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根据地理调查,并结合拦门沙形态的测量,泥沙与河床演变的分析,对长江口拦门沙航道特性作了研究。这些信息有助于长江口与三角洲港口的选址、码头泊位规模的确定与长江口拦门沙航道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7,(11):60-64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因长江口“拦门沙”的阻隔,致使“黄金水道”难以发挥黄金效能。“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成了中国几代航运人的夙愿。经过了近50年的努力,被业界认为是史无前例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今朝终得突破。随着第三期工程的开工,长江航运给了航运界更多的憧憬。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流场的数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用数学模型拟建工程前后的长江口水流特征和流场变化,为研究和分析长江口治理工程对拦门沙航道及口门地区河床演变提供流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长江口通海人工航槽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对长江口周期性演变规律及拦门沙深水航槽整工程方案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朔、望月,上、下弦月潮期间潮汐的变化、套尔河拦门沙浅区对船舶通航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多年管理经验和实地调研的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应对船舶通过套尔河拦门沙浅区通航影响的举措,降低了套尔河拦门沙浅区对船舶通航的影响,提升了辖区船舶通航效率,对海事高效服务地方港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船舶通航和海事交通组织管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付桂 《水运工程》2016,(11):121-127
对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工程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大河河口航道的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拦门沙航道的治理是关键;不同河口水文泥沙特性千差万别,治理方案须因地制宜;在河口航道治理中,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手段,而且多数以整治为主;重视航道建设与河口综合治理相结合。对长江口航道整治的启示如下:长江口航道治理采取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多手段多方案研究制定合理方案,工程建设期间须加强现场观测和动态管理。实践表明:长江口航道整治难度极大,必须不断深化对河口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突破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刘猛 《水运工程》2016,(6):110-115
开展了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浪对河床作用的洪枯季差异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波能随周期的分布曲线在洪季表现为“窄峰”特征,波能主要集中在4.0~7.0 s,而洪季表现为“宽峰”或“双峰”特征,波能主要集中在4.0~12.0 s;2)与枯季相比,洪季长周期的高能波发生频率及其波能所占年总波能的比例显著提高,其中波能增加数十倍;3)长江口拦门沙区域的波浪按周期可分为3种类型,即低能波、高能波以及过渡波,其中低能波对拦门沙区域的深水河床基本无作用,高能波对拦门沙区域的深水河床作用非常显著,但过渡波对拦门沙区域的深水河床作用不确定,视波向变化而定。  相似文献   

8.
北港航道是长江口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长江口航道发展的重点之一。历史上北港河槽形态河势较不稳定,但近10余年来,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新浏河沙护滩工程及青草沙水库工程等的实施,北港边界条件趋于稳定,河势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具备了良好的航道开发条件。在河势分析基础上提出北港航道整治开发的技术方案,包括堡镇沙护滩方案和双导堤加丁坝的拦门沙治理方案。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航道整治效果良好,辅以一定的疏浚措施有望实现航道规划目标。同时,对北港航道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一、避开长江口拦门沙,加强跨省市区域合作。 有专家认为,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整治工程是解决上海深水航道和深水港区的最佳途径。愚以为,这一项目投资量大、技术问题复杂、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太大,不宜匆促上马。长江是多泥沙河流,每年输沙量达7亿吨,长江口年均输沙总量达4.86亿吨。长江口泥沙顶沉积运移复杂,河道宽浅分汊,沙滩出没游移,口门拦门沙顶水深仅6米至7米。世界上多泥沙河口整治鲜有成功的范例。以美国密西西比河口港新奥尔良为例,目前水深已达13.7米,最大水深达18.2米。但这不是单靠治理河口所得的结果。一百多年来.美国花费巨资对密西西比河进行了全流域治理,使年输沙量从5亿吨减少到不足1亿吨,并在河口龙颈外建起两条输沙分道,从而辟出了深水航槽。美国治理密西西比河的第一目标是兴利除患,而河口港的港口航道治理只是全流域整治后水到渠成的一个附带效益。事实上,世界上多泥沙河口治理取得明显效果的先例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演变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近年来长江北支进口段滩槽时空变化、成因和影响机制。利用数学模型,对进口段规划整治方案效果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周边整治工程实施等综合影响,长江北支进口段拦门沙经历了舌状沙体→崇头暗沙→崇头沙的发展变化,北支进口入流条件恶化;沙体两侧深槽则呈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交替变化的态势,目前主槽位于崇明侧,其走向与南支主流交角已达105°,主流流路极度弯曲。在北支中下段规划整治工程已实施的情况下,进口段的治理已成为北支兴衰的关键;北支进口段规划疏浚工程实施后,进口段流路有所归顺,北支分流比增加0.1%,工程实施有利于河势稳定,可达到治理目的。  相似文献   

11.
山区冲积性河流变动回水区航道整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西绣江交口电站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整治为例,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山区冲积性河流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整治问题,提出了沿程变整治线宽度、变整治水位的整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枢纽下游水位降落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华国 《水道港口》2006,27(4):217-222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对国内外部分已建枢纽坝下河床调整及水位降落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河床调整的主要因素以及河床调整与水位降落的关系,提出了防止水位降落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航道整治需抓住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在通航条件还未恶化前提前预防。以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京杭运河段)大淤滩整治工程为例,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滩头不同侵蚀方案产生效果进行计算,分析若不对滩头进行守护将可能导致的后果,说明滩头守护的必要性,并结合河床演变分析提出滩头整治工程平面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建军  张明进 《水运工程》2013,(12):109-114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针对长江中游藕池口河段、牯牛沙河段典型碍航浅滩,将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后新的航道整 治参数确定方法应用到具体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中,对航道整治关键参数进行实践检验,为相关研究提供应用基础。数学模 型计算结果表明:在此种整治参数下,经过典型水文过程后可达到规划的航道尺度,整治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整治效果,新 的航道整治参数理论成果适用于目前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后长江中游浅滩的航道整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成功实现12.5 m深水航道由太仓上延至南通的预定目标,拟对通州沙河段洲滩关键部位进行必要的工程整治,整治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潜堤及齿坝.为了明确通州沙河段整治工程各齿坝的功能定位,采用SWEM2D模型建立了覆盖通州沙河段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研究工程实施前后周边流场变化情况来确定整治工程各齿坝工程的功能,为最终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通州沙河段整治工程上游5根齿坝主要以固滩稳槽为主,下游3根齿坝则以导流增深为主,结合潜堤工程的修建,工程对于通州沙航道困难段整治主要以减小狼山沙窜沟分流、增加航道困难段落潮动力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刘奇峰 《水运工程》2019,(5):125-128
大马洲水道河床演变主要受到河道入流条件、关键洲滩岸线变化的影响,近期出现了不利的航道变化。针对上述问题实施的已建航道整治工程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整治效果,但也存在治理时机滞后、关键部位工程缺失、动态设计调整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后续的航道治理和维护工作中,应建立跟踪观测分析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地把握河道最新动态,利用数模和物模技术手段,预测后续变化并适时实施和动态调整航道治理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和畅洲水道水沙特性和目前航道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实测枯季地形资料,建立和畅洲水道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多种整治思路不同工程措施下,作为通航汊道右汊的水动力因子分流比和流速的增加情况,分析比较各类工程措施的整治效果和利弊,明确应以左汊布置2道潜坝为治理措施研究的主要方向,为12.5 m深水航道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江"博罗浅段"整治水位及整治线宽度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航道整治的经验,结合整治河段的实际情况,对东江下游航道整治的重点河段“博罗浅段”的航道整治重要参数,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周玮 《船舶》2009,20(1):15-18
针对SOLAS规范破舱稳性规则的变化,结合某型汽车滚装船设计对新规则的变化和要求作了具体介绍和分析;同时通过新老规则的对比,探讨了因满足新规则要求对汽车滚装船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施工范围广阔、自然条件恶劣、大型专用作业船舶众多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水上作业天的主要因素,论述了提高水上有效作业天的工程措施,并对二期工程水上作业天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出了2艘大型专用施工船的可作业天数和实际有效作业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