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针对重型汽车在长大下坡路段的行驶安全问题,对辅助减速车道的设计进行研究。根据排气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的行驶模型,对重型车辆在长大下坡路段的下坡能力进行研究。根据下坡时制动器的温升模型,研究长大下坡路段的辅助减速车道位置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避险车道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避险车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速下坡车道的措施。基于车辆下坡运行阻力,研究了减速下坡车道的设置位置、长度、路面材料、料坑深度、车道宽度、入口速度、养护及相应交通工程措施等,并通过试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减速下坡车道避免了避险车道的诸多弊端,对长大下坡失控车辆的速度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避险车道是解决高速公路长大下坡处交通安全问题应用最广泛的道路设施,可保证失控车辆顺利驶入并起到安全减速制动作用。通过对国内外避险车道与主线夹角、引道长度和宽度、制动坡床长度等平面线形参数的相关研究,提出用于检查高速公路避险车道平面线形设计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的合理范围。同时结合实例,对设计避险车道的平面线形参数进行评价,为修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园明 《中外公路》2013,33(1):298-299
为了改善长下坡路段车辆的交通安全状况,在连续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是减轻事故严重程度的重要被动应急措施,也是为长下坡路段失控车辆提供强制减速的最为有效的安全防护工程措施.该文通过对中国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事故特征的分析,对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重型货车在下长大坡路段持续制动极易引起行车安全问题。本文提出在长大下坡路段增设辅助减速车道,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下坡压力。因此,引入温升模型,计算车辆下坡失速模型,确定下坡安全距离,以此为缓速车道设计提供依据。首先对发动机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联合作用下对重型汽车下坡进行研究。其次根据车辆系统动力学,进行汽车下坡能力分析。结合对汽车在制动鼓安全温度阈值内的汽车安全下坡距离的研究,得到下坡安全距离最长坡长为10 km左右,行驶坡度平均范围为3%~7%。基于此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设定位置。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车辆在减速过程中的行驶特征,分析了国内互通立交减速车道平面线形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主线减速段和匝道减速段的概念,明确了减速车道的界定,给出了减速车道长度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表,并阐明了减速车道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前重型货车在下长大坡路段持续制动极易引起行车安全问题,在长大下坡路段增设辅助减速车道,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下坡安全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行车制动器自动过程中温度变化模型,以制动器热衰退临街温度为阈值确定下坡安全距离,以此分析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位置设置合理区间。首先对发动机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联合作用下对重型汽车进行下坡能力分析,通过对行车制动器安全温度阈值内的汽车安全下坡距离的研究,确定不同坡度下车辆下坡行驶安全距离,得到下坡安全距离最长坡长为10km左右,基于此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设定位置。  相似文献   

8.
汤春文 《公路》2022,67(2):391-394
介绍了连续长大下坡的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即介绍了长大下坡路段实际等效危险高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再介绍了实际等效危险高差实际使用的案例;提出了危险性较大的长大下坡设置减速车道的建议;简要论述了避险车道名称的不合理,介绍了连续长大下坡的安全设施设计,推荐了避险车道标线的画法.本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连续长大下坡的危险性对比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中存在连续长大下坡后接主线收费站的情形,考虑到主线收费站的设置位置不仅影响着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还影响到收费站处的交通顺畅以及收费人员的安全,因此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与主线收费站间的净距研究是有必要的。通过对连续长大下坡终点后设置主线收费站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以载重汽车作为计算车型,研究载重汽车在连续长大下坡行驶时制动器的温度情况;根据制动力矩与制动器温度的关系,及驶完连续长大下坡之后载重汽车制动器制动性能的衰减情况与平均坡度、坡长的关系,以最不利情况取值,考虑载重汽车的满载状态,得出在无辅助制动下可以保证载重汽车制动器仍有效的连续长大下坡坡度与坡长值,提出制动器的减速度最大衰减系数,从而可以计算出在连续长大下坡之后载重汽车制动器所能提供的减速度;最后建立了基于驾驶员标志视认距离、汽车减速距离和驾驶员判别收费站内车道距离的净距计算模型,提出在不同设计速度和过渡段纵坡坡度下,连续长大下坡终点与主线收费站之间净距的建议值。结果表明:在驶完连续长大下坡后载重汽车制动器仍有效的情况下,连续长大下坡终点与主线收费站间的净距和载重汽车制动器制动性能的衰减程度有关,且在设计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过渡段纵坡坡度越大,连续长大下坡与主线收费站间的净距越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城市地下互通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合理区间,研究减速车道长度与主线、匝道的交通量和设计速度的交互作用对左出分流区交通冲突的影响,该文以武汉市两湖隧道工程地下互通立交为例,开展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试验,并提取冲突率(RCR)和碰撞暴露时间(TTET)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减速车道长度增加,分流区冲突率减小而TTET增大;(2)随着主线交通量或匝道交通量的增大,分流区冲突率未呈现显著变化,而TTET有不同程度的增大;(3)随着主线设计速度的增大或匝道设计速度的减小,分流区冲突率和TTET均呈现增大的趋势;(4)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减速车道长度是引起冲突率和TTET变化的关键原因,且综合来看地下互通立交左出匝道分流区减速车道长度的一般合理区间应设置为120~170 m,考虑工程经济性最大长度宜控制在195 m以内。  相似文献   

11.
为使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设置能有效地为刹车失灵车辆提供减速停车的避险作用,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避险车道的研究、设计和应用经验,对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整治建议,为百罗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3#避险车道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使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设置能有效地为刹车失灵车辆提供减速停车的避险作用,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避险车道的研究、设计和应用经验,对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整治建议,为百罗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3^#避险车道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公路平面交叉口左转弯车道安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我国平面交叉口左转弯车道的安全设计水平,在对我国左转弯车道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总结进行左转弯车道设计时应遵循的安全设计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提出适合于在我国推广使用的左转弯车道安全设计方法及其渐变段、减速车道、等候段、主线偏移段等组成部分的几何参数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重特大事故频发引起了道路设计者的重视。应用实践证明,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长陡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计为依托,介绍了避险车道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包括避险车道工作原理与设置位置;避险车道路线与路基路面设计;服务车道、施救及附属设施设计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最小长度取值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国内外资料调查和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车辆运行数据调查,研究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分流区驶出车辆的分流位置和减速特性.基于二次减速理论并考虑三角渐变段长度建立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和国内外研究分析确定模型中分流点初速度、分流鼻速度和两次减速度等关键参数取值.利用上述模型对减速车道长度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不同匝道设计速度的减速车道长度建议值.其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可用于不同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而进一步的调查和计算结果可以作为现行《规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重特大事故频发引起了道路设计者的重视。应用实践证明,在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长陡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计为依托,介绍了避险车道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包括避险车道工作原理与设置位置;避险车道路线与路基路面设计;服务车道、施救及附属设施设计等。  相似文献   

17.
肖宇 《中外公路》2012,(2):277-280
在长下坡路段设置必要的避险车道,是降低事故发生率、保证交通安全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针对武水高速公路K37+300段长纵下坡路段避险车道的设计,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对该路段设置避险车道的必要性、车道位置确定、设计驶入速度、避险车道长度、驶入角、线形、制动床材料、防护措施等方面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为避险车道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避险车道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交通安全状况,规范避险车道设计的相关参数,在基于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避险车道的涵义及其设置目的和工作原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避险车道在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上设置的必要性,并对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交通事故特性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运用数学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对避险车道位置的选取,几何参数、结构参数的取值以及附属设施等的技术参数设计指标,从而为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避险车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规范对变速车道长度进行了界定,但渐变段是否属于变速车道界定比较混乱,同时没有明确提出匝道车速、等待时间对变速车道长度的影响.通过对变速车道类型和驾驶行为分析,确定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然后,根据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车辆在变速车道的速度变化,分别确定了平行式加速车道、直接式减速车道每一部分长度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利用移位负指数分布模型,推导了平行式加速车道等待段中车辆等待一个可插入间隙的平均等候时间.最后通过算例确定了主线和匝道在不同设计车速下的加、减速车道长度.该长度比现有规范中的参考值偏大,因为该变速车道长度考虑了三角渐变段长度,为相邻立交间距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隋吉军  周彬 《东北公路》1999,22(3):6-8,62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车辆的集散口,而车辆在集散过程中的分流、合流与加减速又必须通过变速车道来完成。为使互通立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对变速车道形式的选择、长度的确定、纵断面设计与主线的配合进行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