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速列车操纵运行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高速列车的经验和中国京浪高速试验列车预研究的进展,应用先进的数值仿真方法,深入详细地开展高速列车操纵运行的研究。以京沪试验列车运行的可行性方案为基础,建立了京沪高速线路库、高速列车机车车辆数据库和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数学模型,研制了高速列车操纵运行的数值仿真程序,对京沪高速试验列车操纵运行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还对京沪高速列车进行了不同牵引重量、不同运行速度和不同停车方式的操纵运行的数值仿真。比较了京沪高速列车不同运行方案的运行时分、制动距离和能量消耗。研制的数值仿真程序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近年来的各次重大提速和高速试验中得到反复验证。  相似文献   

2.
德国高速铁路受电弓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发展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的又一发展方向。高速铁路一般以电力为主,如德国的ICE系列高速列车,日本的新干线及法国的TGV等都是由电力拖动的。高速铁路需要一系列高速配套技术:适应高速的路网及信号系统、高速受电弓、高速转向架、列车制动系统、符合动力学性能的车体等等。高速受电弓是高速铁路的重要部件,在受流中作为弓网系统的关键电器,应着重专门研究,这里谈谈本人所了解到的在德国及周边国家的电力机车上应用的高速受电弓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高速磁浮铁路工程造价涉及面广,投资额巨大,在现阶段高速磁浮已基本具备工程化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亟待结合高速磁浮铁路工程特点开展各类工程定额适用性分析。通过对高速磁浮土建、系统工程主要结构形式、工程内容梳理总结,对高速磁浮各类工程与现行铁路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定额匹配情况开展研究,进而确定高速磁浮铁路专业定额体系,在具体应用中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国进人了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时期,做为高速电气化铁路的组成部分,高速接触网的建设日益成为关注的重点,从已进行的高速接触网动态检测的结果看,高速接触网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轮轨高速电报导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根据轮轨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接触线的生产现状,研讨了接触线研究、开发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抗拉强度与导电率的矛盾,接触线的允许最高强度、最大截面、耐磨性及抗疲劳性等技术特性,国产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后,指出应研究开发镁铜合金、锡铜合金和铜包钢接触线。另外,对现有的银铜类合金接触线应改善它的平直度,以降低高线率,使质量达到国外同类先进产品的水平。并建议及时组织机械和铁道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单位的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和工件协调,做好高速接触网用接触线研究开发的前期工作,为国产化统一和明确方向,以赶上京-沪轮轨高速电气化铁路对国产接触线的需要,加速高速、准高速接触网用接触线国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3 时速200km及以上速度高速客车转向架结构形式、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进入“九五”以后,特别是1997年以后,在我国铁路全面开始实施大提速战略的同时,也开始了实用性时速200km旅客列车的研制,如列入《1997年铁路科技开发研究计划》的“200km/h电动旅客列车组研制”和“200km/h电动车组研制”。当然,此前也已经开始了高速机车车辆关键技术的预可行性研究,如列入《1992年铁路科技开发研究计划》的“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的研究”、“高速客车转向架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7.
探讨高速列车设计中所应当考虑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介绍了我国目前高速列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进展:数值计算、N,N试验、动模型试验、在线实车试验;对多种不同头形的高速列车交会压力波、列车空气阻力、列车表面压力分布、气动升力、横向气动力、列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应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以提高运营安全性、可靠性及乘坐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高速磁浮是利用电磁力将车辆悬浮于导轨上,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进的铁路系统,其悬浮导向系统、轨道梁系统、牵引运控系统等与高速轮轨有着显著区别。通过线路工程、轨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及牵引供电工程、运行控制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高速磁浮与高速轮轨主要技术参数,以期为高速磁浮工程设计与技术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高速磁浮对轨道结构精度、平顺性,桥梁频率、变形以及隧道内车辆气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时要求桥梁一阶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1.1倍列车通过频率;此外,高速磁浮采用地面控制、固定闭塞方式,1个分区只能有1列车运行,其信号控制、无线通信与牵引供电三子系统间耦合更为紧密,对车地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牵引定位数据时延要求不大于5ms。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中国开展高速、重载技术研究,改善客车动力学性能和运行可靠性,研制时速270公里、时速500公里等系列高速机车车辆和时速160公里高速贷物列车和重载列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说,中国高铁铁路的建设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是震惊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国外高速列车气密性问题和试验,介绍德国、日本客车气密性要求,对高速列车气密性标准研究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借鉴国外经验 搞好我国铁路高速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礼本 《铁道车辆》1996,34(1):19-23
在归纳了世界各国实现铁路高速的建线、牵引、运营模式式后,认为先修建高速试验区段是必要的。建议继续对最高运行速度160-200km/h准速机车车辆进行试验研究和加快对最主要干线的改造,使高速列车在提高运能方面发挥作用,并能与高速列车的研制工作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以二系横向主动控制悬挂装置的高速客车为例,建立具有31个自由度的整车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控制规律的研究。给出了其控制规律,并用于高速客车的主动控制悬挂装置。通过对高速客车的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性能、随机响应和运行平稳性的动力学仿真分析表明,加装二系横向主动控制装置不仅能提高高速客车的蛇行临界速度,而且同时能较大地改善高速客车的横向运行平稳性。高速客车曲线通过性能如最大脱轨系数,轮轨横向力均有降  相似文献   

13.
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在世界上迅速发展,我国也在规划,筹建准高速及高速铁路,实践证明:弓网关系及动态受流是当代影响列车提高速度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对高速受流的评价技术指标,高速动态受流特性以及影响高速受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动态物理模拟及数学模型,同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探讨了高速运行时的弓网关系、悬挂方式及其技术参数,得到了有益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4.
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态环境和设计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高速客车所处动态环境的特点及设计原理进行论述,并对国内外高速客车转向架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参数优化加以讨论,最后,还将对高速转向架的试验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飞  武强健 《铁道车辆》1997,35(6):8-12
为能在高速条件下有效地利用粘着系数,研制开发了高速轮轨粘着蠕滑模拟试验台,它能模拟轮轨间的高速动态运动方式,进而研究高速下的轮轨关系。对实验台的结构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宁和平 《中国铁路》2023,(10):122-127
当铁路沿线突发自然灾害时,若高速列车临近灾害发生点,司机不能及时获知前方危情信息,无法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研究提出高速列车司机超视距监控预警新型方法,设计由铁路灾害监测无线高速共享专网子系统、铁路防洪视频监控子系统、车载灾害视频监控子系统、铁路灾害危情智能识别子系统组成的高速列车司机超视距监控预警系统。对高速列车在隧道等复杂环境下车地高速数据传输、铁路灾害车地协同监控预警、铁路灾害危情自动识别预警等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并完成车地协同监控灾害技术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提升高速列车司机面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水平,增强铁路突发灾害的应对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避免司乘人员伤亡,有助于推进铁路防洪点无人化值守进程。总结该系统的应用与验证情况,可为我国铁路防洪防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高速动力车原型转向架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列出了原型转向架的特性参数。分析了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转向架技术的途径,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以及发展我国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的三个阶段的目标与任务。文中指出,研制原型转向架是为了消化、吸收、借鉴国外成熟技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和培养人才。随后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国外各型机车转向架的适用技术、参数和结构,研制、开发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技术基础和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速动力车的特点,从承载结构轻量化设计、结构设计动力优化、疲劳强度评定的工程方法和复合弹簧悬挂系统横向刚度及稳定性评定方面,研究高速动力车承载结构疲劳强度分析的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几种典型制动方式的机理及性能进行比较研究,介绍国外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技术现状,对我国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研究年度南京枢纽客流量及流向的预测,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宁芜城际铁路、宁杭城际铁路引入南京南站情况,针对高速车场、沪汉蓉车场、宁芜杭车场的设置方式共研究了两大系列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优缺点分析,得出高速车场独立设置,沪汉蓉车场、宁芜杭车场合场设置的配置方案较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