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合理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施工工法,通过分析3个典型地下车站的施工方法设计、数据和工程实践,获得以下结论:①地下4层或更深车站,或基坑深度超过30 m的结构,采用盖挖逆作工法,相对于明挖顺作,土建投资可节省5.3% ~7.5%;地下3层站,或基坑深度20 ~30m的结构,土建投资可节省2.3% ~5.4%;地下2层站或基坑深度20 m以内的结构,土建投资与明挖基本接近,逆作工法稍高.②地下4层站或更深结构(基坑超过30 m,地质条件差,环境复杂)推荐采用盖挖逆作工法;地下3层站或是基坑深度20 ~30m的结构,可以优先比选逆作工法;地下2层站或基坑深度20 m以内结构,一般环境下采用明挖法施工.  相似文献   

2.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首期工程的复杂地段,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地进行明暗挖结合车站的设计实践,全线10座明暗挖车站中,有9种不同形式的明暗结合方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各站明暗结合特点进行分析:文化公园左线采用暗挖以免影响地面古树;海珠广场站是国内首次采用上明下暗结合的车站,丰富了明暗结合的形式;一德路站、沙河站车站暗挖区间的施工确保全线的运营开通,突出了明暗挖车站的优点;团一大广场站,地面附属与广场景观融为一体;东山口站先隧后站,确保工期;区庄站超浅埋大断面暗挖,其难度为国内之最;黄花岗站地下站厅与周边环境的充分结合,做到地铁参与各方多赢的格局;燕塘站基底处理成为范例。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轨道交通3#线东二环南路站,长204.8 m,两柱三跨地下三层结构,下穿双层交叉城市快速路,为浅埋地铁车站,车站主体穿越粉细砂层,采用暗挖施工。通过对浅埋大跨粉细砂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研究,针对车站工况,在传统的浅埋暗挖施工的基础上结合盖挖法,通过导洞、扣拱及桩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挥盖挖与分步暗挖各自优势,创新采用双层导洞组合洞桩法半逆作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浅埋大跨车站穿越粉细砂层施工难题,保障了既有快速路正常运营,实现了车站开挖安全施工,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部分通信和信号机房频繁出现温度过高现象,部分供电机房出现风管凝露滴水情况,引起设备故障。考虑到上海轨道交通各条线路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之间存在不同的设计方式,而影响通风空调系统末端温度的因素较多,基于现场调查及测试,对地铁车站设备用房通风空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指出改善设备用房末端空调的效果,需要设计、建设、运营三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段基本运营条件专家认定会于2006年11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粤海酒店召开。会上专家们听取了上海轨道交通宝山线发展有限公司关于《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关于《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试运营准备综合报告》的介绍,并考察了现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3号线北延伸段的8座高架车站、1座浅埋车站、1座地面车站共10座车站的土建结构和装饰安装,高架区间的土建结构,车辆段工程,无缝线路轨道与既有轨道交通3号线接轨均已竣工验收、备案、接管;高架区间、车站、出入场线及车辆段的限…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深埋的一段地下区间和车站为研究对象,其线路和车站埋深均在50 m以上。而目前国内地铁线路埋深多为30 m以下,多个车站连续埋深大于50 m的长区段较少见,由于其活塞风道长,阻力大,对于活塞通风效果能否满足规范要求,国内缺少类似工程可供借鉴的资料。由于工程中地面风亭设置难度大,深埋风井投资大以及长风井活塞效应减弱等因素,仅增加活塞风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因此,设计应该在满足活塞通风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优化通风配置,减少土建投资和规划协调的难度。对此段隧道的通风配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分析活塞通风的效果,验证通风配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铁道建筑技术》2015,(3):57-60
<正>正线运营铁路下国铁、地铁交通枢纽软土深基坑明挖施工综合技术中铁十七局集团承建的宁波站改建工程位于杭深铁路干线(已开通运营的杭甬客专终端),站房集散厅基坑位于车站中心,南北下穿杭深铁路干线,集散厅下方为宁波市轨道交通2#线火车站站工程,与站房集散厅基坑一体共建,基坑土质全部为淤泥质软土,设计采用三级围护,总面积34333m~2,最大开挖深度24.084m,属超大型软土深基坑工程。  相似文献   

8.
"独立地面式地铁车站",系单独把地铁车站建在地面,而进站前及出站后的区间线路均建在地下,进出站有斜坡段联接的一种设置车站方案.本概念可扩展为"独立高架式地铁车站"或"独立浅埋式地铁车站".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兴未艾,改善候车环境的舒适性、降低地铁的运营能耗是保证地铁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通风空调系统对地铁车站环境的舒适状况影响显著,但其能耗占地铁运营总能耗的比例大,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可以挖掘。因此,针对国内外关于地铁车站环境舒适性所开展的调查研究进行汇总,指出车站所在地的气象参数、车站结构和新旧程度以及沿进出站路线的环境参数变化幅度都是影响车站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运营现状及节能研究进展,提出应通过物理过程分析合理建立空调负荷预测模型等,结合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运行方案的改进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何降低地铁车站设备耗能问题逐渐成为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研究的热点。首先,结合杭州地铁运营分公司现阶段所采用的新型节能设备和节能管理措施,探讨车站耗电量较大的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和电扶梯系统的优化方法。最后提出,在非运营时间用多联式空调机组代替冷水机组为小系统供冷,公共区域照明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和灯具,根据客流量的不同限制站外电梯的开启时间和"人走灯灭"的管理模式优化节能管理。通过优化前后的设备耗电量对比,说明优化方案有效降低了车站设备耗能,为同行业的节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穿越武汉主城区,与线网规划中的多条地铁线路进行换乘。由于经过的城市区域尚处于开发时期,地铁工程多处与规划或在建的市政工程协调。本文通过对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换乘车站方案的介绍,论述了各个换乘车站的控制因素及方案形成的过程,以及方案形成过程中与规划的市政工程协调关系,以工程可实施性和乘客的换乘便捷为出发点,兼顾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为换乘车站设计提出清晰的思路。研究结论:(1)地铁换乘车站设计除了在满足换乘功能外,还要与密切的相关市政工程同期设计、同期实施,应从城市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处理;(2)处于开发阶段的城市区域可利用地铁建设的契机,完善强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使得区域性的交通组织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调研中发现不少地下车站存在出入口尾部结构突出地面的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制于出入口的外部控制因素(出入口周边室外场地标高与坡度)和内部控制因素(出入口内部自动扶梯、结构与装修空间需求)。通过对各项控制因素的系统梳理,提出地下车站出入口地面结构精细化设计的思路与关注点。根据各项控制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设计参数,并以苏州市轨道交通S1线标准出入口设计方案的优化为例,验证了设计参数的适用性及精细化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下中庭车站的通风空调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为例,介绍上海第一个地下大中庭车站的通风空调及防排烟设计,从防烟分区的划分、风管布置、系统运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与典型地下车站设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地铁建设中,供电系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价直接影响到整条地铁线路的投资。为此在收集国内几个主要城市地铁建设资料的基础上,对地铁供电系统每正线公里造价、接触网和接触轨每条公里造价、地下站和高架站动力照明每平方米造价、区间动力照明每正线公里造价进行分析与对比,由此提出今后在开展地铁供电系统设计时采用造价指标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有轨电车路权、线路布置方式、车站选址、客流组织进行分析,认为有轨电车车站不应仅局限于车站功能,更应秉承与市政交通及商业设施一体化设计理念,即应是集地下通道、立交、垂直电梯、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及商业于一体的新型轨道交通综合体。提出了立体模式构建设想,旨在使新建有轨电车车站与市政交通设施、周边环境及商业进行无缝对接,进而实现与传统轨道交通资源的有效配置乃至辐射城市周边地块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江琴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3):119-12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国内城轨相继出现了车辆段TOD开发、综合交通枢纽、深埋车站等多种新的建设模式。在缺乏相应设计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研究,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建设模式下具备轨道交通特色的消防给水系统是必要的。解决方案:在深埋车站,采用常高压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组合方案;有地下车站消防给水系统利用市政自来水进行稳压,采用高位水箱和消防水池合建的新设计理念;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地铁消火栓及喷淋系统设置方案;研究带盖开发车辆段咽喉区的消防设计方案,讨论不同形式车辆段单体消防设计参数取值,提出盖下单体喷淋设计方案等,为轨道交通消防给水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规范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建轨道交通工程与新建城市管廊衔接共建设计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城市即将开始大规模建设综合管廊和城市轨道交通,以解决传统市政管线敷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城市的拥堵问题。而如何有效避免对城市主要道路反复开挖、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广大设计者面前。针对城市综合管廊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共建的问题,分析两者各种衔接方式,通过从工程投资、可行性、灵活性等方面出发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找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如何与综合管廊有效衔接的可实施方案,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京汐留站、东京火车站及京都火车站与地下空间结合开发案例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日本轨道交通枢纽与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结合建设的发展模式,以及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日趋完善。介绍2019年8月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与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评价标准》(T/CAMET 02001—2019)(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标准编号T/CABEE 002—2019)的编制背景、特点与应用情况。此标准在深入调研中国轨道交通车站建设特点及绿色交通建筑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场地、交通、能源、水、材料、站内环境、运营7类指标的绿色轨道交通车站评价体系,提出绿色车站建设的7大特点:车站概念的外延、交通效能的提升、城市空间协同、土地节约利用、能源精细化管理、站内环境优化、信息化运营管理,为绿色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提供指导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目前北京轨道交通上盖一体化、沿线地下空间一体化、站域综合体一体化开发、沿线土地一体化开发的典型案例,对其相关政策、体制、投资、开发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出一套“统一主体,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的开发模式,提出需要大力进行政策、体制、立法的创新,进一步助推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