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实现欧盟委员会"欧洲绿色协议"提出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欧洲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必须减少90%。但是,目前汽车、航空等交通活动碳排放仍在增加。为此,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了最新的可持续智能交通战略,并将在随后几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工具,以便切实推进绿色交通,其最终目标就是到2050年,力争每一辆汽车包括卡车都达到零排放标准。欧盟的一系列绿色行动计划无疑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也有助于改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起亚汽车通过"Logo揭幕秀活动"发布了全新标识和品牌标语,展现了作为汽车制造商的大胆转型和全新品牌理念。2020年,起亚汽车发布了中长期未来战略"Plan S"。作为"Plan S"战略的一部分,全新标识的启用彰显了起亚汽车志在未来出行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战略雄心。起亚汽车全新标识源于三大设计理念——"均衡"、"律动"和"向上"。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智慧交通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甚至跨行业的"绝对热词"。罗兰贝格从若干年前就开始在全球层面研究相关新兴课题,创立了"MADE"(共享出行、自动驾驶、数字网联、新能源)架构,并一直致力于技术、商业、企业等层面的深入研究,旨在厘清并预测这些热词之间的关系。1未来出行服务格局1. 1安全与效率是下一个时代性课题相比信息的Mobility,人的Mobility—移动出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安全和效率。回顾人类出  相似文献   

4.
赵子垚 《汽车纵横》2022,(11):41-43
<正>吉利控股集团充分认识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并将此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极具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展现出独特的发展“门道”。中国车企正加速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今年6月27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了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融入公司治理,与产业生态共同构建解决方案。同时,该集团还增设ESG委员会,下设ESG工作组与碳中和工作组,目标在2045年实现全链路碳中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5.
郎朗 《汽车之友》2023,(12):94-96
碳排放碳中和这些关于环保有关的话题,大家已经听的耳朵都快起了茧子,所有的车企都在向新能源车型转型,宝马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宝马将多路径并进。宝马认为,目前没有单一解决方案能满足全球客户的全方位出行需求,未来出行将并存不同驱动系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力驱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燃料电池技术与纯电驱动技术完美互补,氢能源正是实现未来零排放出行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宝马集团同步推动纯电驱动技术及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以应对未来消费者对可持续出行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汽车之友》2023,(9):86-87
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高规格、国际化且极具影响力的年度大会,已在中国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全球交流及合作的平台。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将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合作,于9月6日至7日在德国国际汽车以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期间举办,主题为“低碳出行、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7.
从"碳达峰"开始,我国将用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阵地.在新能源"双积分政策"设立之初,我国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替代对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补贴政策,以实现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双积分政策"对于整车厂存在较强推力,促进了整车厂对产品进行新能源化的升级.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科技公司大陆集团与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星科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陆集团将与正星科技共同致力于中国的未来移动出行,以推动碳中和。氢气是一种易燃气体,所以安全有效地进行加氢是加氢站的核心环节之一,这对涉氢管路系统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包括更高的化学稳定性、低渗透性、耐高压、抗老化和抗氢脆性。因此,双方将成立专项小组,围绕具体项目深入对接。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梅赛德斯—奔驰制定了新能源车战略——2039愿景:梅赛德斯—奔驰将在未来20年内,即3个产品周期内打造一个实现“碳中和”的乘用车产品阵营;2030年要让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或纯电动汽车占到其总销量的50%以上;到2022年,欧洲工厂将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汽车产业中的众多企业都将"可持续发展"列为目标,渴望踏上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氢能得到了较之以往更热切的关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欧盟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也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后不到半年,"碳中和"已成为中国企业言必提及的关键词. 反应最快的当属央企.国电投、宝武钢铁、大唐、华电纷纷表示力争提前碳达峰,将时间线提前到了2023或者2025年,三峡集团与宝钢则将碳中和目标设置在2040与2050年.这部分央企的碳中和规划比政府的"双碳目标"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12.
欧盟正在加速推进构建电池电芯价值链战略,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力争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的形势下,欧盟交通部门正在加快扩大以BEV为重心的电动汽车(EV)普及。其中,由于培育作为EV主要组件的电池产业将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从“碳达峰”开始,我国将用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阵地。  相似文献   

14.
正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中国车企亟须对碳中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在汽车电动化之外采取更多措施。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汽车行业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麦格纳日前宣布,作为聚焦未来汽车科技创新的举措之一,公司将同创业孵化机构泰克斯达斯(rrechstars)、福特汽车公司和威瑞森车联网(Verizon Telematics)结成合作伙伴,共同支持"底特律-推动智能交通"创业计划(Techstars Mobility,driven by Detroit)。这个项目旨在为创业型公司提供财政援助、强化业务培训并派遣专家前往企业进行指导。"底特律-推动智能交通"创业计划通过企业导师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它将创建一个以底特律为轴心的交通运输和移动互联技术创新枢纽。它的目标是将整合了智能终端、无线网络、云数  相似文献   

16.
正"宾利飞驰插电混动版问世,成为宾利品牌在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最新力作。该车基于第三代飞驰车型打造,搭载极富革新性的动力技术,是宾利品牌旗下迄今为止最具能效表现的车型。继添越插电混动版面世后,飞驰插电混动版的推出展现了宾利品牌不断践行‘Beyond100’商业战略的决心,致力于逐步实现全面碳中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引领符合可持续理念的超豪华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吉利汽车在2021年发布了公司碳中和战略规划,短期目标以2020年为基线,在2025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25%以上;长期目标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而纯电动汽车是吉利汽车加速电动化进程以及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纯电动汽车虽然是零尾气排放,但在它的全生命周期中还是会有大量的碳排放产生,所以在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中还需要探索如何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一款纯电动汽车从“摇篮”到“大门”的碳排放来源,并对动力电池、材料以及整车生产制造实施的碳减排方案做了分析介绍,最后对系统边界内的各阶段做了碳减排工作的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18.
2020年9月,我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排头兵”的汽车产业更是责无旁贷。其中,包括大众、宝马、戴姆勒、博世等在内的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战略布局及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21年3月30日,近100名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2021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黄埔分会场活动,探讨该区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双碳"战略要求,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现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指出,国家需要打造一批零碳...  相似文献   

20.
正博世为包括汽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滑板车和电动赛车在内的各种类型车辆提供出行解决方案,并致力打造安全、智慧的出行环境。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2021年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上,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将展示一系列个性化、自动化、互联化安全出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