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秦萍 《中国船检》2008,(9):50-51
●我国的年造船能力、年产量、手持订单均居于世界前列.标志着中国已经跨入了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 ●2007年.中国船舶工业创下了造船完工量世界第三,手持订单量世界第二.新接订单量世界第一的骄人业绩。 ●200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首次突破全球造船量的1/5。2008年1~6.PJ份.中国造船完工量1024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到26%。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造船、航运及其配套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2004年我国造船量880万载重吨,占全世界的14%,2007年我国的造船量达到1893万载重吨,增幅115%,占全世界的23%,居世界第三,目前,我国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已是世界第一;我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增幅飞速,1997年全国水上运输船舶拥有量为4781.4万载重吨,2007年为11881.5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3.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4.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世界十大造船集团中,两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九位。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韩国现代集团以1230.1万载重吨名列2006年世界造船集团完工量第一名,占当年造船完工量16.1%的份额。世界十大造船集团中两家是韩国企业,2家是中国企业,6家是日本企业。2006年全球造船完工1778艘,744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1452万吨,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2006年造船完工量602万吨,新接船舶订单2652万吨,手…  相似文献   

5.
安飞 《中国船检》2007,(6):34-37
2007是中国造船业继续扩大战果的年份。继上一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之后,中国造船在2007年第一季度承接新船订单量占到全球份额一半以上,再次品味到收获的甘美。但是,在一片财源滚滚的美好憧憬中,中国造船业既欣喜又彷徨,造船产能过剩、未来船价回落的种种忧虑无时不在敲打着造船人的心门,中国造船的利润时代究竟能够走多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正在改变着造船工业的设计手段、运行模式及管理方式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甚至国家在行业或世界上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地位。随着数字化造船概念的提出及发展,造船业已普遍意识到船舶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举行了数字化造船工程实验室的授牌,这标志着船舶行业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成立。本期编辑将专访数字化造船研究专家,探寻目前我国数字化造船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世界船舶修正总吨新的计算方法及其对我国造船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修正总吨是度量船舶建造工作量的单位,是船舶工业企业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本文在描述了原有修正总吨计算方法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经合组织(OECD)造船工作组即将于2007年1月实行的新的修正总吨计算方法,以集装箱船为例,对新旧计算方法获得的数值进行了比较,并针对目前我国造船行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使用修正总吨计算造船产量的必要性以及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对世界造船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99年日、韩、中三国竞争态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艇》2000,(2)
据外刊报道,目前全球75%的造船量集中在远东。世界造船市场形成日本、韩国和中国三足鼎力的格局。欧洲因建造油船和散货船的价格无法与远东竞争,所以占世界造船量份额不会很大。今后这一格局也难有所变化。报告预测,到2007年韩国和日本占世界造船量的份额仍有望双双达到35%,中国占15%,欧洲占10%。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刚刚过去,21世纪已经到来。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时,我们尤有必要关注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大局大势。当前世界船舶市场和船舶工业正发生着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六方面:造船市场重现兴旺,高订单低船价市场特点愈加明显,日韩造船地位发生交替,欧韩造船纷争加剧,造船信息化加速发展,造船企业纷纷实行改组联合。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与船舶工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船订单、手持订单以及完工量三大指标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三,2007年三大指标已跃居第二.根据现已手持订单测算,到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尽管如此,我国在造船理念、技术运用、管理效率等多方面与日韩等造船强国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我国世界造船大国、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要从简单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江苏造船企业现状及其民营化进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耀明 《江苏船舶》2004,31(4):32-34
中国船厂为实现造船大国的目标,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对我国现有的造船工业进行重组,扩建并新建了一批大型造船基地。中国造船产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3,但造船企业的整体素质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由于造船企业软素质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被低效率所抵消。  相似文献   

12.
自2002起,世界范围内对新船的需求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有人对2007年的市场有过相反的预测,但是2007年对造船业来说仍然是繁荣的一年。在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前三季度约3500份订货合同(6440万CGT)已经超过了去年一整年的合同,并将世界总订货量提高到10000艘之多(16800万CGT)。2007年,德国造船企业和配件工业也继续从中获益,新造商船的订货情况依然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3.
《船艇》2008,(4):48
近日,现代重工建造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新概念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石油/化学品船等7艘船舶被著名的美国海运造船刊物《Maritime Keporter》、《Marine Log》及英国海运造船刊物《Naval Archjtect》评选为2007年的“世界优秀船舶”。至此,现代重工已连续25年、总计57艘船舶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相似文献   

14.
《船艇》2008,(4):42
2007年12月27日,中国船舶工业的又一项新记录在上海诞生。随着为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精心打造的绿色环保型17.7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海上胜境”号的签字交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07年造船总量达到353.16万载重吨,居中国各船厂之首,与2000年我国的全年造船总量相当,成为中国第一家年造船总量突破350万载重吨大关的船厂,跻身世界先进船厂之列。  相似文献   

15.
《船艇》2008,(4):44
新世纪造船公司为德国船东建造的4250TEU集装箱船2007年12月1日成功下水,至此,靖江造船企业2007年已累计下水万吨轮22艘。  相似文献   

16.
《中外船舶科技》2009,(4):45-45
据英国伦敦克拉克松研究服务公司报道,中国造船首次超过占据全球造船统治地位十年的韩国。中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已经达到了5496万修正总吨(CGT),超过了韩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5362万修正总吨,中国所占世界造船的份额34.7%已经超过了韩国的33.8%。  相似文献   

17.
到2007年,葫芦岛市也可以建造30万吨的超大级油轮了,渤船重工公司将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建造30万吨级船舶的造船企业之一。渤海造船厂建造30万吨超大油轮的船坞项目,日前正式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建光 《船艇》2000,(12):33-39
电子商务起源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尽管美国的造船业不是很发达,但是,美国造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却非常积极,也是非常成功的,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现在国际上涉足电子商务的造船企业已经有23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成效比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是我国船舶工业大发展的一年,造船完工量达到855万载重吨,出口31亿美元。浙江、江苏、广东和东北地区相继出台了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临近岁末,国防科工委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所见所闻,令造船人感到鼓舞和振奋。本文试图从分析山东省威海市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地方造船企业转换造船模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谈点粗浅看法。一、威海市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东端,海岸线长达985.9公里,位于世界造船金三角的中心地区,是国际业内人士公认的最适合船舶建造的地域之一。据国家船检部门提供…  相似文献   

20.
《船艇》1998,(7):6-9
当今,国际船舶市场已被世界30家大型企业集团垄断。占据世界造船份额70%的日、韩两国造船企业集团加快走向强强联合和跨国经营,加剧了国际竞争。我国造船工业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虽居世界第一,但造船产量和效益不及日、韩一家几千人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