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90年代,摩托车市场在我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火爆时期,摩托车厂家“蜂拥而起”,产量大幅上升。1997年,我国摩托车总产量突破1000万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由于暂时的“供大于求”,以及城乡道路建设滞后等多种原因,1998年,中国摩托车市场进入“减速运动”中。面对所谓的“减速运动”,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摩托车行业仅仅是开始步入“成熟期”。也就是说,1998年中国摩托车市场处于第二波行情前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摩托车工业从80年代末开始便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年产量由几万辆爆炸式地增长到年产摩托车千万辆,成为首屈一指的头号摩托车生产大国。而随着产量的增加,我国摩托车市场也已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争夺有限的顾客和市场,各摩托车生产厂家及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  相似文献   

3.
蜂窝纸板在摩托车整车包装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摩托车生产大国,不仅产量大而且品种繁多,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摩托车的产量已达1466万辆,并且最近几年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量均在逐年增加。大量的摩托车要进入市场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包装,面对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摩托车市场,各摩托车  相似文献   

4.
1995年我国摩托车以近于人们预期的产量783万辆载入史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另一个结果——高达180万辆的库存积压。由于摩托车产量剧增导致严重的市场供求失衡,进而引发出波及所有企业的价格大战,使我国摩托车市场出现疲软。当前摩托车市场形势由于1995年盲目追求产量所造成的当前严峻的摩托车市场形势,波及所有的大小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尤其是180万辆的库存积压,使得企业“三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导致企业资金流动恶化。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促进销售,占领市场份额,今年以来几乎所有企业都采取了降价促销政策,降价幅度从3%至  相似文献   

5.
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有关人士在分析我国摩托车发展趋势时指出,1996年摩托车年产量仍将比1995年增加,但已持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将有所放慢,预计年产量在850万辆左右。“八五”期间,我国摩托车产量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2%,1995年产量为783万余辆,基本实现了产销平衡。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摩托车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有关人士希望摩托车企业不要盲目  相似文献   

6.
郝娟 《摩托车技术》2006,(10):118-121
摩托车国际标准和相关认证法规作为摩托车市场重要的“游戏规则”,在市场中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顺应规则则畅通无阻,悖离规则就只有等待“出局”的命运。随着我国摩托车向出口型产业发展的趋势日见端倪,学习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尽快与国际标准和认证法规接轨,才能在国际终端市场脱颖而出。2006年9月7—9日,“摩托车ISO国际标准研讨会”和“摩托车认证法规及相关技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研讨会在各摩托车企业苦于无从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之际召开,犹如一场“及时雨”,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国内摩托车企业提供了有关国际先进标准和认证法规及相关技术的第一手资料。研讨会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摩托车行业现状,围绕摩托车ISO国际标准和国内外摩托车认证法规和相关技术,内容前瞻,针对性强,对我国的摩托车行业颇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摩托车营销主要经历了“以产定销”、“市场营销”和“社会市场营销”阶段。我国目前为摩托车产量第一,摩托车市场的买市场已形成,消费者日趋成熟,对人格质量和售后服务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在在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应改变“以产定销”的经营方式,完善“市场营销”在价格,质量上占有优势,以用户需要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摩托车市场日趋多元化,并开始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专家据此提醒摩托车生产企业,应重新审视本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正确定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盲目上马和低水平重复,使得国外摩托车产品乘机涌入国内市场。如何占领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各大厂家绞尽了脑汁。从去年开始,各生产企业已由单纯注重增加产量、提高市场份  相似文献   

9.
据信,目前进口摩托车在中国市场节节退缩,其所占份额已不足10%人们现在看到,中国大陆,从城市到农村,从山地到平原,从内地到沿海,一辆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国造”。是什么原因使国产摩托车如此让国人“钟情”呢?主要是国产摩托车具有洋摩托难以企及的五大优势: ——规模优势。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达到 335万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特别是进入“八五”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又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从1990年的97万辆,增加到1994年的522万辆,年产量每年增长52%,成为世界上摩托车产量最大的国家。预计1995年摩托车产量将达600~700万辆,到年底全国摩托车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上半年,我国几大摩托车厂家的产量和销量都大幅下滑,同比跌幅达30%~50%不等,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后是韩国、日本货币大幅贬值及俄罗斯经济动荡的负面影响显现,中国摩托车市场进一步萎缩。更叫人忧心的是中国大面积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原本是摩托车黄金地带的也成一片“汪洋”。不少业内人士对我国摩托车行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坐式摩托车的生产历史长、产量大、技术成熟,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所接受,并受到青昧。我国坐式摩托车市场是80年代中期才兴起的,坐式摩托车的生产也是从1988年轻骑摩托车总厂形成两万辆“木兰50”生产能力开始的,到现在已有8年历史了。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内坐式摩托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从而兴起了生产坐式摩托车的热潮。据1995年底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含台湾省)共有37家企业生产坐式摩托车,现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断言,被誉为“中国摩托车之王”的嘉陵是“短缺经济好汉,难越过剩经济关”。但嘉陵集团却凭借自身市场观的“裂变”重振昔日“好汉”雄风,在摩托车市场“混战、大战、决战、死战”的激烈竞争中一路“斩关夺隘”,又重新夺回了一度失落的市场。嘉陵1979年开发生产出我国第一辆作为代步工具的民用摩托车以来,已累计向市场投放摩托车近1000万辆,占全国市场保有量的1/5以上,被誉为我国摩托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1993年起就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产销国。但分析世界各摩托车大国外销和产量的比率,我国则相形见绌,且有限的外销产品,还集中于拉美、非洲、东南亚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面对世界摩托车大市场,中国摩托车工业如何发展,并最终在国际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我认为,其突破点首先应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五羊—本田”摩托车在我国摩托车林中独树一帜、亭亭玉立。 1996年12月,“五羊—本田”品牌在我国摩托车市场上被推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1997年,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五羊—本田”产销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名牌效应十分突出。这是消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技术》2011,(11):26-26
近日,根据俄罗斯一咨询公司进行的“2005—2010年俄罗斯摩托车、低座小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市场及其2011—2014年预测”市场营销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2010年俄罗斯的摩托车市场总体规模为20.3万辆,其中进口量占95%,其本国产量仅为5%。与上年相比,总销量增长了35%。  相似文献   

17.
综合信息     
今年我国摩托车市场展望据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全国摩托车产量已达到5227021辆,比上年增长44.69%,产销率达97.06%,居世界摩托车产量首位。产量居前10位的是:嘉陵85万,建设80万,轻骑70万,金城40万,上易30.5万,北易23万,南方21.5万,长汽18.3万,无锡18万,五羊11万。据统计:1994年全国共有摩托车整车厂家152个,其中上目录119家,上目录车型820种,行业经济规模已初步形成,但“散、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有待于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摩托车生产、消费大国,年生产能力已达1000万辆以上。而市场年需求量只有800万辆左右,从而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用户对摩托车的质量、性能、档次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为期不远,我国摩托车市场将与世界摩托车市场接轨。而我国摩托车工业尚处于发展的稚嫩阶段,整体技术质量水平低,绝大多数摩托车生产企业尚不具备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下乡”是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之后.国家提高农民购买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升级的又一重要举措。除支农惠农初衷外,引导我国摩托车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压力下积极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促进摩托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是实施该项政策的重要目标。3月13日《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出台后,行业各大企业积极行动,迅速拉开了“摩托车下乡”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摩托车增长在经过1996年市场强制性的“冷处理”之后,继续沿着平稳发展的路子前行。据机械部摩托车处对全国上目录的10.5家整车企业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行业产量为226万余辆,同比增长11.6%;销售220万余辆,同比增长12.9%;库存比率较去年有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