放量的主要措施,一般EGR率(即排气再循环量)为15%~20%为最佳.EGR率<15%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EGR率>20%,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会很快恶化,排气中的HC浓度也会大为增加,因此必须实施排气再循环EGR反馈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信号由EGR控制阀开度传感器检测、提供.电脑ECU经过分析计算后向EGR控制阀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其开度,不断地调整EGR率,使排气再循环中的EGR率时刻在电脑ECU的控制之下保持在理想状态,从而有效地减少了NOx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上接2001年第12期) 4.2.2电动燃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电动燃油泵主要由泵体、永磁电动机和外壳三部分组成.永磁电动机通电即带动泵体旋转,将燃油从进油口吸入,经燃油泵内部,再从出油口压出,为燃油系统供给压力油.燃油流经燃油泵内部时,对永磁电机的电枢起冷却作用,由于电机浸泡在燃油中,没有空气,燃油泵工作时,不可能发生着火.电机部分包括固定在外壳上的永久磁铁和产生电磁力矩的电枢以及安装在外壳上的电刷装置等,电刷与电枢上换向器相接触,其引线连接在外壳的接线柱上,燃油泵外壳两端卷边铆紧,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拆卸的总成.  相似文献   

9.
(上接2001年第11期) 4.1.2热线式空气流量计 a)热线式空气流量计的结构 热线式空气流量计的基本构成是由感知空气流量的白金热线,根据进气温度进行修正的温度补偿电阻(冷线)和控制热线电流并产生输出信号的控制线路板,以及空气流量计的壳体组成.根据白金线在壳体内安装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主流测量方式和旁通测量方式两种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电喷技术是现代摩托车发动机供油技术最先进的形式之一,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摩托车最典型的高新技术。早先电喷技术只限于大排量豪华型摩托车上,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电控元件成本大幅度降低,小型二冲程摩托车也开始采用这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a)同时喷射系统:在发动机运转期间,各缸喷油器同时开启且同时关闭,由电脑ECU同时喷油指令控制所有的喷油器同时动作如图7(a)。其喷油正时与进气、压缩、作功、排气的工作循环没有什么关系。其缺点是由于各缸对应的喷射时间不可能最佳,有可能造成各缸混合气形成不一样。但这种喷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燃油税的逐步开征,传统化油器式摩托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追求高功率,低油耗和微污染的要求,唯有采用电喷系统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项目标,国外摩托车自1980年开始应用电喷技术以来,已从最初的大排量四冲程摩托车发展到如今的小排量二冲程摩托车上,国产摩托车也已开始应用这一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