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列车通过总重的逐年增加及车辆大轴重的频繁冲击,道岔尖轨侧磨与伤损日趋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制了减磨护轨和与此配套的轨撑护轨垫板.使用结果表明,减小尖轨侧磨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合理设置防磨护轨,可减缓峰下道岔尖轨的磨损,限制岔口部分的横向移动,大大提高峰下道岔的技术状况,减少维护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应用有限元方法,针对尖轨侧磨、间隔铁处钢轨压溃、轨底坡设置的不同工况建立三维弹性轮轨接触模型进行轮轨接触应力计算分析,揭示了病害产生的主要机理,并提出改善重载道岔服役性能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轴重大、轮轨作用力大、尖轨承载能力偏弱是重载铁路道岔尖轨侧磨严重的根本原因;间隔铁处的轨道刚度偏大和间隔铁与轨头下颚紧密接触对钢...  相似文献   

4.
介绍75kg/m钢轨AT12#固定型道岔在转辙部位所发生的尖轨拱腰、尖轨横弯、曲尖轨侧磨、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滑床板离缝等病害,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转向架稳态曲线通过基本模型,建立带新型护轨的小半径曲线轨道的转向架稳态通过计算公式,采用国际通用的Vogel磨耗指数,对新型护轨减轻轮轨磨耗效果进行初步理论分析,同时对相关轨道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新型护轨能减少小半径曲线轨道外轨侧面磨耗达50%左右;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减磨效果有所下降;随着外轨超高的增大,无护轨时外轨磨耗指数减小,有护轨时外轨磨耗指数略有增大,总的减磨效果减小;随着护轨刚度的增大,减磨效果增加;随着轮缘槽宽度的增大,减磨效果减小。  相似文献   

6.
姚鸿博  张崇礼 《西铁科技》2005,(1):19-20,41
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阐述曲线侧磨钢轨调边换轨之后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蒋生祥  刘武 《铁道运营技术》2005,11(3):25-26,29
针对半焊式无缝道岔遇轨温变化幅度较大时,尖轨普遍出现向内侧弯曲变形的现象,从道岔所受温度力入手分析了尖轨向内弯曲的原因,介绍了通过强化辙跟结构,增大间隔铁摩阻力,减少侧股基本轨的伸缩位移和受力的整治办法,并提出了预防和养修对策。  相似文献   

8.
减缓曲线钢轨侧磨的机理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轮轨接触理论,通过调整内轨轨底坡以取得机车车辆通过曲线时,轮轨接触合理的几何匹配,是减缓曲线钢轨侧磨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3年11月10日湘黔线大江口站站内正线区段26DG出现红光带,故障延时达7h.故障直接原因是基本轨扣件与护轮轨(以下简称护轨)扣件接触造成短路.该桥上护轨虽装设了绝缘装置,却未能防止两侧基本轨与护轨间偶然有导电物体搁置,造成短路(与扣件短路相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尖轨的轨高是影响轨道结构振动与变形、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及轨道养护维修工作量的重要参数,而尖轨轨高的测量基准则是检测尖轨轨高正确与否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尖轨轨高测量的第一测量基准与第二测量基准,假定车轮与钢轨均为刚体,以尖轨轨高之间的高差和以轨轮接触关系为依据计算得出机车车辆在垂直方向的位移作为2种评价指标,对尖轨轨高的测量基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测量尖轨轨高时,采用第一测量准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根据道岔的实际尺寸和平面布置,利用道岔区轨道的变截面,在Simpack软件中建造道岔模型和机车模型,模拟计算了机车侧逆向通过18号提速改进型可动心轨式单开道岔时对护轨的横向冲击响应,并分析了机车的运行速度和护轨平直段轮缘槽间隙量对最大横向冲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铁路18号道岔,分别采用迹线法、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车轮不对称磨耗对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轮轨接触力学行为特征、车辆直逆向过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尖轨、基本轨两侧车轮不对称磨耗时,会出现明显的正负锥度突变现象,轮轨法向接触应力增大;当尖轨侧车轮比基本轨侧磨耗严重时,转辙器区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轮对横移现象,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及横向Sperling指数、磨耗指数等指标均增幅明显,其中尖轨侧车轮比基本轨侧磨耗严重且为同相磨耗时,结果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特点,总结以往防脱护轨的缺点,对防脱护轨结构形式和受力状况进行研究,利用UIC33槽型钢轨做护轨,用特殊支架将护轨连接在钢轨上。与以往的护轨相比,本防脱护轨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施工及养护维修方便、可适用于各种道床形式,目前已用于房山线,使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4.
提速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之间需密贴紧靠,其间隙不得超过1mm,以确保行车安全。但因尖轨在刨切过程中受力不均匀,刨切量大小不等或因运输冲击、安装不良等诸多原因,道岔铺设投入使用后,易造成尖轨刨切部分局部硬弯(出现弯折点),使基本轨与尖轨间隙超标。普通液压直轨器由于受其本身结构的限制,只能对基本轨的局部硬弯进行调直,而无法对尖轨刨切部分进行较正、整治。当尖轨发生弯曲时,现场只能将尖轨拆下,用人工方法进行校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提速道岔在我段管区正线上的全面铺设,这一现象已十分突出。为此.我段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于1997年10月开始,联合研制开发了“YTJG-200型液压尖轨调整器”,以整治提速道岔尖轨刨切部分硬弯。  相似文献   

15.
《机车车辆工艺》2014,(4):I0002-I0002
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92年3月28日。公司产品覆盖铁路、石油、舰船三大行业,部分产品远销国外。主要产品有全贝氏体钢系列工务产品:尖轨、基本轨、辙又、护轨、曲线耐磨轨、鱼尾板等;内燃机、燃气机用进、排气门及气门座。  相似文献   

16.
重点介绍了更换曲磨轨施工,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技术、标准及要求,以期帮助铁路线路技术部门更好地掌握更换曲磨轨施工关键项点及注意事项,间接达到曲线钢轨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道岔尖轨的磨耗问题,目前高速铁路养护维修部门通过钢轨打磨、调整几何形位、更换钢轨件等措施进行定期整治,但多为基于工程经验和现场情况的被动性方法,整治效果并不显著,磨耗问题仍不断出现,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因此,需要对道岔区轮轨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明岔区钢轨磨耗的产生及发展规律,以及因磨耗引起的列车过岔动力学性能演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法。研究结论:(1)随着道岔服役时间的增长,转辙器尖轨和基本轨的磨耗均不断加重;(2)直尖轨垂向磨耗情况较曲尖轨严重,两者垂向磨耗均是随着断面不断加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顶宽35 mm、50 mm断面位置最为严重;直、曲基本轨垂向磨耗均是随着断面的加宽总体呈减小的趋势;(3)曲尖轨侧磨情况明显较直尖轨严重,两者均是从3 mm宽断面开始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直尖轨在顶宽5 mm断面位置侧磨最严重,曲尖轨在顶宽20 mm断面位置侧磨最严重;直、曲基本轨的侧磨程度基本相当且数值均较小;(4)随着尖轨磨耗程度的加剧,将会一定程度地导致轮轨动力相互作用的增大,进而提升了安全运行风险,但对车体振动加速度等舒适性指标则影响较弱;(5)本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道岔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ANSYS软件,建立铺设护轨的桥上无缝线路有限元模型,研究护轨中集聚不同温度力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采用50kg·m-1钢轨铺设护轨半径大于1 200m和采用60kg·m-1钢轨铺设护轨半径大于800m的曲线线路,当护轨中集聚小于20℃的温度力时,铺设护轨可提高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性,而对于采用50kg·m-1钢轨铺设护轨半径小于1 200m和采用60kg·m-1钢轨铺设护轨半径小于800m的曲线线路,当护轨中集聚大于20℃的温度力时,铺设护轨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桥上曲线无缝线路的稳定性,且半径越小,线路稳定性的降低越明显;对于桥上直线无缝线路,采用50或60kg·m-1钢轨铺设护轨后,当护轨中集聚小于30℃的温度力时,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均可得到提高,且护轨温度力越小其稳定性提高程度越高。通过减小护轨中的温度力,可减少伸缩调节器的使用,提高桥上无缝线路铺设的温度跨度。  相似文献   

19.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在道岔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岔与一般正线的区别就在于它多变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复杂的轨线布置以及走行线路的转换,以一般线路轮对踏面与钢轨轨头接触关系为基础,考虑转辙器区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翼轨与心轨,主轨与护轨以及心轨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平面布置,本文模拟计算了转辙器区和辙叉区轮对与相应轨线的接触与冲击情况,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尖轨与护轨横向冲击力,道岔区轮舅走行特征以及系统其它相关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列车启动距离和制动距离对道岔尖轨侧磨和伤损的影响,为地铁折返线道岔合理选型及布置提供依据,采用道岔侧向过岔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根据最小势能原理,考虑轮轨间摩擦系数随列车侧向过岔速度的提高而降低这一黏着特性,分析了不同启动距离和制动距离下,尖轨侧面磨耗及轮轨纵横向加速度等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计算表明,延长列车启动距离和制动距离可以提高侧向过岔速度,减轻尖轨侧磨,但会增加轮轨动力响应,且增加了运行长度,使折返运行时间变长.可以采取增大导曲线半径或直接换铺更大号码道岔来缩短运行时间.合理的启动距离和制动距离应该是:道岔基本轨前端距站台端部距离20~3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