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3.
当前,全社会都在讨论上海自年初开始的交通综合大整治行动。这次行动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不少外省市公安同行还到上海来取经学习。不可否认,这次大整治行动规格之高、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处理的交通违法案件之多,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动用的警力资源也几乎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甚至动用了派出所治安警力并加班加点、全警出动。特别是这次大整治行动主要是针对违法违规的交通行为,以规范社会的交通秩序,整治长年来没有采取的对非机 相似文献
4.
设计一种高度可调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按钮,通过该信号灯控制开关能够根据不同人的身高需求进行高度调节,通过脚踏式控制开关使电机驱动升降机构对信号灯控制开关进行上升或下降的调节,以实现不同身高的人均可以操作信号灯控制开关的按钮.解决现有交通信号灯按钮高度固定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道路交通信号灯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良好的出行... 相似文献
5.
动态交通下车辆路径选择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优化动态交通下物流配送成本及服务水平, 依据交通流量将运输时间分为不同时段的不同分布, 建立了具有时间窗约束与物流成本最小的车辆路径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 设计了自然数插值编码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对不同交通状况下配送方案选择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显示遗传算法是收敛的, 依据交通状况选择相应的配送方案, 不仅物流成本降低了2%, 而且服务水平也提高了5%。 相似文献
6.
协作环境下的访问控制具有动态性和上下文相关性,传统的访问控制不能满足协作系统的特殊需求。针对协作环境的特点,从任务分解及映射、时间约束、授权委托等方面对传统的RBAC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一个支持委托的访问控制模型(DS-RBAC)。最后给出了由多种控制机制相结合的实现方案,实现了协作组内部自主授权和动态访问控制相结合的灵活权限管理。 相似文献
7.
微观交通参数采集是智能交通中的重要技术。本文用基于车辆跟踪的方法提取微观交通参数,首先,利用动态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车辆跟踪;然后,建立适于交通参数采集的摄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车辆跟踪的车辆位置检测算法,瞬时速度估计算法,并阐述了其它交通参数采集方法,试验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取交通参数,实施方便。 相似文献
8.
考虑协作式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与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车辆之间的退化机制,构建由CACC车辆、ACC车辆以及人工驾驶车辆组成的混合车队.应用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车队在不同规模情况下的队列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复杂网络上的交通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网络上的简单交通流模型。对于规则网络和无标度网络来说,都存在着从自由相到堵塞相的尖锐相变。相变点的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由网络本身的拓扑结构决定的。随着网络节点N的增加,网络的相变点在带周期边界的规则网格是NO.5量级的,而对于无标度网络则几乎不变。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城市道路空间传统规划设计范式的自省,分析街道设计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从项目组织、设计对象和设计方法等角度分析街道设计情境特征,指出从批量复制的传统规划设计到单品定制的街道设计需要完成的认知转变。结合天津市道路空间相关政策演进及街道设计实践,剖析街道设计面临的现实窘境。结果表明,街道设计及其所昭示的规划设计行业跨界融合态势,是受机动车导向理念支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要尽快适应的范式转移。 相似文献
11.
动态路径搜索是动态交通分配与动态车辆路径导行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之一。本文给出了动态有效路径的明确定义,并将深度优先搜索的树搜索算法、寻路定向性、层次空间推理策略以及A^+算法中的定向估价函数相结合,提出了动态有效路径的一种有效算法。在新算法中通过对交叉口延误的特殊处理,使得城市交通路网中的分向交叉口延误得以充分体现,并有利于将交通导行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相融合.文中同时对动态有效路径搜索在动态车辆路径导行和动态交通分配的应用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交汇区域(路网结合部)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综合考虑异构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与转换需求,基于多智能体和局部感应控制思想,对路网结合部匝道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单点CPSO-RBF-PID 匝道控制模型、关联主线多匝道一致性协同方法和不同主线间匝道竞争性协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路网结合部进行网络拓扑,建立基于分布式网络多智能体的匝道协同控制方法.并选取相应路网结合部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能够起到有效地稳定路网结合部交通流密度,缓解结合部区域交通拥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维系地铁和公交线路间的合作运输联盟,需要公平合理的分配合作产生的收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提出合作收益分配模型.考虑线路间的结构关系,将合作运输分为联合运输模式和共同运输模式,分别构建收益分配模型.在联合运输模式中,考虑不同线路在出行路径上的连接顺序,在收益函数中引入贡献度参数,重新分配路径上的合作收益... 相似文献
14.
将电力网络安全域跨学科应用于交通工程,提出了交通网络的安全域,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流量状态(工作点)满足N-1安全准则工作点的集合.该集合具有封闭的边界,边界内工作点都满足N-1安全,边界外工作点都不满足N-1安全.首先,定义了交通网络的N-1安全性,定义为在某一条道路发生阻塞不能通行时,网络是否容许车辆通过其他路径到达目的地而不引起阻塞的性质.其次,提出了交通网的安全域模型与边界方程.再次,提出了基于边界距离的安全评价方法.最后,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表明安全域能不经仿真准确预测N-1后的结果,边界距离反映了安全或不安全的程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能在事前提高安全性.上述结果均通过了仿真软件Trans CAD的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5.
多智能体技术在交通系统协调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智能体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交通控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应用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交通系统控制模型逐步得到交通工程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在分析交通系统协调控制模型和多智能体技术在交通系统协调控制中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交通系统协调控制模型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超载、道路容量、汽车增长速度、公共交通、交通管理技术、区域规划与交通发展规划、环境污染、道路基础建设、相邻区域公路管理协调及高科技信息技术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因素,对现有综合交通网进行完善,以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避免由于目前我国现存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容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地铁站台客流的顺利出站与换乘导向标识提供的有效引导服务关系密切.本文对地铁站台导向标识系统的布局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导向标识的服务特点,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标识引导服务效能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乘客与导向标识的交互特点,以分段概率函数的形式表达乘客接受引导服务的过程;其次以导向标识协同服务效能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导向标识布局优化模型,证明简化后的模型是基于协同覆盖的选址模型,并设计启发式算法对模型求解.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站台出站导向标识布局优化中,优化后标识服务效能增加32.5%,引导范围增加39.16%.计算结果证明,该模型有效提升了导向标识系统的服务效能,可以为更多乘客提供引导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为动态掌握公路交通发展与交通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关系,构建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评估模型.根据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内容和特点,从交通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在分析公路交通发展状态向量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模型,进而以甘肃省公路交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例研究表明:该评估方法可行.模型计算的结果有助于制定符合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改善措施与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轨迹收集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行驶轨迹被采集并用于
交通流研究。车辆轨迹数据主要包括车辆运行的位置与时间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推算出
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及其与前车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等驾驶行为参量。通过研究轨迹数据可
以揭示车辆自身的运行规律,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道路环境对车辆的作用规律,以及由此
产生的宏观、微观交通流现象,因此,轨迹数据研究受到日益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与轨迹数据
收集相关的历史,介绍了自然场景下采集的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NGSIM)数据及实验场景
下采集的车队轨迹数据,并梳理了近几年基于车辆跟驰轨迹的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以交通振
荡、交通回滞为代表的交通流关键实测现象研究工作;整理跟驰行为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
不对称跟驰行为、稳定跟驰行为的存在性、跟驰行为的记忆效应、任务难度、随机性、异质性。之 后,介绍基于跟驰行为分析成果而构建的仿真模型。最后,从3个方面评述现有基于轨迹数据的
研究,并提出未来展望:交通流关键实测现象方面,应收集更多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并尝试构建更
加普适性的理论或模型解释交通流现象;跟驰行为分析方面,可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或生理、心理
理论,量化驾驶员跟驰特性与生理、心理特征,并将两者结合深入分析跟驰行为的机理;仿真建模
方面,可更多考虑驾驶员生理和心理变量,使模型更具人性化特征,并关注模型的评价方法,注重
模型对实际交通流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