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充电习惯和行为特征,并探索不同城市级别、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充电设施消费者充电行为差异性。通过分析和对比,挖掘不同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充电特点,以及在充电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不便,一方面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了解消费者充电行为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充电设施的完善和改进提供方向。此外,在分析消费者充电现状的同时,还进一步了解其对充电配套设施的需求和期望,为未来充电设施布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是维持电动汽车运行的能源补给设施,是从供电电源提取能量对动力电池充电时使用的有特定功能的电力转换装置。主要包括交流(慢速)充电系统和直流(快速)充电系统。慢速充电系统通过慢速充电线束(充电桩慢速充电线束或家用慢速充电线束)与交流充电桩或220V家用交流插座相连,为动力蓄电池充电;慢速充电系统将220V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实现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电能补给。  相似文献   

3.
正Q熊老师您好!我准备更换一辆奥迪新能源轿车,但是担心充电的问题,请您介绍一下新能源车充电的方式方法,谢谢!湖南读者:杨东A图1中,左边可以从(1)、(2)、(3)中看出有3种充电方式,即(1)是在家用插座上交流充电;(2)是在公共充电桩上交流充电;(3)是在公共充电桩上快速直流充电。(4)、(5)、(6)为汽车上的充电接口,(4)为用于家用插座的奥迪充电系统;(5)为交流充电接口;(6)为直流充电接口。图1中红色箭头线为充电电缆。使用随车奥迪充电系统、固定安装的墙盒以及交流充电站时,充电电流较小,对电池伤害较小。而直流充电站一般充电电流较大,对电池可能造成的伤害较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国内外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现状,开展大功率充电项目,对大功率充电进行仿真分析,并在整车上进行实际设计、验证和分析,实现了高于170 kW充电功率的充电目标,推动了国内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发展,为后续大功率充电技术在量产车型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2)AC、DC充电流程AC充电流程图如图9所示。在连接至AC电源时,BCCM将AC电压转换为DC电压,为HV蓄电池进行充电。车辆支持最高电压240V和32A电流的单相AC充电。使用模式2或模式3充电电缆时可支持最高为7kW的充电率,电源转换由BCCM来执行,这被称为车载充电。虽然可以将三相AC电源连接至车辆,但是因  相似文献   

6.
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使用的能量存储部件,汽车行驶后,需要随时补充电量;现阶段,纯电动汽车采用外接设备充电方法进行补充电量,本文以1个实际充电故障案例为例,通过充电方法、充电系统基本组成及充电基本原理等方面介绍基本充电诊断原理。针对故障现象,进行了充电故障分析及排查,并排除了不能正常充电的故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车桩互操作性技术标准及要求,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和充电接口性能的分析,得出我国的充电模式可以采用几种模式并用的方式,即自充电模式为主(包括大功率快速充电及普通充电),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换电模式及无线充电模式为补充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陈建  肖杰 《汽车运用》2012,(9):39-39
控制好充电环节充电环节的控制对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十分重要,过度充电、充电电流过大、充电时间过短等都会降低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充电环节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对新电池的充电采用小电流,长时间。首先,在充电之前将电池的剩余电量放干,对于12伏标称的电池,放完电后电压应在10.5伏左右;其次,使用智能型充电机充电时,可选用自动控制功能。设置好各项充电参数进行自动充电,通常充电率设置为0.05库伦;再次,  相似文献   

9.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8款路虎揽胜运动版P400e车,搭载AJ200P发动机,累计行驶里程约为7 000 km。据车主反映,在使用车载充电枪对车辆进行充电时,大约1 min,组合仪表显示"充电状态错误",进而无法对车辆进行充电。故障诊断接车后首先试车验证故障现象。使用车载充电枪对车辆进行充电,充电端口上的发光二极管呈白色闪烁,说明系统正在初始化,准备开始充电;接着充电端口发出"吱"的一声,充电端口把车载充电枪锁住,充  相似文献   

10.
<正>故障现象一辆2021款大众ID.4纯电动车,累计行驶里程约为5 600 km。车主反映,使用直流充电桩可以给车辆充电;使用交流充电墙盒给车辆充电,插上充电枪后,充电插座指示灯呈红色长亮,充电无法进行,同时车载信息系统显示屏上出现“请拔下充电电缆然后重新连接”的故障提示。故障诊断接车后,用故障诊断仪(VAS6150E)检测,在高电压蓄电池充电装置内存储有故障代码“P0E5F00蓄电池充电器充电插座1温度过高”(图1)。读取高电压蓄电池充电装置数据流,发现交流充电插座的温度显示为115.4℃(图2)。找来一辆正常车,  相似文献   

11.
以优化锂电池充电极化电压,提高充电效率为目标,研究了电池充电极化电压与SOC的关系、停歇与极化电压降的关系、放电幅值与极化电压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充电初期与充电快完成阶段,极化电压变化极大;停歇与放电能有效地降低极化电压,停歇的时间越长,极化电压降低得越多;放电幅值越大,极化电压降越大。在此基础上,以降低极化电压作为电池充电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降低极化电压的优化充电方法,并与恒流充电方法和变电流间歇充电方法的充电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充电效率上高于恒流充电与变电流间歇充电2到3倍,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充电效率达到了95.36%。  相似文献   

12.
对环境温度为5℃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模块进行预加热后对其充电。结果表明,电池模块在15~20min之间温升最快,加热50min后温度趋于稳定;5℃时充电容量为25℃时最大充电容量的90%;预加热60min后充电容量约为25℃时最大充电容量的97%。  相似文献   

13.
近年,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不断增长,为满足未来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需求,大功率充电技术应运而生。研究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的进展和示范应用情况,明确大功率充电的优缺点,对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充电业态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故障现象一辆行驶里程约为5.8万km的2017款吉利帝豪EV300车(驱动电机型号为TM5028),车主反映,用车辆自带的普通交流充电枪无法充电。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现象,该车能正常上高压电,能正常行驶,仪表显示正常。接上随车交流充电枪,充电接口上的充电指示灯能正常闪亮(图1),仪表上显示车辆正常充电(图2)。  相似文献   

15.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革命式电池,可在短短10秒钟内为手机完成充电程序,大幅减省充电时间。这种电池的充电速度是传统电池的100倍,由於充电快速,为电动汽车充电亦只需约5分钟。  相似文献   

16.
在一般条件下,蓄电池以小于放电(小于额定容量10%)电流充电为常规充电,大于此电流的充电方式均称为快速充电。本文主要从快速充电的理论基础出发,重点介绍了电动车目前普遍使用的快速充电方法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海南省各领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测数据,得到日均充电需求。同时基于各领域车辆充电同时率情况,进一步对全天各时间段充电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加以引导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趋向于无序充电和集聚充电,若与基础用电负荷叠加,将极大增加电网负荷,不利于整体电网和小区局域电网正常运转。为克服新能源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提出有序充电等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动汽车推广及规模化发展,充电问题日益受到研究者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交流充电被认为是电动汽车电能补充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介绍电动汽车交流充电典型系统构成,分析研究整个充电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交流充电的适应性兼容性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快速高效的充电方式对于推动汽车电动化,加快以石油为主导的传统交通能源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实现中国"双碳战略"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充电时间和充电损失的平衡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OC自适应分阶的两步优化多阶恒流充电策略。为实现充电过程的优化分阶,利用改进的二分K-means算法对基于内阻曲线的采样点集进行聚类,实现了充电区间关于内阻变化和分布特征的自适应划分。基于分阶优化结果,采用改进的非支配排序哈里斯鹰优化算法(INSHHO)求解优化电流对应帕累托前沿。利用Logistic混沌初始化及自适应t分布突变算子对哈里斯鹰模型(HHO)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最后通过充电对比试验,将优化多阶恒流充电策略与恒流恒压策略(CC-CV)和均分多阶恒流充电策略在不同充电时间条件下进行充电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充电时间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提出的优化多阶恒流充电策略较恒流恒压策略和均分多阶恒流充电策略的充电欧姆损失最大分别减少1.03%和0.3%;在温升表现上,优化多阶恒流充电策略较均分多阶恒流充电策略的充电温升最多降低了0.82℃。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车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充电特性,对200A.h/3.2V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充电实验,分析充电电流、放电深度和充电截止电压对动力电池充电特性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可对动力电池进行比较快速的充电,又可减小动力电池损坏的危险,从而延长其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