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裁取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荀子还继承了儒家之“时禁”等生态保护的思想,提出了诸如“应时”等不“失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极力主张保护和有节制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伦理观。它丰富了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和世界观,为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了新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我们必须扩展道德的功能领域,把传统伦理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视道德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功能。通过道德教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伦理观,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与人类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提升,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弥合了人的身体与精神、肉体和心灵、生和死,以及自然和技术之间的长期对立与分离,目前又通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电子人技术、赛博空间和虚拟技术促动人类自身由纯粹的自然人、肉体人向机器一自然人、电子一自然人的进化,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后达尔文的进化阶段”或“后人类”阶段。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之间虽有对立的一面,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两者之间愈加明显地趋于统一人生活在自然的整体之中,同时人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预示着全球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转向。聚焦奥林匹克价值话语传播的演变,解析全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需求,认为“集体团结”是全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体团结”是体育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趋向,更是未来体育社会治理的新航向。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话语传播的是“体育英雄主义”,它已经不符合全球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极易导致个体膨胀和极端主义的弊病,而“集体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才是破解问题的秘钥。“集体团结”是全球体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价值,其价值输出符合全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即是实现从体育的“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团结”。其中,集体利益、文化对话、场景营造和服务于人是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的起点、方式、场所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自然异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破坏或过度开发自然对人类的危害,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等前瞻性观点,这是我国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继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主持的“2002年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HGM2002)公开论坛”,4月13日上午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举行。本次“公开论坛”的主题为“21世纪的基因科技与生物经济”,6位国际名专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中国基因研究的现状,分别作了6个报告。他们是本届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主席Lap-Chee Tsui博士,  相似文献   

8.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具创造个性、最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对自然的依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等都值得研究。劳伦斯一生都在思索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作品中此主题始终被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本文主要从劳伦斯的历史背景、文化熏陶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生态思想渊源,从而揭示劳伦斯的创作动机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难以预料的环境问题。如何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文章认为,要实现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超越,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专题导读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or)在《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中描述:“切记,真实的城市是由生命而非混凝土筑成。”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行为、爱好、地域文化等视为“软件”,而将技术、基础设施等视为“硬件”。软件在城市之间差异极大,它们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预测。因此,许多设计从业者和地方管理部门往往将注意力转移到更便于控制和测量的硬件上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过去的60年内,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发展的重心一直在系统和基础设施上,而非在人本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品析唐代诗歌,阐述了唐代诗人有着浓厚的海洋情结,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唐代“海”字文章做得大而强,海水制盐、珍珠采集、季风航海、海外贸易等在唐诗中都有如实反映;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由海洋激发的诸多人生感悟,无论积极与消极,唐诗也作了真切的记录.唐代诗人对海洋情有所钟,这首先应归功于时代生活的推动,其次是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步入e时代,网络"恶搞"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技术的推动、大众文化平面化的发展趋势等四方面加速了"恶搞"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在舒缓精神压力、对有时代感的东西和新技术好奇、追求和想要参与社会讨论等心理因素下被网络"恶搞"文化"吸引"。一方面"恶搞"能够给大学生群体减压,给他们提供创新思考的新维度和新技术,并且满足他们作为准社会成员想要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话语权的需要,其好的方面值得传播,但另一方面它低俗的内容对大学生造成的冲击也应被抵制,大学生群体应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教育,将对网络资源的被动吸收转变为有效利用,达到更加健康积极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伦理的主体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转型致使社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两种强势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经济至上主义在商业技术社会中得以确立。另一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因此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受这两种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伦理在道德主体层面遭遇了困境。劳动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企业责任意识缺失,政府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惟有破除经济至上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摆脱这些困境,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先刑后民"原则的实践困境及其理论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刑后民"原则在我国现实司法中遭遇实践困境,进而在学理上遭到普遍的合理性质疑.为此,需要澄清几个观念上的误区一则"先刑后民"原则在内涵上包括位阶上和位序上的优先性,二则并非我国所独有,而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司法原则;三则"先刑后民"原则的价值基础并非旨在彰显"公权优先"的价值理念,而是重在刑、民程序冲突的理性解决.同时,还应当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保障一是以程序选择权为基础改造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二是加强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适用;三是积极构建滥用程序的制裁机制,防止当事人恶意启动程序.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学生,是行业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哲学以天为最高本体。董仲舒从贵“元”、祥“始”、崇“本”观念展开本体论证,强调“人唯有始终也而生”。天、地、人“三本”归于一,只是一个天字,只有天,才是人心本体之所指。天既是包容万物的、规律性的宇宙整体结构,又是人心信仰的源出,是人不得不尊崇与敬畏的对象。直到今天,天本体仍然活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通过信念、思维、语言、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独立于艺术家思想的外部真实,而对艺术家本身的兴趣则相对缺乏。朗吉努斯打破了这种局面,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从外部真实投向艺术家本身。他关于艺术家的思想可以从两种关系里揭示出来,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其一,在艺术家的自然天性与后天艺术训练的关系方面,他反对同时代人重自然而轻艺术的观点,试图在两者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坚信创作具有崇高风格的作品,两者缺一不可。其二,在艺术家与古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方面,他为没有天赋者指出了一条成就伟大作品的道路,即摹仿古典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不同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摹仿论,他所指的是艺术家对古人的一种精神性摹仿,摹仿概念由此获得全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的确立有其缘由.首先,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产物.人对道德的需要来自集体生存的需要.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程度,都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其次,道德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手段.如果没有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各种利益关系就不能得到有效调节,整个社会生活将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再次,道德是个体立身行事的依归.道德规范建立并为大家所接受之后,大家就可依规范而行事,在行动上保持相对的一致,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创造自己的价值人生.  相似文献   

19.
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否得到伦理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胚胎干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伦理学争论最激烈、最突出的一个领域,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而展开:(1)如何看待胚胎,胚胎干细胞研究是否毁灭生命;(2)治疗性克隆是否必然滑向生殖性克隆。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胚胎干细胞研究等同于毁灭生命;治疗性克隆并不必然滑向生殖性克隆。胚胎干细胞研究是一项值得支持的人道主义事业,应能得到伦理辩护。但必须严格伦理规范和伦理程序,这是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极为必要且十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