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DL-6型有轨电车紧急制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可通过增加制动盘和闸片摩擦系数的方法解决制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有中低速磁浮列车不具备整车制动力管理功能,无法实现制动力利用最大化,从而影响司机操作与行车安全的问题。对整车制动力管理策略进行研究,采取全列车电制动优先,不足部分由液压制动平均分配的原则。文章系统性地介绍整车制动力分配管理策略以及电液混合制动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柳南驼峰峰高偏高、控制系统不完善、减速器制动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造成溜放钩车挂重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现有动车组采用电制动和空气制动相结合的制动方式,根据实际工况和制动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制动力分配方案。文中针对现有制动系统中车辆制动力存在故障时各单元施加制动力差距较大问题,提出一种由列车制动管理器根据各单元制动力能力值和载重比进行单元制动力分配,再由分段制动管理器在单元内按照等磨耗原则分配各车制动力的整车制动力分配策略。考虑多种工况下对制动力的需求,基于ControlBuild软件搭建动车组整车制动力分配逻辑,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可有效提高列车制动效率,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通过机车制动力的控制特点与平稳操纵关系的论述 ,对货物列车机车司机常用制动时掌握机车制动力存在的问题及“大劈叉”的利弊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常用制动时 ,控制机车制动力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SS4改型机车非操纵节在制动工况牵/制开关不转换,造成机车制动力不足的故障,结合机车电路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电制动力利用率不足、空气制动施加过于频繁、停车或起步阶段冲动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列车控制与管理系统(TCMS)的车辆制动力管理方案。方案涉及TCMS参与制动的各阶段相关制动参数的调整优化,以及制动系统和牵引系统在制动过程中实现功能的清晰界定。试验验证表明,提出的方案设计合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降低维修成本及提高乘客舒适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轨车辆在雨雪天气制动力不足现象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车辆频繁出现制动力不足是由于动车电制动滑行造成的,而电制动滑行原因是雨雪天气高速、大级位制动时动车电制动需求黏着系数大于可用黏着系数。根据故障原因,提出了在雨雪模式下将50~80 km/h速度时的电制动包络线由恒力改为自然特性,并在该模式下由原来的优先发挥动车电制动策略改为网络系统将整车制动需求值的三分之二作为电制动需求值发送给动车牵引控制单元的优化策略。最后,更新网络系统与牵引控制单元软件后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电制动包络线和整车制动分配策略后,电制动滑行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车辆在雨雪天制动再未出现制动力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机车牵引力、制动力计算的不足,提出了基于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前向多层神经网络模型方法,阐述了该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利用LM算法使得在网络结构最小、训练步长最短的情况下实现精度最优.仿真与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该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计算机车的牵引力与制动力,其精确性、快速性和抗干扰性都优于其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速动车组与内燃、电力机车等传统牵引动力设备有显著区别,其控制、制动系统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操作简便和导向安全的原则,在转向架结构、车体轻量化、列车动力分配、电传动控制技术、列车信息网络及制动系统都包含独特的核心技术。现对CRH2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特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制动模式针对性强,趋于智能化CRH2型动车组的制动系统具有多种制动控制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运行条件下对列车制动的需求。行车中,动车组制动控制装置能接受列车信息网络或司机操纵动作等指令,进行常用制动、快速制动、紧急制动、耐雪制动等相应的制动动作。1.常用制动特性。常用制动的制动力共分为7级,行车操纵中使用机会最多。系统在制动时自动进行延迟充气控制,M车(动车)上产生的电气再生制动除满足本车制动力要求外,多余制动力用来代替T车(拖车)的一部分制动力,T车制动力不足时则由其空气制动力补充,从而维持本制动单元(一个动车和一个拖车构成一个制动单元)所需要的制动力,并实现和保持规定减速度。另外制动系统还具有空、重车载荷适应功能,制动力能够自动按需变化,维持一定的减速度。2.快速制动特性。动车组的快速制动功能,具有比常用制动高1.5倍的制动力。在司机操作制动手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在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中增加线性涡流制动后,涡流制动力和空气制动力的分配原则。接着讨论了基于试验数据建立钢轨温升和闸片磨耗数学模型的方法。基于经验公式以减少钢轨温升和减少闸片磨耗为目标,提出一种分配涡流制动力和空气制动力的优化控制策略。通过优化计算,给出了涡流制动力和空气制动力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用货车手制动机存在因机械化装卸货物被碰坏和因车辆运载吨位提高所引起的制动力不够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结构简单,制动力大,工作可靠,缓解灵活,操作安全的脚制动机;适用于载重60T以上的敞车,棚车调车时人力制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涡流制动原理建立涡流制动力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建立LECB(线性涡流制动)三维仿真模型。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列车速度、气隙、励磁电流等因素对涡流制动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工况下的电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涡流制动力受速度的影响明显,低速时制动力快速上升并达到幅值,然后随着速度的增加,制动力下降并趋于平稳;励磁电流、励磁线圈匝数与线性涡流制动力成正相关,气隙、钢轨材料电导率与线性涡流制动力成负相关;相同条件下,励磁线圈材料为铝时,线性涡流制动系统产生的制动力大小优于励磁线圈材料为铜时产生的制动力。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大秦线2.1万t重载组合列车运行情况和存在制动力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出静态试验的方案,采集整理不同编组位置车辆制动缸压力分布情况和机车工作情况,梳理分析了导致不同组合列车制动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优化重载组合列车运行组织及平稳操纵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浩刚 《铁道车辆》2006,44(11):43-44
1问题的提出列车中制动力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行品质。当列车在施行制动时,如果制动力过强,容易将闸瓦与车轮抱死,并使列车在钢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电动车组电气制动与摩擦制动之间制动力的合理分配问题,它是电动车组改进和研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钢轮钢轨式轨道交通车辆的动力最终来源是车轮和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黏着力,列车的黏着力与其质量直接相关。地铁的客流特点决定了地铁列车整车的质量分布是相对均匀的,但是上海浦东机场线因其特殊的运营需求,可能出现不同车厢之间载荷极不均匀的工况,针对此特殊工况在既有的牵引力和电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基础上,优化了列车牵引力和电制动力的分配方案,避免了因车辆载荷不均衡所导致的车轮空转和打滑的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牵引力和电制动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对城际铁路CTCS2+ATO车载设备运用初期偶发停车“出窗”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对停车精度的影响因素;针对列车制动性能波动和车站坡度对列车精确停车的影响,提出改进的速度自动控制算法。通过车站坡度补偿计算列车惰行减速度,对制动工况下的列车制动力进行在线学习,进而调整施加和缓解制动力的时机,实现停车制动距离的动态调整。车站坡度补偿优化方案已在现场应用,解决了由于坡度造成的停车出窗问题;制动力在线学习方案已通过实验室验证,后续需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其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重载列车牵引质量和编组长度的增加,给列车操纵与运输安全带来诸多问题。2万t重载组合列车因制动力判断失误被迫停车事件频发,严重影响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文中基于多刚体动力学、120型控制阀动作逻辑原理和空气流动理论建立朔黄铁路2万t重载列车仿真模型,结合列车精细化操纵指导要求,对朔黄铁路2万t重载列车的试闸方式与制动力判断标准进行研究,提出更为精准有效的空气制动力判别方式,为列车途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提升运能和保障列车运行安全以及精准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墩台制动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制动力是影响桥梁墩台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针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制动力的传力特点, 研究在中-活载作用下无缝线路上简支梁桥墩、台顶制动力的分配规律,提出更接近于实际的制动力计算方法、 研究方法:针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的传力特点,采用将桥梁结构、台后部分路基以及上面的轨道结构作 为一个整体系统共同承受列车制动力的整体计算模型(即线-桥系统),运用有限元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研究结果:在对等跨度、桥墩等刚度的铁路多跨简支梁桥的墩、台顶制动力进行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找出了 影响多跨简支梁桥墩、台顶制动力分配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制动力的实用计算公式。 研究结论:通过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的墩台顶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铁路桥梁墩台顶制动 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经过分析该制动力实用计算方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使制动力的计算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