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付泽 《汽车情报》2006,(29):9-10
今天,当你走入汽车企业,无论是乘用车企业还是商用车企业,映入你眼帘和钻进你耳根的最热门词汇肯定是“降成本”。而当你光顾汽车4S店或浏览汽车媒体时,“降价”又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显然,“降成本”和“降价”是因果关系,不同厂家同一档次的汽车产品,在销售时要想通过降价而赢得市场,就必须在其研发、制造过程中“降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正>汽车是拉动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汽车的制造工艺和质量取决于装备水平。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大量依靠进口装备,成本大大增加。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断降低制造成本,中国要实现汽车强国梦想,不可能建筑在长期依赖进口装备的沙滩上。本期东方时评《创新汽车  相似文献   

3.
先进的汽车产品技术、创新的汽车产品设计是需要通过制造技术在制造出的产品上来体现。而汽车制造技术是一个涵盖了原材料状态的选择、毛坯制造、成形加工、切削加工、表面涂饰、装配试验、检测、输送、生产线布置、物料供应等等多学科、多专业、关联度极广、相互影响极为密切的复杂系统。汽车质量的80%来源于制造质量,汽车成本的70%来源于制造成本,汽车产品市场需求反应灵敏  相似文献   

4.
制造成本是制约汽车制造企业车间经济指标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不断降低成本是汽车制造企业车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成本结果为导向,提出全面精准控制汽车制造企业车间成本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监督和评价各种基于过程管理的生产、质量、效率等管理体系的成本绩效,强化过程管理的效果和明确过程改善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进入2008年.对于整车厂家来说诸多的上升“符号”不断出现:CPI上涨、人民币升值、油价飙升、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扬:伴随着城市容量的饱和.汽车使用的各种限制条件.既限制了汽车消费.也提高了汽车使用成本:出于环保的考虑.汽车的排放标准越来越高.对汽车制造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制造成本加大:出于安全的考虑.汽车制造在研发、用料、配置和工艺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在拉高汽车制造成本。在此情况下.汽车价格却不能提高,整车厂家可谓受尽了“夹板气”。  相似文献   

6.
关于汽车涂装降成本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汽车涂装工艺、材料、设备及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汽车涂装“设计”过程中的成本理念,提出了汽车涂装降成本的思路及汽车涂装中与成本息息相关的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制造装备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装备技术依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制约了整个汽车制造水平的发展。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装备部部长陈长年教授。陈教授指出,我国汽车制造装备企业未来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汽车工业与制造装备的关系从历史角度观察,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和一个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装备的先进性和制造成本。反之,汽车产品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制造装备的发展。比如,大约一个世纪以来,组合机床自动线以其高效率统治了汽车工业的生产。由于竞争加剧,汽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从几十年缩短到4年。组合机床自动线由于缺乏柔性而无法适应。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巨人福特与机床巨人INGERSOLL合作,研制了集高柔性及高效率于一身的高速加工中心,由它组成的柔性自动生产线的问世,加快了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有几十种新车上市的原因之一。也正是近年大量先进数控设备的采用,使我国轿车装备整体上进入柔性化时代,支撑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投资的一半以上是用于购买机床,其中,进口机床额约占80%,成为机床消费主体,约消费了全社会40%的机床。图1表明,我国汽车产量与机床进口增长同步。按照发展总战略,2020年,我国汽车产  相似文献   

9.
《天津汽车》2008,(3):28-29
当迈入奥运年,环保的呼声更加高涨;当国家将“节能减排”写八“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作为汽车制造工艺流程中投入最高,耗能最大、产生三废最多的涂装车间首当其冲成为关注焦点。但中国汽车工业本身的基础设施薄弱,与国际汽车潦装技术之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何在更低的成本下进行高质量、低能耗及低排放的汽车涂装成为汽丰制造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面前的最大命题。中国汽车涂装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有着怎样的迫切需求?在提高喷涂质量、降低成长及VOC排放方面推出了什幺新产品、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目前我国汽车销量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下,我们更需要先进的制造装备和技术,从而制造出更加节能环保、成本低廉、质量出色的汽车。本期专题《精益生产创造汽车制造业利润》摘要了第六届汽车发动机现代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的精彩演讲,选取《JX4D24(Puma)发动机制造工艺开发思路与原则》,两文旨在拓宽国内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断加深,高价值专利筛选和培育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对于专利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就变得更加重要。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缺乏相关的专业性专利质量评价体系,而汽车行业的专利迫切需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从而提升专利的价值。因此,构建汽车专利评价体系,可以弥补汽车专利创新评价方面的空白,为专利质量评价及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提供重要参照,为高质量专利筛选、转化、运营提供支撑,推动汽车专利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汽车的拥有量也在逐年的增加。现如今,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催化剂载体的特点、催化剂载体的种类,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特点。并且对未来的研究开发方向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3.
李白 《汽车与配件》2014,(27):34-38
<正>以"清洁能源"为愿景和使命的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将战略焦点放在了提升传统发动机燃油效率,以及推进电气化技术发展上。去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五阶段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国五标准),将中国汽车行  相似文献   

14.
安全、环保、节能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主题。开发车体轻量化、安全性能高的汽车,同时又要使设计、制造的成本降低,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变截面柔性辊弯成型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下一代辊弯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并行工程为汽车产品开发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与变化,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供了行之有效解决方法,文章旨在阐述并行工程在车身开发中的重要意义。文章分析车身开发中并行工程的运行机理,车身开发中并行工程的实施要素以及车身开发并行工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合理运用并行工程可以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基于并行工程的车身开发已经成为汽车生产企业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有效地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电子商务这一产业快速发展,因此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线上和线下交易也在逐渐增多,信息化营销也已成为一种新时代的主流营销模式.汽车营销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汽车营销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随...  相似文献   

17.
杨安杰 《天津汽车》2009,(10):12-14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增长幅度令世界瞩目。文章介绍了中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对中日两国汽车工业在汽车密度、汽车保有量及千人汽车拥有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我国与日本相比相差甚远,但我国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汽车产销量在未来的3~5年内会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18.
周欢 《时代汽车》2021,(1):86-87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得汽车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汽车行业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生产上的便捷,还潜存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消耗问题.因此,在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亟需解决生产汽车时产生的石油消耗、钢材消耗等问题,以缓解当前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出现濒临枯竭的问题.而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降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开来,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然而我国目前正在提倡保护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汽车制造业,在将来汽车制造业会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希望汽车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技术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方振华 《时代汽车》2021,(8):182-183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也逐步埋入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技术的大量应用,让汽车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机械结构,众多复杂的系统与构件也让很多传统维修手段不再适用,如何针对性开发更为高效的汽车维修方案,提高汽车维修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众多行业工作者的关注重点。信息技术与汽车维修行业的结合,让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通过在技术层面的优化与改进,汽车维修整体效果得到大幅度加强。在本文中,笔者将会针对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借此可对相关从业人员起到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