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桥梁隧道健康检测与智能管理系统是桥隧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桥梁隧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一套完善的桥梁隧道健康检测与智能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数据库子系统、检测评估与决策子系统、实时监控子系统、预算编列与维修计划子系统及GIS子系统,并详细地分析了一套完善的桥隧健康检测与智能管理系统所能实现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戴廷昆 《公路》1994,(9):55-59
按隧道长度和交通量综合指标衡量,中梁山隧道与缙云山隧道均属AA级隧道,现场管理工作较多,本文简术设计中的12个子系统是中心控制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环境检测系统,通风控制系统,交通检测系统,交通探讨系统,消防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有经系统和无线广播系统。  相似文献   

3.
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隧道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隧道长度和交通量综合指标衡量,中梁山隧道与缙云山隧道均属AA级隧道,现场管理工作较多,本文简述设计中的12个子系统是中心控制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环境检测系统、通风控制系统、交通检测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消防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和无线广播系统。  相似文献   

4.
福州至宁德高速公路上有洋坪隧道(双线总长3630m)和赤岭隧道(双线总长6762m)。这两座隧道分别有200-280m通过水库水体范围,且穿越数条富水断层带。以洋坪隧道为例,其左右线均有约200m位于水库水体范围内,隧道洞顶以上地层厚度约42m;水库枯水期水深7.0m,蓄水量为330000m^3;洪水期水深16.5m,蓄水量为2150000m^3;  相似文献   

5.
姜云 《公路隧道》2003,(1):44-48
根据公路隧道建设的实践,该提出了公路隧道建设中工程质量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重视隧道前期地质工作;注意软弱地层隧道设计结构形式;改进施工方法与工艺;采用先进的隧道质量检测技术与方法等。希望在今后的公路隧道建设中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双连拱隧道水平收敛位移控制基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宜(宾)水(富)高速公路鞋底坡双连拱隧道实际工程,利用数理统计和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隧道(Ⅲ类围岩)水平收敛位移的量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对双连拱隧道的水平收敛位移时态曲线易采用双曲线函数或boltzman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在埋深小于65m,开挖宽度小于25m的条件下,建立了双连拱隧道水平收敛位移变化的控制基准;首次建立了双连拱隧道水平收敛位移的特征方程。围岩变形控制基准建立,为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南京九华山公路隧道主要用于分流中心区域的车流,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隧道主线长2884.744m,由4个隧道与玄武湖隧道和新庄立交相接,主线为双向6车道;隧道开挖宽度32.06m,行车道宽度10.33m,创立了“大跨度双连拱安全快速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软岩隧道小孔径预应力锚索合理支护参数,以甘肃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在对不同围岩条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小孔径预应力锚索的变形控制效果,并结合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建议了不同围岩条件下小孔径预应力锚索的合理支护参数。结果表明:木寨岭隧道围岩可分为以炭质千枚岩为主、以炭质千枚岩和砂质板岩互层为主和以砂质板岩为主3种情况;围岩以炭质千枚岩为主时,隧道变形最大;以炭质千枚岩与砂质板岩互层为主时,隧道变形次之;以砂质板岩为主时,隧道变形最小;现有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适用于以炭质千枚岩和砂质板岩互层为主的围岩,支护参数可维持不变;围岩以炭质千枚岩为主时,锚索锚固效果往往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建议采用5 m+12 m长短锚索组合,环向间距取0.8 m,排距取0.6 m,预紧力不宜超过200 kN;围岩以砂质板岩为主时,现有支护方案偏于保守,建议锚索长度全部采用5 m,环向间距取1.2~1.6 m,排距取0.8 m,预紧力可施加至300 kN以上。成果可为类似地层隧道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参数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激光隧道多功能断面检测仪对隧道拱墙衬砌前横断面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对隧道拱墙衬砌前横断面进行检测,保证了二次衬砌厚度,表明了衬砌厚度事前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凤永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隧道群监控子系统方案设计,结合隧道监控系统中对交通应用的实际需求,探索智能联动控制的实现方法和管理方案,对隧道监控系统性能提升有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茜 《隧道建设》2008,28(6):692-696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的与日俱增,隧道安全运营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除隧道本身的土建施工质量外,隧道的监视与控制管理成为公路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课题。以广州仑头—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为背景,介绍沉管隧道监控系统的组成、功能、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仪器设备,阐述监控系统在隧道安全运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张海涛 《隧道建设》2020,40(8):1227-1235
为解决人工手持雷达天线进行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存在的测线偏移、仪器脱离隧道表面、往复作业检测效率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研制一款可实现单次全断面机械化作业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台车。该台车集成多级伸缩机械臂及九通道隧道质量检测系统,具有单次多线机械化同步检测、多通道雷达天线数据采集控制、雷达天线与隧道壁自适应、里程综合定位及视频采集等关键技术,并已在湖北郑万高铁某隧道使用,检测效果良好。相较于传统单次单线检测方式,检测效率由15 h/km提高至1 h/km;雷达天线自适应功能保证仪器紧贴隧道表面,检测连续可靠;同时,九通道隧道质量检测系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衬砌质量检测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马伟斌  柴金飞 《隧道建设》2019,39(10):1553-1562
铁路隧道病害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如何在隧道病害进一步恶化之前采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检测和实时监测,并进行定量化的科学评估,是铁路隧道检测、监测和评估领域面临的问题与考验。通过在铁路隧道运营维护领域的多年探索和积累,总结当前运营铁路隧道检测、监测、评估及整治技术的发展现状,对运营铁路隧道的日常运维养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通过对铁路隧道病害进行普查和调研,对运营期铁路隧道病害进行梳理;然后,利用由验收检测、周期检测、日常检测、重点监测构成的运营铁路隧道检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运营铁路隧道的运营状态;此外,基于运营铁路隧道状态评估方法,实现隧道建筑物劣化状态的快速评定;最后,通过对铁路隧道病害类型的归纳和原因分析,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运营铁路隧道的病害整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玉文 《公路》2002,(11):130-132
从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行车安全、隧道施工的角度,论证并阐述了隧道设计纵坡与前三者的关系,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实施可能的角度,提出了公路隧道的量大设计纵坡可控制在4%以内,特殊困难的短隧道(500m以内)可不受此限。  相似文献   

15.
长大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检测的实施具有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营期安全的重要意义。以镇胜高速公路五龙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在该隧道中实施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初步建立了长大隧道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体系,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提出的利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体系实现控制工程质量的理念可为类似长大隧道工程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公路隧道照明控制系统或能源严重浪费,或可靠性不高,已无法满足隧道安全节能运营的需求。介绍隧道照明多元控制系统,其原理是通过在线诊断子系统对隧道的运营环境及照明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从隧道现场获取的隧道运营信息及现场交通参数自动选定对应的照明控制方式,从而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节能照明。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隧道群机电工程监控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适合贵州省的公路隧道监控模式、隧道群监控模式、规模和系统实现以及隧道各子系统的设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高海拔隧道火灾通风及人员疏散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低海拔隧道(0 m)和高海拔隧道(4 000 m)不同纵向风速条件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较小风速(1 m/s)不会破坏烟气分层,反而会延缓烟气下降的速度,隧道上下游疏散环境比无纵向风(0 m/s)更好,可用疏散时间更长,较大风速(2 m/s、3 m/s)可保证火源上游处于安全的疏散环境,但会破坏烟气热分层稳定性,导致下游烟气下降快,不利于下游人员疏散;2)与低海拔地区隧道相比,高海拔地区隧道烟气层下降速度更快且烟气层高度更低,温度、能见度条件相对较差,高海拔隧道不同风速条件下各位置可用疏散时间整体小于低海拔隧道。  相似文献   

19.
206国道改造丰顺莲花山隧道工程全线四座隧道:拾荷隧道、竹子寮隧道、柚树下隧道、莲花山隧道。莲花山隧道系其中最长隧道,全长2888m,单洞双向行车,是控制工程。本文主要介绍莲花山隧道设计的有关技术问题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高海拔与低海拔公路隧道火灾燃烧特性的差异,掌握高海拔隧道火灾烟气控制临界风速计算方法,给高海拔隧道防灾通风及人员疏散设计提供参考,建立1∶16的缩尺寸移动式水平模型隧道试验台,对海拔高度为504、3 297、3 544、4 103、4 446 m的5个地点开展隧道火灾热释放率试验研究,并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和量纲分析,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火灾热释放率工况下水平隧道内烟气控制临界风速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油盘尺寸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火灾热释放率明显减小,燃烧时间显著增长,当海拔超过3 000 m时,高海拔地区隧道稳定段火灾热释放率仅为海拔504 m隧道火灾稳定段热释放率的60.9%。隧道火灾临界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其表现出2种典型变化规律:火灾热释放率大于30 MW时,海拔高度对临界风速影响较小,同一火灾热释放率下,海拔5 000 m时隧道内临界风速较海拔0 m时提高了不到2%;火灾热释放率小于30 MW时,海拔高度对临界风速的影响显著增强,且随着热释放率的减小影响不断增大,当火灾热释放率分别为5.73、12.67 MW时,海拔5 000 m隧道内临界风速较海拔0 m时分别提高了26%和13%。基于高海拔隧道火灾热释放率及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典型双车道高海拔隧道火灾烟气控制临界风速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