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10kV电力系统中性点几种不同的接地方式,分析了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对降低工频过电压、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及消除谐振过电压均有良好效果,建议我国客运专线铁路10kV电力贯通系统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地铁设备接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铁车站设备接地种类及接地方式、接地环境的分析,指出地铁设备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同时提出了共用接地电阻的确定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铁列车AC 400 V供电系统常用接地方式的比较,推荐了一种新型AC 400 V供电系统接地方式,并结合具体地铁项目详细阐述了此接地方式的特点、原理及相关部件的选择方法。此种接地方式以最低成本满足了地铁列车供电系统的供电连续性及检修维护及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和谐系列电力机车的3种接地故障检测方式,并对不同接地检测方式在不同接地范围发生单点接地时,隔离故障变流器后机车继续保持运行是否存在电气安全隐患进行了风险评估.通过仿真分析,当单点接地故障发生在电机侧、中间直流环节侧或牵引变压器二次侧x端时,无论机车采用哪种接地故障检测方式,均可通过隔离故障变流器的办法,使机车继续降功运行,无安全风险;当接地故障点发生在牵引变压器二次侧a端时,在低阻接地方式下机车隔离故障变流器运行仍存在风险,应停车救援;在高阻接地方式下机车隔离接地故障变流器运行存在风险,但能维持故障继续运行.通过以上的接地故障模式分析,便于指导操作人员在各种接地模式下保障机车车辆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5.
动车组运行工况复杂且车体结构具有差异性,车下各轴端接地电流分配不均,给接地碳刷维护带来不便。为探究动车组接地回流的基本分布规律,找出改善接地回流的方法,基于PSCAD仿真软件建立动车组在高速铁路上过吸上线动态仿真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探明动车组与吸上线的相对位置移动时动车组接地回流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动车组运行过程中不同车体的各个轴端接地装置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接地电流大小变化趋势,提出对动车组头尾车保护接地加装接地电阻器以及在部分保护接地回路串接阻值不同的接地电阻器两种接地方式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优化方式一保护接地电流较大的1车接地电流整体降低了50%;优化方式二使各车保护接地电流大小限制在72 A以内。优化后的接地方式抑制了保护接地电流大小并使各轴端接地电流分布均匀,以上结论为设计更优良的接地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轴箱轴承电流产生的基础上,对地铁列车直接接地和串联电阻接地2种方式下的轴承电流分布进行测试,其中,直接接地方式下车体与转向架、转向架与轴端直接通过保护接地线连接,串联电阻接地方式下车体与转向架直接通过保护接地线连接,车体与轴端保护接地线间串联50 mΩ的电阻。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2种接地方式下全车的轴承电流与牵引电流均呈线性正相关,且串联电阻接地方式下二者的相关性更明显,但牵引电流并非影响轴承电流的唯一因素,串联电阻接地方式对轴承电流的抑制效果不佳。由此,提出动车车体经串联电阻接地、拖车车体直接接地的新型接地方式,在建立并验证轴承电流仿真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对新型接地方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有2种接地方式相比,新型接地方式在大幅降低动车轴承电流的同时,不会升高拖车轴承电流;比较直接接地方式,新型接地方式下全车轴承电流均有明显的下降,抑制比例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7.
铁路一般采用沿线设置10 kV电力贯通线和自闭线的供电模式,贯通线为架空线的10 kV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近年来随着客运专线的建设,贯通线全线基本都采用电缆线路,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很大,铁道部要求贯通线为电缆线路时,宜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针对2种不同接地方式,分析了10/0.4 kV低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和保护接地的特点,对贯通线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以及单台和两台变压器时的中性点系统接地和保护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双缆实效屏蔽系数的计算方法和接地条件对屏蔽系数的影响。着重对双缆制电缆两端的接地方式对屏蔽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应采取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9.
电气化铁路通信设施传统的接地方式是分设接地,随着铁路技术与防雷接地技术的发展,接地正向着共用接地和综合接地的方向发展。本文对电气化铁路的通信设施接地方案进行了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地铁接地网的设置方式和水晶岛站接地网方案及采取措施的阐述,提出了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地铁综合接地网接地电阻值。  相似文献   

11.
浅谈铁路信号综合防雷系统接地电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信号系统机房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在综合防雷系统中十分重要,接地电阻的数值是判断接地装置好坏的唯一判据,测量出接地电阻真值很有必要。为此,分析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测量的原理,分析了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希望重视接地电阻测试工作,得出科学准确的接地电阻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城轨车辆接地系统的概念、分类和设计原则,对比分析了集中保护接地与分散保护接地、直接接地与接地电阻接地的优缺点,最后给出了100%低地板轻轨车的接地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隧道综合接地系统连接结构极为复杂,接地工程隐蔽,接地系统特性直接关系到隧道内电气设备运行安全。为研究高速铁路隧道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特性,对高速铁路Ⅰ、Ⅱ级围岩隧道和Ⅲ~Ⅴ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系统建立仿真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两类隧道综合接地系统在不同土壤电阻率和不同隧道长度时的接地阻抗特性,以及隧道洞室内电力设施接地端子处的接地阻抗和地电位升特性。计算结果表明:Ⅰ、Ⅱ级围岩隧道和Ⅲ~Ⅴ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系统可以满足GB 50065—2011规定的接地安全限值;高速铁路隧道洞室内箱变等电力设施不需要布设独立接地装置,直接与隧道综合接地系统可靠相连即可。研究成果已在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中成功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在地下车站结构顶板上方设置人工接地网时的电气参数合理性,采用 CDEGS 软件建立地下车 站的接地网模型,对比接地网在车站结构底板下方和车站结构顶板上方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区别,并由此展开车站 结构顶板上方的土壤电阻率、结构顶板上方覆土土壤厚度和接地网网格尺寸、导体直径的细化研究,结果表明: 车站结构顶板上方的土壤电阻率和土壤厚度对接地电阻值起重要作用,接地网的网格尺寸和导体直径对电阻值的 影响甚微,最后对接地网上方地表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严重的短路 接地故障时,在车站结构顶板上方设置接地网并不会引起地表上方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超标,具有较高的安全 系数,证明在地下车站结构顶板上方设置人工接地网的电气参数是符合相关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交直电力机车智能无源接地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指出原主电路接地保护的局限性。阐述了更新接地检测装置的必要性,分析了智能无源接地检测装置检测不同接地点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牵引变电站投运之后其接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以及电力系统进线避雷线连接,变电站接地拓扑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此时对牵引变电站的接地安全校验不应仅局限于变电站本身。为研究运行牵引变电站接地安全性,现场测试运行牵引变电站分流特性和站址土壤结构,并运用数值仿真计算手段,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对运行牵引变电站开展接地安全分析,同时对比分析牵引变电站接地网连接和不连接进线避雷线时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牵引变电站接地安全校验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整体考虑,避免只简单注重接地阻抗值是否低于0.5Ω;牵引变电站接地网连接电力系统电源进线避雷线后,接触电压、跨步电压和地电位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研究成果已在深茂高铁沿线牵引变电站接地安全校验中成功应用,通车后牵引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站综合接地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地网做为地铁车站综合接地系统,是我国地铁车站综合接地系统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地铁工程杂散电流的防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实现综合接地网“外引接地,绝缘引入”的设计思想,工程实践中应采用新型的接地引出装置,并在其穿越地铁车站结构底板时采取相应绝缘及防水措施,同时综合接地系统采用的材质也应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铁供电系统供电方式的特殊性,其接地系统的方案一直存在争议。结合国内规范及国内轨道交通项目的常规做法,从接地网的设置、低压侧的接地、接地电阻值的选取、直流系统的接地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以后的地铁接地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冻土地区,由于土壤电阻率的增大,电力设备的安全接地变得困难起来。介绍了在低温条件下对几种典型土壤以及各类降阻剂的电阻率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给出了土壤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低温条件下降阻剂的使用方法和降阻效果。总结了国内外冻土地区接地设计的实验。对改善冻土地区接地安全性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侯启方 《电气化铁道》2009,(3):11-13,16
从接地设计原则、接地网材料和寿命、接地网布置形式等方面,对常规铁路和客运专线牵引变电所的接地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接地网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介绍了预防接地网故障及优化地网设计的~些新方法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