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的地铁地下换乘通道将在2008年6月投入使用,届时,地铁2号线与13号线将实现地下换乘。  相似文献   

2.
依托新建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针对新建换乘通道采用多分部开挖的施工工序难题,采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施工工序引起的既有地铁车站、新建换乘通道、围岩介质等的力学响应.结果 表明:从既有地铁车站底板附加变形、新建换乘通道初期支护变形及围岩塑性区指标来看,工况1所引起的最大变形值及塑性区体积均相对最小,建议...  相似文献   

3.
换乘通道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关键,而换乘通道客流密度是评价站点设计优劣的最有效指标。研究基于LEGION软件的仿真试验,建立了地铁换乘通道客流密度与客流强度、换乘通道长度及宽度的关系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长度和宽度换乘通道适宜客流规模。基于模型仿真,研究提出了人行通道是否使用物理分隔组织单向交通的临界条件,分析了行人逆向通行对单向通道正常方向人流状态的干扰影响。通过广州市部分地铁换乘站点的实测数据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试验法建立的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北京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新增地下检票厅开挖对周边结构影响,探究检票厅开挖过程中施工措施的应用效果,采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检票厅及周边结构位移进行分析,研究周边结构的位移特征,分析周边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检票厅开挖后最大竖向位移为18 mm,最大水平位移为4 mm;周边结构的竖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换乘通道结构顶板...  相似文献   

5.
地铁线网往往会在城市中心区规划2条及以上的线路并形成换乘.若换乘站并未能同步实施,先建车站往往通过预留换乘节点的方式以形成今后的换乘条件,使得后建车站的设计、建设难度增大.以南宁地铁先建的1号线与后建的3号线换乘站金湖广场站为例,基于复杂的控制条件,探究出不同的方案并进行比选,引入"0-4评分法"及"权重评分法"进行方...  相似文献   

6.
介绍我国地铁发展现状,调查目前国内现存换乘车站,分析地铁乘客换乘时的典型习惯性心理特征,阐释换乘车站的设计要求,分析既有几种换乘车站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出一种地铁换乘车站双向同台换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曦湾名苑基坑工程西侧紧邻已运营的地铁2号线车站和区间隧道,采用 MIDAS-GTS 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研究了基坑采用咬合桩、支护桩和止水帷幕结构施工时基坑围护结构与地铁结构变形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基坑采用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的选型合理;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受力明确,基坑护壁的变形小于一级基坑限定的数值;土体变形与卸荷引起既有地铁车站与隧道的变形未超出安全限值;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基坑监管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吴建侠 《铁道建筑技术》2022,(11):177-182+187
依托实际工程,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分析方法,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比研究富水砂层地区换乘车站施工期间,不同降水深度和开挖方式对既有车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坑降水的渗流固结作用有利于缓解坑底土体因开挖卸荷和围护结构挤压引起的隆起,考虑基坑降水的数值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值;基坑降水有利于抑制坑底隆起,对于变形要求相对严格的工程,可适当增加坑底降水深度来控制既有车站上浮量;对于一侧开挖面积较小的十字换乘车站,对称开挖对竖向位移的影响不大,但对水平位移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站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设计为例,通过对枢纽站客流特性分析,研究匹配大客流车站建筑布置,提出适合三线同厅换乘的设计原则,以此探究交叉干扰最小的单循环流线,进而优化换乘路径上空间组织方式,有效地控制三线之间的换乘距离,在满足高效便捷乘降的同时,保证换乘大厅的安全疏散。结合静态功能评价方法,分析站内设施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其布置形式,力求使地铁枢纽站能体现大客流公共交通建筑的特点,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站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西安地铁双寨站为例,探讨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既有高架站与新建地下站的换乘方案设计。分别从站位选择、换乘方式、换乘流线组织及既有车站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3号线既有车站改造规模后,得到如下改造方案:拆除车站东侧楼扶梯及电梯,增设地面换乘厅;西侧拆除3号线附属北侧楼梯;在南侧设置进出站厅,将3号线既有车站主体内部空间均转换为付费区。这样14号线便可采用通道结合地面换乘厅的形式进行换乘,并与3号线站厅层连接。客流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案设计较为合理且改造工程量较少。  相似文献   

11.
地铁隧道施工会对周围地层产生扰动,引起周围地层应力的释放和调整,从而导致相邻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倾斜,严重时甚至出现失稳和坍塌,造成重大损失.文章以杭州地铁3号线隧道穿越某新建中学的盾构施工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建立考虑隧道-土-锚杆-桩-建筑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2.
地铁小半径曲线与车体振动、舒适度及轨道状态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广州地铁各曲线进行长期试验研究,分析小半径曲线与轨道状态、车体振动、行车舒适度的关系以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行车速度越大,车体横向加速度越大,乘客舒适度越差;曲线半径越小,乘客舒适度越差;通过小半径曲线与其他曲线、直线的轨道质量指数(TQI)对比发现,曲线的半径越小,TQI越大,轨道状态、轮轨接触关系越差。最后提出通过小曲线的速度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对地铁车辆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地铁车辆速度的提高使城镇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如120 km/h的地铁车辆,其速度高、发车间隔短、换乘方便,但速度提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噪声、气密性等问题。文章研究地铁车辆气密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气密性评价指标建议和提升气密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进尺对隧道掌子面的影响,基于极限分析法推导掌子面稳定安全系数的公式,并同Vermeer公式做对比分析,进行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黏聚力围岩,除了采用短进尺外,必须要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围岩强度;随着黏聚力提高,内摩擦角的增大,各进尺下稳定安全系数提高。随着开挖高度的增加,稳定安全系数降低,在较小开挖高度下,更能体现短进尺对稳定安全系数的作用。随着进尺的增加,拱效应开始发挥时的临界覆跨比C/D随着进尺的增大而增大;大进尺下,需要更大的埋深才能使得破坏不扩展至地表。各进尺下稳定安全系数随着重度的增加而降低;局部破坏下,地表超载对稳定安全系数没有影响;破坏波及到地表时,不同进尺下,稳定安全系数随着地表超载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辆车体传热系数一般是通过试验得出的。文章采用CFD方法,根据实际试验工况,模拟试验时的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过程,从而得出接近实际的地铁车辆车体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建京张线八达岭地下车站超大跨及群洞的特点,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大规模复杂洞室的开挖全过程,对深埋群洞11种结构断面的整个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且对开挖断面和开挖顺序进行优化,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特别是地表沉降控制,在计算过程中将地表沉降位移结果作为对环境的影响指标。计算结果表明:在地下群洞开挖过程中,由于群洞埋深较大的原因对地表的影响不大,引起的地表位移为3.5 mm,在允许的范围内,说明设计方案比较合理,对设计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辆牵引拉杆装置稳定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压牵引拉杆在极限承载下因忽然弯曲导致结构失稳破坏,从而影响转向架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文章从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角度剖析了杆件结构失稳的力学原理,提出了改善杆件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思路和可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某型牵引拉杆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与实验表明,在工程可能的极限载荷下,牵引拉杆装置可有效确保稳定性,并利用有限元技术成功预测出牵引拉杆装置的失稳临界载荷。这为设计分析类似牵引拉杆装置提供了一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践,对铁路站场内地下工程采用浅埋暗挖法技术,在设计、施工中的关键点进行了介绍和论述,并结合设计概算进行了经济分析和评价。对加深浅埋暗挖施工法的认识和拓展浅埋暗挖法的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管片渗漏水是地铁隧道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地铁列车的运行安全。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渗漏不仅威胁施工安全,还会影响工程质量。为解决区间隧道中的管片渗漏水问题,以杭州地铁5号线隧道为例,对渗漏水来源及流通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现场测试和地质水文条件对区间内管片渗漏水的来源进行分析,确定了管片渗漏水的来源为地下承压水。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的地勘资料,根据承压水流通机理分析后初步确定承压水会沿着一定路径流通后导致病害的发生,并对承压水的流通路径进行验证。然后对承压水通道(UCWC)的形成原因提出假设,即桩基础的加固作用导致地层之间性质的差异,地层性质差异导致沉降差的产生,在开挖和扰动作用下,沉降差进一步增大引起层间裂隙,形成流通通道。最后,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并据此提出了对应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管片渗漏的渗漏水来源主要为承压水,承压水流通至病害区间引发管片渗漏。承压水通过UCWC流通至病害区间,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得到UCWC的成因为车站加固结构与软弱地层存在的沉降差异。针对承压水流通路径以及UCWC成因,提出了长管二次注浆施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