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史·郑和传》说:“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这44×18丈,换算成公制为138×56米。这样的大船为郑和随员马欢,费信和巩珍三人所证实。而大船的长宽比例为2.45∶1也和泉州发现的宋船2.5,大体相似。可见宋船和明船的历史是一脉相承,而不是偶然产生的。故我们认为《明史》所记是可靠的。查我国计算海船的尺度,有二法。一是虚算法,二是实算法。如使琉球船十丈。“舟长七丈,首尺虚艄三丈”,则宝船44丈中,其实长为30.8丈,其虚长为13.2丈,计算宝船的尺度,要用实长(30丈)不用虚长(13丈),合共仍为44丈。这是本文对宝船尺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有多大?这是航海史和造船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欣闻《航海》杂志开辟专栏讨论,这是个好主意,必将活跃学术争鸣的气氛。今试投一短文,与同行们共酌。·船队规模与宝船尺度·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浩浩荡荡  相似文献   

3.
阅毕1982年第3期《航海》载文《郑和宝船尺寸记载有误》。(下称《有误》),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借此与杨槱、施鹤群同志商榷:郑和下西洋的所有档案资料,被弘治年间的兵部郎中刘大辰付之一炬,几乎全部销毁。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郑和宝船问题带来重重困难。资料缺乏,但历史事实是不容抹煞的。曾跟随郑和西下的人员以亲身经历目睹事实,写下了纪行著作传世为证。回族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郑和“宝船”的大小问题,目前学术界、航海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本刊现发表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副主任丘克辉同志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考》一文作为引子。对“宝船”的大小问题,欢迎大家来稿进一步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5.
《航海》1983年第5期载志诚同志的《郑和九下东西洋》,较详细地概述了郑和一生的远洋航行事迹,然而该文没把郑和於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之行统计进去。此次航行见於正史记载的就有三处:  相似文献   

6.
林永存 《航海》2005,(5):8-12
郑和下西洋研究热点中的“宝船之谜”,至今纷争莫属。在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之际,厦门福船作坊复制“郑和宝船”模型一艘,在上海举办的“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参展。这艘由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和福船作坊洪玉生技师共同研制的船模,重现了“郑和宝船”的雄姿与风采,为破解“郑和宝船之谜”揭示了一种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顿贺 《船海工程》2004,(1):39-42
对于郑和大号宝船尺度,国内学术界持不同见解由来已久,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古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郑和下西洋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的结论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游艇业》2009,(4):32-32
仿明代郑和宝船建造图纸,前不久通过了中国船级社与挪威船级社的联合审批。投资700万元复建的郑和宝船有望于2010年夏季下水试航。试航时将载上市民志愿者,重走昔日郑和航海路线。这一计划,将称为“八下西洋”。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浩瀚的航海史上,记载着惊喜,也记载着悲怆。从徐福、法显、鉴真、汪大渊,到鼎盛时期的郑和,构成了中国航海史的主线。在“郑和时代”,其船队之浩大、技术之精良,航线之久远世界无出其右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辟了航海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内的大变革。但在郑和之后,中国航海却戛然而止,让世界无数人扼腕痛惜。从此,中国远离了曾引以自豪的航海时代,也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接下来中国经历的是一段段耻辱的历史。2005年7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被中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航海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航海的姿态——航海壮志去又回!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于3月26日至28日在厦门召开的郑和宝船模型审定会,通过了由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制作的宝船模型。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制作郑和宝船的模型,是根据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下达的任务,由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协作,  相似文献   

11.
对郑和宝船的尺度虽然有不少学者进行质疑,但却有众多的学者给予回应,并确信各文献的记载。出土的宋代海船以长宽比与宝船相近,证明宝船是福船船型,而不是沙船船型。泉州古船可作为复原宝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信息     
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于2005年7月8日~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展出。今年海博会釆取“1+4”形式,除了主馆“郑和馆”外、还有航海、海洋、船舶、港口展览会四个分馆。走进大厅,迎面一座高4.9米的郑和全身白色塑像,穿过时光隧道,一座高9米的大帆和船首组成总高度达16米的“克隆宝船”,带领人们进入600年前郑和远航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13.
杨力 《游艇业》2014,(5):84-89
提起航海,中国人应该不会陌生。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在商代便出现了帆船运输。唐代对外贸易的商昭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使用的海船具有9个水密隔舱,抗沉牲好并没有桅和舵,可利用侧逆风行驶。12世纪初,中国首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15世纪初至30年代,郑和率巨大船队用了28年时间7次下西洋,所用宝船有9桅12帆,长44丈,宽18丈。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谱写了人类航海历史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征文获奖名单特等奖《郑和下西洋与宝船复原考析》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郑明一等奖《重铸辉煌唱大洋》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秘书长张钧雷《让海洋强国再现东方》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秘书长张宝印二等奖《郑和下西洋与实施海洋开发》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贾宇付玉《纪念郑和学习郑和走强海之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恒《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妈祖文化》福建省船东协会秘书长郑锵《历史的远航》(组诗)江苏省新沂市市委南吕《郑和航海推动世界前行的和平之旅》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牛角小学苏炎明三等奖《我国的海洋观和郑和下西洋》国家…  相似文献   

15.
洪长倬 《航海》2005,(5):34-36
深入考证,拙见以为郑和船队44丈×18丈或37丈x15丈的宝船不可能在龙江船厂制造。首先,在明李昭祥所著的《龙江船厂志》中记述,龙江船厂西界不抵大江,宝船何从下水?第二,龙江船厂所造五类二十九种船舶,最大的长九丈有余,在秦淮河或城濠岸边施工,并没有很大的船坞设备,大船无法承造。第三,永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学航海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将来要远航世界各国,为振兴中华民族的航海事业出力。可惜目前缺乏系统的航海史教材。对郑和、徐福等著名的航海探险家,宣传得也很不够,因此很多同学对我们祖先的航海业绩缺乏应有的了解。你们演出了《郑和下西洋》,则弥补了不足,更激发了我们热爱海洋之情。”  相似文献   

17.
郑和航海图     
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后,他的随员陆续写了一些书,如1434年巩珍著《西洋番国志》,1434年费信著《星槎胜览》,1451年马欢著《瀛涯胜览》和1520年黄省曾著《西洋朝贡典录》这些书都没有介绍和记载郑和航海方面的资料,仅记录了沿岸各国的风土人情、物产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8.
《航海》1981年第2期曾介绍了一位上海医生随郑和下西洋,名叫陈常。现据《嘉兴府志》记载,当时还有一位上海医生随船远航,他名叫陈以诚,号处梦,金山枫泾人。《嘉兴府志》称其“善诗画,尤精于医。永乐间,应选隶太医院。后从中使(宦官出使称中使)郑  相似文献   

19.
有的论著往往误把王景弘为郑和下西洋副使。如八一年四月三日《云南日报》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一文称:“明成祖派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出使‘西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教组合编的《江苏史话》郑和下“西洋”篇  相似文献   

20.
一舟 《中国水运》2005,(2):40-41
600年前(1405年),中国的郑和远洋船队令人瞩目。船队由260多艘海船(据考证,最大的“宝船”有1万多载重吨)组成,载着2万多人,航行13万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眩耀中国的富甲天下和乐善好施,说明中国当时造船规模和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87年后,西方才有了第一次远航。那是哥伦布带领3艘小帆船和87人,去追寻《马可波罗游记》中神秘的中国。但从郑和以后,中国从海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