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轮对内侧距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国内外轮对内侧距方面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车轮踏面形状、轨距和钢轨轨头形状的情况下,进行单纯改变车辆轮对内侧距的滚动台试验研究,分析等效锥度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保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相同的情况下,增加轮对内侧距有利于改善轮轨关系和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②在车轮踏面形状、轨距、钢轨轨头形状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改变轮对内侧距,必然会导致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机车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对于我国目前采用的车轮踏面形状、轨距、钢轨轨头形状而言,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0 mm,将导致轮轨接触等效锥度的增加,从而降低车辆的运动稳定性临界速度。③轮对内侧距的选取与车轮踏面形状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改变轮对内侧距以后,必须根据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变化重新对其进行综合优化,确定合适的车轮轮缘踏面外形。  相似文献   

2.
京津客运专线动车组与我国既有线路机车车辆有很大不同。既有线机车车辆轮对内侧距为(1 353±3)mm,京津客运专线动车组轮对内侧距为(1 360±1)mm。后者轮对的转向架通过京津正线R=400 m及联络线R=200 m的曲线时,其轨距是否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检算。根据检算的结果,提出客运专线正线曲线半径≮500 m及联络线曲线轨距加宽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速列车与道岔的垂向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道岔垂向不平顺激扰模型,进行了机车车辆与道岔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的仿真研究。针对我国铁路提速实际,详细分析了提速客车及提速货车对道岔的动力影响;并具体分析比较了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贫固定型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的动力性能;此外还讨论了道岔磨耗对轮/岔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速道岔垂直磨耗维修标准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4.
轮对内距尺是测量铁路机车车辆轮对内侧距离的专用计量器具,测量范围为1 345 mm~1 365 mm。使用时将定位钩放在车轮轮缘上,内距尺的固定测头和活动测头分别靠在被测车轮内侧,寻找读数拐点,读数最小值则为轮对内距值。使用专用检具对轮对内距尺校准,并对测量结果开展不确定度评定,以给出车辆轮对内距测量值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5.
轮对内侧距是保证动车组运营中动力学性能稳定和运营安全的重要参数.通过该参数的大样本分析发现,运营中的某和谐号动车组轮对内侧距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轮对微动、轮辋碾宽、辐板微变形等因素是引发轮对内侧距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保证动车组正常、安全运营,轮对运用修及高级检修时,需按要求检测轮对内侧距,超出标准要求时应及时更换轮对或对...  相似文献   

6.
刘新明 《铁道车辆》2006,44(6):37-38
我国铁路高速列车的引进和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走在高速前列的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新干线轨距都是1 435 mm,与我国轨距相同,其高速车辆轮对内侧距为1 360 mm。而我国轮对内侧距为1 353mm。因而国内有关人员认为,我国速度200 km/h及以上车辆的轮对内侧距应该设定为1 360 mm。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目前轨道交通行业自由状态和AW0(空载)状态下的轮对内侧距标准,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地铁车辆轮对内侧距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AW0状态下轮对内侧距的变化情况的仿真计算,建议在不改变轮对制造工艺的前提下修订轮对内侧距标准要求。分析结果表明,轮对内侧距标准由(1353±2)mm改为1353-1+2mm后,车辆的过曲线安全性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速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速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涉及诸多因素。选择中国车轮踏面LMA与钢轨CHN60、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踏面JP-ARC与钢轨JIS60和欧洲标准车轮踏面S1002与钢轨UIS60,比较这3种轮轨关系的几何参数差异,编制了轮轨接触几何的数值分析软件,计算不同轮对内侧距情况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比较在轮对内侧距为1353和1360mm情况下,轮对横移时的滚动圆接触半径差和接触角差的数值计算结果,探讨适应于我国高速车轮踏面形状和轮对内侧距,为高速轮轨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铁路机车车辆轮对内距尺检定装置检定结果验证的可靠性,根据内距尺的特殊结构,提出一种采用传递比较法验证铁路机车车辆轮对内距尺检定装置检定结果的方法。通过方法描述、不确定度评定和实验结果验证,全面展示铁路机车车辆轮对内距尺检定装置检定结果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速客车轮对动力学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不同车轮踏面及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改进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算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然后通过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客车蛇行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数值计算中,主要考察了LM、LMA、S1002和XP55等4种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由1350 mm到1360 mm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车轮踏面形状和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且LMA型车轮踏面与1353 mm的轮对内侧距匹配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要确定合适的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须从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出发,综合评估车辆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车轮踏面外形及轮径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车轮踏面磨耗导致车轮外形改变,使其滚动圆直径产生偏差,对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影响较大.为了对其影响程度进行表征,依据某动车组车型建立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磨耗程度下的稳定性、平稳性及安全性指标,研究踏面凹形磨耗对列车运行的影响.动力学仿真分析发现,随着车轮外形和轮径变化的加剧,产生轮轨接触的非对称现象,导致车辆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平稳性变差.因此,为了保证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应设法避免使用外形严重磨耗的车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轮和轨道用钢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通过对比国内外车轮和轨道用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指明微合金化是提高高速列车轮轨钢性能的关键因素:微合金化能够在保证高强度的同时显著提高钢的韧性,从而提高钢的抗疲劳性能。并对近期关于高速列车轮轨磨损、滚动接触疲劳以及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理论分析及计算、缩短到发线有效长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等,对减小到发线有效长度,进而节省站场建设工程投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先确立了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原则及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其次对到发线有效长构成理论和列车安全防护距离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选取合适的计算参数计算出到发线有效长,最后对缩短到发线有效长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与车辆性能、列控模式、车载设备性能和站坪坡度有较大关系。经过理论计算,到发线有效长可在目前国内颁布规定的长度上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考虑粗糙表面对轮轨蠕滑的影响,从微凸体的微米尺度跨越到米的尺度,着力于摩擦的物理学本质,建立干摩擦工况下的轮轨蠕滑力的二维动态计算模型。通过微凸体接触与断开来模拟轮轨接触的滚滑运动,讨论不同速度、蠕滑率、轮轨表面粗糙度参数等因素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对每个因素造成的轮轨牵引系数的变化进行数值分析。在中低速情况下,通过对线路测量数据和实验室JD对滚机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大,黏着系数随之下降;适当增加轮轨表面粗糙度能提高轮轨间的黏着系数;同时以非人为划分的方式重现接触斑内牵引系数变化的过程,从黏着区到滑动区的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15.
轮轨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是影响大轴重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了40 t轴重重载货车动力学模型,从轮轨磨耗、疲劳损伤2个角度,研究曲线半径对40 t轴重货车通过曲线时动力性能的影响,给出最小曲线半径的建议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货车在曲线上运行时,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均在小半径曲线上更严重;与400 m曲线半径相比,曲线半径800 m时轮轨磨耗降低68%,轮轨间出现轮缘接触的频次得到有效控制;曲线半径1 200 m时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分别降低80%,58%,滚动圆外侧10~30 mm内基本不再出现疲劳损伤。建议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取1 200 m,困难情况下取800 m。  相似文献   

16.
跨座式单轨车曲线通过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座式单轨车因其结构与传统的铁道车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传统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价标准不再完全适用。本文借鉴《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GB 5599—1985),根据跨座式单轨车的固有特点及其实际运用经验,提出以导向轮导向力、转向架导向力矩、车体浮心高度、走行轮轮重减载率、走行轮胎侧偏角以及走行轮胎最大垂向作用力等评价指标来对跨座式单轨车的曲线通过性能进行评价,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藏客车轮对旋修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青藏铁路客车轮缘异常磨耗导致的轮对旋修问题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研究认为,在满足轮缘应用限度的前提下,轮缘厚度越小时旋修轮对越经济。  相似文献   

18.
结合法国SCULFORT公司生产的数控不落轮机床,就机车车辆轮对在不落轮机床上的定位方法展开论述,分析其摩擦驱动轮的定位原理及其特点,并结合其它不落轮机床的定位结构形式进行了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