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的潜艇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在21世纪初几十年里应用于潜艇的新技术已在20世纪里得到了发展,随着这些新技术的融合,未来潜艇的性能和适用性较之20世纪的潜艇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细水雾自动灭火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消防技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理论性探索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已步人了应用性试验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海军用有限的艇载水源.以超细滴径的水雾扑救潜艇舱室火灾,开创了细水雾新技术。由于灭火所需水量极少,所以细水雾技术一出现就受到各国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潜艇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宫杰  万彪  吴梵 《船海工程》2004,(1):45-47
潜艇在海军中服役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却以强大的攻击力,顽强的生命力,良好的隐蔽性引起了世界各海军大国的注意。新的世纪中,随着各项新技术在潜艇上的应用,昔日的“水下杀手”将展现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潜艇安全是潜艇执行任务的基础,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潜艇事故时有发生.本文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潜艇事故,总结归纳碰撞、火灾爆炸、机械故障3个大类主要事故的原因,剖析事故深层原因,在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措施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碧海舞蛟龙     
033G型常规导弹潜艇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可使用反舰导弹的常规潜艇,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研制。  相似文献   

6.
它们大多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超凡的性能,它们是美国潜艇中鲜为人知的一个级别。在美国潜艇发展史上,人们几乎难以找到关于该级潜艇的文字记载,但该级潜艇对美国潜艇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难以抹杀的,它们就是美国20世纪初研制的V级潜艇。下面就让我们来慢慢揭开美海军V级潜艇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正是现代潜艇处于萌芽的时代。当时,世界各国的发明家、建造师纷纷加入发展潜艇的行列,推出自己的杰作,潜艇设计和建造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形形色色的潜艇各自展现独具性能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美海军潜艇技术创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有报导,在这创新的世纪里,美海军提出了潜艇技术创新的新计划。 (1)潜艇体形结构的创新将集中在船体内部。例如,美海军在海狼级吉米·卡特号攻击型潜艇的船体中部采用的是非水密舱,这种舱体可使潜艇部署体积更大的武器和传感器,其中的一些武器包括多种无人驾驶水下航行器和水下发射的飞行器。  相似文献   

9.
飞机和潜艇是20世纪初出现的具有革命意义的两种军事装备。其后,在军事家和造舰工程师的脑海中出现了用潜艇来搭载飞机实施作战的想法。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将这两件新式武器实现有机结合的这个想法是需要无穷的想象力和智慧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常规潜艇如何发展,这是人们极其关注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以简述常规潜艇的特点和在未来海战中的地位为导言提出了21世纪我国常规潜艇发展的思路设想,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总体综合优化设计概念。以及21世纪我国常规潜艇总体研究设计的基本点,总目标和应探讨应用的先进技术。可供我国潜艇研究设计部门作为拟定“十五”国防预研课题的型号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与实质,指出了网络中心战对潜艇隐蔽性带来的挑战。通过介绍无人水下平台的概念、使命及特点,从三个侧面论述了其对提升潜艇网络中心战能力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现代战争与潜艇使命,提出了对21世纪常规潜艇的要求。通过分析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优缺点,提出21世纪常规潜艇动力发展方向:柴电与小堆核电组合动力推进。接着介绍了可用于柴电与小堆核电组合动力推进系统的几种堆型,最后通过分析确定:潜艇装备柴电与小堆核电组合动力推进系统是21世纪常规潜艇动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布放回收系统是潜水器的重要配套装备,先进可靠的布放回收系统能直接提高潜水器海洋作业安全性和作业效率.本文简要分析了在潜水器布放回收系统设计中存在的缓冲保护、自动对接、风浪补偿及恒张力排缆等关键技术难点,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研制应用的几种典型潜水器布放回收系统.随着潜水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布放回收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陆炳哲  聂辉 《舰船电子工程》2005,25(1):20-24,88
提出了潜艇成像的全新概念。现代潜艇的获取外部图像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潜艇潜望镜和光电桅杆,而是通过空中、水上和水下三维方式的多种成像传感器实时地向潜艇指挥员提供艇外图像信息。通过这种潜艇成像系统提供的全方位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潜艇的作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潜艇的隐蔽性。潜艇成像系统是由8种成像子系统组成的。分别对8种成像子系统的技术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潜艇在海战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鱼雷、水雷、导弹以及深水炸弹等水中兵器的打击,因此潜艇水下抗爆炸冲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同时提高潜艇水下抗爆炸冲击能力也是提升潜艇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述了潜艇抗爆的研究现状及采用的常用抗爆方法,提出了3种最新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气泡帷幕衰减水中冲击波的理论机理和实验研究成果,为潜艇抗爆炸冲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层间水对水下双层结构撞击历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志远  朱锡  吕岩松 《船舶力学》2007,11(2):259-264
双层壳体结构是潜艇等大型水下结构的重要结构形式,潜艇结构的水下碰撞是潜艇的主要事故形式,然而,针对双层壳体的潜艇结构水下碰撞问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却极为有限.文中首先提出潜艇碰撞问题,并对其碰撞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潜艇水下碰撞环境下,层间水对碰撞历程的影响和双层结构的碰撞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数值仿真计算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双层板结构在碰撞过程中,层间水对撞击速度、碰撞力以及双层板吸能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层间水对双层壳板撞击历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接触初始阶段,耐压壳板将由于层间水的存在,与非耐压壳板组成抗冲击弹簧体系参与抗冲击作用,吸收冲击能量,这对于双层壳板的防撞性能是有利的;二是非耐压壳板穿透后,层间水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水对耐压壳板的粘附作用,耐压壳板的抗撞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国外常规潜艇AIP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AIP潜艇的几种形式、基本原理、组成及特点、发展概况,以及各国AIP潜艇的装备情况,对几种形式的AIP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重点介绍了瑞典SE/AIP技术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AIP技术是未来常规潜艇的发展趋势,SE/AIP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潜艇悬停的基本定义和特点,介绍了悬停系统对潜艇的重要意义,认为此项技术能有效提高潜艇在未来海战中的作战能力。总结了悬停控制的五项关键技术,重点解决潜艇悬停状态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悬停控制策略的合理制定,关注关键设备的研制并进行半实物仿真试验。结合型号产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两套实现潜艇悬停的系统控制方案。整个悬停控制可以采取泵排泵注和泵排自注两种控制方式,并比较了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影响潜艇悬停的相关因素,指出了悬停控制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护卫下一代新型航空母舰,欧洲各国海军正合作开发护卫舰上的舰载防空与反潜武器系统。其中,法国、意大利联合建造的“地平线”护卫舰和英国45型防空护卫舰将装备用于防空和反潜的各种武器系统。另外,西班牙和挪威的护卫舰也各装备了美国和欧洲研制的各种先进武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lgorithmic formulation of the clay and sand pipe–soil interaction models recommended by the DNV-RP-F109 code for dynamic on-bottom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bmarine pipelines. The pipe–soil force update algorithm is formula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mputational elasto-plasticity and applies Backward-Euler integration to ensure stability and robustness for large time step sizes. Algorith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by utilizing a closed-form solution and subincrementation. A numerical verification study covering full cyclic displacement ranges of a 12 inch pipeline is presented. The new formulation is shown to increase the time step size by a factor of up to 50 compared to commercial software tools for on-bottom stability analysis. This achievement will be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for long-duration 3D nonlinear time domain on-bottom stabilit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