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消失模铸造方法生产卡箍式管道接头,工艺包括泡沫塑料模型制作和消失模铸造两部分.做好泡沫塑料模型制作工序的珠粒预发、制模成型和消失模铸造工序的涂料涂敷、震实造型、真空浇注是消失模铸造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其中铸造工艺参数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结果表明:用消失模铸造方法生产卡箍式管道接头,能够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管道机械接头密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役多年的石油平台工艺管道长时间受腐蚀介质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容易发生泄漏,传统的管道焊接技术由于需要动火作业,在已投产的石油平台管道维修方面受油气易燃易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不适应海洋平台管道维修快速、环保、经济等新要求。文中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传统机械接头的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开发出一种新型管道机械连接接头。此种接头具有耐高压、耐腐蚀、节能、安全、安装快捷等显著优点,特别适用于海洋石油平台工艺管道的快速维修。着重分析了新型管道机械接头的基本结构、连接机理及影响其密封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此种连接可靠。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管道机械接头,利用管接头件的弹塑性变形进行管道间的连接。分析了管接头的密封原理及影响其连接密封性能的主要因素,并以2″管道机械接头为例,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管接头的抗内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有限元模拟得出该管接头承受的极限内压值为18MPa,大于其15 MPa的设计工作内压值,结果显示该管接头的设计工作内压值较其模拟的极限内压值更趋保守,表明该管道接头能够实现管道间的牢固连接,密封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4.
沉管隧道柔性接头柔度较大,能够适应软弱河床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并满足抗震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然而,柔性接头部件繁多,作用复杂,模型建立较为困难,造成沉管隧道静力及动力分析结果不准确。文章介绍了沉管隧道管节接头类型及柔性接头基本构造,从理论计算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简述了多种柔性接头模型作用机理,分析其合理性及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柔性接头模型研究提出了建议,包括:尝试采用接头模型试验研究方法,使结果更为直观;考虑主要接头部件,添加合理初始条件,建议采用数值解对柔性接头刚度进行描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或多种接头模型对比分析,验证接头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磁致伸缩T模态导波技术检测管道缺陷的原理.实验研究了磁致伸缩导波技术检测管道缺陷的灵敏度和精度,实验结果证明该检测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度.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检测技术对在役管道进行在线检测,给出了数据分析结果和不同环境下磁致伸缩导波技术对管道缺陷检测的可靠灵敏度.实验和现场检测表明:磁致伸缩T模态导波技术在管道检测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快捷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管接头在管道使用过程中不正确使用现象及泄漏的原因,介绍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措施.文中研究异常推力作用下管接头的扣环变形,导致密封圈受到损坏,从根本上解决了管接头频繁泄漏的问题,确保机组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包括构成电动自行车骨架的连板、车架、第一传动轮、脚踏板与车座、电瓶、链条、第二传动轮以及后轮、前轮与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的底端设置有伸缩轴,所述后轮的上方设置有后护盖,所述前轮的外侧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连接有车篮,所述连板的上方设置有连杆,所述车架的后端面连接有连轴,且连轴的外表面上下套接有上活动接头与下活动接头,所述前轮的上方设置有前护盖,且前护盖上位于顶端位置处开设有通槽,所述前护盖上位于通槽的一侧开设有插孔,所述前护盖上靠近边缘位置处插接有连接圆块,且连接圆块的外表面设置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端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插块,所述后护盖上靠近边缘位置处开设有定位孔.  相似文献   

8.
文中设计的高压卡箍式快开结构与多层包扎筒体相连接,属于径向自紧式密封结构,具有优良密封效果。在对其进行常规计算并初步确定主体结构尺寸后,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相关的静力计算模型,计算了设计工况下卡箍式快开结构各部件的应力。采用线性处理方法,按照JB 4732—1995(2005年确认),对上平盖、卡箍、筒体端部各个危险截面处进行了应力强度评定和疲劳分析。经计算合格后,确定了卡箍式快开结构各部位的结构尺寸,使其同时满足结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柔性管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柔性管道的分类及结构,重点描述了粘结和无粘结柔性管道,无粘结柔性管道是目前国外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阐述了柔性管道的技术优势以及适用范围,同时介绍了柔性管道的发展状况、设计准则以及国外的主要制造厂商。国内柔性管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采用无粘结技术以及适用超深水环境将是国内未来深水海底柔性管道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环焊缝对管道系统强度的削弱作用,对管道的环焊缝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得出管道环焊缝处强度主要由自重以及外载产生的轴向弯曲应力控制.管道跨距是决定轴向弯曲应力的主要变量,参照第一强度理论计算方法,通过引入环向焊接接头系数来考虑环焊缝对管道的跨距值的削弱作用,将计算值与现有标准规范中的管道跨距设计值相比较,并分析环焊缝...  相似文献   

11.
文中针对管道站场存在的电绝缘漏电导致的恒电位仪输出增大问题,开展了管道绝缘接头测试评价分析工作,比较了几种常用检测方法,并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为绝缘接头的检测评价和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盾构隧道管片横向接头刚度对内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有限元法对盾构隧道管片内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用接头单元来模拟管片之间的连接,并从理论上推导出管片横向接头刚度的近似表达式,进而计算分析在土体及管片自重作用下,接头刚度对管片内力的影响.文章推导了接头刚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计算结果,可为管片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某化工企业工业管道定期检验时,发现Y型焊接接头大面积裂纹.通过宏观检查、金相检测、硬度检测、光谱分析等,研究了Y型焊接接头裂纹产生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该裂纹为焊接冷裂纹;裂纹缺陷附近出现局部淬硬组织、Y型焊接接头处焊接及组装应力、焊接接头内可能含氢的联合作用下,在该部位逐渐形成裂纹.  相似文献   

14.
在海洋石油压裂增产作业中,作业船上的压裂系统通过高压软管与平台井口连接。在危险海况、平台发生险情时,作业船需要迅速与平台分离,而高压管道的分离拆卸需要人工近距离操作,分离缓慢,会导致管道、设备被外力损坏。针对这种状况,设计了高压管线快速脱离装置,该装置在承受超高压的前提下,可远程操作,迅速分离高压管道,使得作业船能够立即撤离,具有响应时间短、操作简易的特点,降低了平台作业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在蒸汽管道施工中,一般采用地面敷设,但在市区地面敷设的蒸汽管道影响周围环境.将地面敷设蒸汽管道改为直埋蒸汽管道,可以节省空间,改善周围环境,提高热效率.文中介绍了直埋蒸汽管道的特点,以及保温结构、保温层厚度、伸缩节参数的确定.文中还介绍了蒸汽管道排潮、凝结水回收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管道中管件的受力特点、介质的作用、管件及其连接接头的质量状况进行定性分析 ,指出了管件失效的 4方面影响因素。总结了关于管件壁厚和内表面质量的 5种检测方法 ,其中手指抚摸检测法、内置玻璃镜反射观察法及浇铸缺陷模型间接测量法等非常规检测方法简明易行。  相似文献   

17.
柔性管道与普通钢管相比,在抗腐蚀性和铺设速度等方面有许多优势,其在海洋石油行业的应用广泛。以实际生产项目为例,介绍了海底柔性管道作为油气混输管道时的安装方法和过程。海底柔性管道将逐步应用于深海油田开发领域,为今后海底柔性管道在深海的安装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进行管道应力分析时忽略内压对管道系统柔性的影响,文中对承受内压的管道的轴向伸长进行了推导分析,并结合ASME B31规范说明内压对弯管柔性系数和应力增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压对管道轴向伸长的影响较大,对于壁厚一致的弯管,内压使弯管趋于张开;随着管径的增大和采用高强度钢,内压对弯管柔性系数和应力增大系数的影响增强。对于温度变化范围小的大直径、高强度管道(如长输管道),应考虑内压的影响。对于是否考虑内压对弯管柔性系数和应力增大系数的折减作用,应结合具体的操作工况确定。  相似文献   

19.
管道内防腐层补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内衬或内防腐涂层现场施焊时,焊缝两侧的防腐层会由于高温作用而破坏,使环焊缝处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内补口技术也成为影响管道质量的主要瓶颈。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内补口技术,如内补口机法、内衬保护套(管)焊接法、不锈钢接头法、机械连接法等,并指出各方法的特点。文中还就内补口技术的质量控制和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下工程中,连续墙接头处防水性能的优劣对于施工质量及后期基坑开挖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钢边橡胶止水接头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下连续墙柔性接头,能够很好地兼顾施工难度、止水效果、工程造价等方面的问题,在上海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新建工程中得到了实践应用。详细论述了地下连续墙GXJ接头施工技术及应用评价,为类似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