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德滑坡趋向和道德调控功能弱化是目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待义利关系的困惑心理.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制度伦理的建设,对实现道德他律,从而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义利现,加强当前社会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针对宗教道德对公民道德建设影响较少有人深入研究的现状,文章在分析宗教道德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较全面深入的从执政党、宗教界和学术界3个主体探究了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发展路径,以期宗教道德能更好的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的历史时期,道德有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道德建设的加强对社会法治国家的构建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环节中的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两个重要,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道德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今天,对海洋生态道德进行探讨和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分析了海洋生态道德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海洋生态道德的内涵和功能.提出了进行海洋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立足民族性,体现全球性——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潮流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面对全球化,我国的道德建设应立足民族道德,体现全球伦理。这既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STCW78/10公约强调船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规范成为重中之重,但是面对全球社会道德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加强航海类学生个体德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经济活动不容道德干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定要以高尚道德的牺牲为代价”,这些错误论调严重扰乱了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章正是从这几种论调入手,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从舆论建设和理想教育两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德性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面貌,他们的德性状况不仅检验着我国的道德水平,也将影响我国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诸多的政治理论课中,思修课教学可以从教师的德性水平、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等方面入手,在道德意识、道德取向及道德人格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德性提升提供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是分属于两门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德来自现实社会。师德建设应从教师现实的教育活动出发,坚守道德底线,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把社会的价值引导与教师的自我完善结合起来,于平实中超越。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革,也必须引起伦理道德体系的新变化。社会主义新型伦理的建构,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实践紧缩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健全道德调控机制,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逐步进入社会主义伦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与当代诠释,其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整合都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13.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读和谐德育,剖析其中蕴含的辩证法因子和内在规律性,进而对当下高校和谐德育建设提出对策,努力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论“南通现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现象”是南通群体性公民高尚道德素质的体现,是南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南通现象”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的现实活标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对南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起着关键契机和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这一目标的定位,反映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以知识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德育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走出一条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创新之路。本文正是从德育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所在。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制度自信是支撑、是保障。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根本保障。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有深刻认识.但同时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他的两部传世佳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对比悬殊、相互矛盾的问题,前者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后者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由此学界多把亚当·斯密视为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将人的自私、贪婪、不诚信与不择手段挑拨到新的高度,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现实社会亦不能独善其身,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我们对此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积极应对,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切实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师德是教育之魂,加强师德修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师德建设的基本特点、建立师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提高师德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