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复合材料发动机机体的弯曲疲劳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机体材料的疲劳损伤,以刚度下降为设计准则来描述疲劳损伤参数及预测寿命,对疲劳断口进行了SEM观察,确定疲劳断裂破坏机理,为复合材料发动机机体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功能材料结构来制造发动机机体是使车辆功能轻量化和提高技术含量的关键方法,本文利用半解析广义双重傅立叶级数解法对汽车功能材料结构发动机机体进行了分层剪切研究和数值分析。通过机体的动态特性试验,获得了机体所受复杂载荷下关键部件的应力响应,并用试验验证计算结果。从而证实了功能结构发动机机体的优越性,并为功能结构机体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机体不但承受着燃气爆发压力、旋转及往复惯性力的作用,而且外负载的反扭矩通过台架系统与发动机支承作用于机体。采用有限元结构强度和刚度计算分析的手段,通过一种典型机体故障模式的分析,阐述了在台架试验系统中不同支承形式对机体可靠性试验验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汽车车身轻量化是解决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之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车身最理想的轻量化材料。选择发动机罩作为典型的车身件,以发动机罩的尺寸优化分析和结构设计要求为设计前提,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发动机罩的结构进行设计,通过对设计后的发动机罩进行性能仿真分析,验证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两种确定有限元细化模型边界条件的方法,并通过对Ⅴ型大功率发动机机体的局部细化分析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对比,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与同结构金属发动机罩进行了对比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的头部合成加速度峰值比金属发动机罩平均低30%,在结构加强位置类似的情况下,其更有利于降低头部伤害值;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罩对发动机舱内布置影响较小;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罩在受到行人头部冲击后能够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降低事故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7.
EQ491电喷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匹配优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目前最新发展的商用发动机一维模拟软件GT-Power建立了EQ491电喷发动机工作过程计算模型,并对软件的模拟精度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EQ491电喷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进行了优化计算。计算结果可以用来指导EQ491用发动机的改型设计。  相似文献   

8.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发电机与电动机功率匹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中发动机与电动机功率匹配关系的研究,确定了两者功率最优匹配的实现条件,建立了功率匹配系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混合动力系统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陈全世  宋云 《汽车工程》1998,20(2):124-128,107
本文根据材料性能试验结果,将实际采用的玻璃材料简化成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然后复合材料保险杠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验证了这种简化计算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计算精度并能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在此基础上,又对电动汽车的复合材料车身-车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结构分析,验证了玻璃钢较适合工作为电动汽车车身材料,同时,证明了采用加强筋,预埋件等特殊工艺以加强车身的整体及局部刚度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浅谈铝质材料在发动机连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车用发动机连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使用性能要求,测量了铝合金中的LY12的常温疲劳性能,并给出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计算了在150℃高温条件下用LY12制造轻型车和轿车发动机,连杆的安全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采用常规铝合金和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造车用发动机连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2m传统燃油客车为研究对象,依据WP10H400E62发动机冷却需求,开展了中冷器、散热器和电子风扇等主要零部件选型计算校核研究,并应用基于KULI开发的冷却模型对冷却系统的性能进行仿真验证,希望通过样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的反馈情况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以便为冷却系统零部件的选型和仿真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汽车发动机曲轴疲劳强度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汽车发动机曲轴进行了符合实际情况的三维建模,校核了曲轴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强度,并通过曲轴的疲劳试验对分析和计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对忽略惯性力、忽略相邻曲拐影响以及忽略扭矩的简化模型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不同建模方法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对曲轴圆角形状优化、圆角应力分布和强化工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特征造型的机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了用基于特征造型的三维变量设计方法进行发动机机体的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并对用此方法建立的实体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和详细的结构设计,以节约设计时间和提高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13L发动机平台,更改了活塞、连杆和曲轴的尺寸,开发一款12L发动机,完成了主要的性能开发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性能排放指标;在原13L发动机的GT-Power模型上进行修改和校核,建立12L发动机的GT-Power模型,对其模型进行标定和验证,最后利用12L发动机的GT-Power模型计算分析了高压共轨的燃油压力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并通过台架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CY4102BZQ柴油机机体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Pro/E三维软件和I-DEA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东风朝阳柴油机厂开发的CY4102BZQ柴油机机体的结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对机体受力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机体的最大应力部位。同时对机体进行了预紧和爆发2种工况的应力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和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的精确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计算机工作站对复合材料强化后的活塞进行温度场、热应力、热变形、机械应力、机械变形有限元分析,探讨复合材料强化的方式与结构尺寸对温度场与应力分布及变形影响的趋势。复合材料增强活塞技术已在几种车用发动机活塞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经有限元分析、机械物理性能的测定及发动机性能的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增强活塞结构设计合理,热疲劳强度和抗热应力、机械应力和变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活塞工作能力提高,能更好地满足汽车发动机增压强化的需要。复合材料增强活塞技术有着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计算机工作站对复合材料强化后的活塞进行温度场、热应力、热变形、机械应力、机械变形有限元分析,探讨复合材料强化的方式与结构尺寸对温度场与应力分布及变形影响的趋势。复合材料增强活塞技术已在几种车用发动机活塞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经有限元分析、机械物理性能的测定及发动机性能的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增强活塞结构设计合理,热疲劳强度和抗热应力、机械应力和变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活塞工作能力提高,能更好地满足汽车发动机增压强化的需要。复合材料增强活塞技术有着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利用计算机工作站对复合材料强化后的活塞进行温度场、热应力、热变形、机械应力、机械变形有限元分析,探讨复合材料强化的方式与结构尺寸对温度场与应力分布及变形影响的趋势。复合材料增强活塞技术已在几种车用发动机活塞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经有限元分析、机械物理性能的测定及发动机性能的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增强活塞结构设计合理,热疲劳强度和抗热应力、机械应力和变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活塞工作能力提高,能更好地满足汽车发动机增压强化的需要。复合材料增强活塞技术有着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共轨喷射系统参数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应用AVL公司先进的发动机模拟计算软件BOOST建立了电控D6114ZB发动机的仿真计算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应用MCC燃烧模型,分析了在标定工况相同喷油量和喷油提前角下不同的喷油规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共轨压力和喷油规律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等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汽车发动机罩盖对行人头部的保护性能,减少人车事故中行人的受伤害程度,建立了行人头部冲击器撞击发动机罩盖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行人头部冲击器撞击相同结构的聚丙烯复合材料、钢制发动机罩盖的行人头部保护性能,比较了不同材料发动机罩的吸能特性,探究了发动机罩盖影响头部HIC值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3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利用LS-DYNA依次进行了试验的仿真计算与分析,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头部HIC值的影响顺序,并对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盖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为降低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盖的头部碰撞损伤相关加速度值,增加其吸能特性,对翼子板进行了局部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经过局部优化,铰链结构能使碰撞区域远离行人头部与翼子板尖角处碰撞最为激烈的发动机罩铰链边缘区域;弱化翼子板侧边垂直尖角的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对行人起到保护效果;改进后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盖的质量相比原来降低51.5%,更有利于满足对车身的轻量化要求,增加车辆燃油经济性;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盖的静态刚度进行了分析,扭转刚度得到增加,弯曲刚度和侧向弯曲刚度值变化在10%范围内,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